第44章刘伯温,你快给咱劝劝咱儿子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朱闲博学横溢,正是可以在朝堂上大展所能的天才,但他居然说不愿意做官?
刘伯温都要怀疑自己的耳朵。
这个回答简直太让人意外了。
原本刘伯温只是想考验下,朱闲的心性如何,没想到这个回答,完全超出他的意料。
“儿啊,你怎么就这么犟呢!”
朱元璋闻言,也立刻急了:“你不是很同情那些农民吗,你做官以后,就能去帮助他们了啊,而且男子汉大丈夫,当然得有一番事业,才不负此生。”
“不感兴趣。”
朱闲翻了个白眼。
即便要大展所能,也绝不会选择如今的时期。
那和往火坑里跳有什么区别?
谁想跳谁跳,反正自己不感兴趣。
“敢问少爷,为什么不想做官啊?”
李善长也在一旁疑惑的问道:“难道你是担心,会和胡惟庸的处境一样?那就大可不必了,少爷您出身清白,只需远离小人,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你们为什么非想让我做官呢?”
朱闲狐疑的打量着他们。
这几个老头儿都挺官迷啊,但也不带如此逼迫的吧,和他们又没关系。
好像自己不入仕为官,他们有多大的损失一样。
代入感也太强了吧?
“额…这个……”
朱元璋轻咳一声,满脸认真的说道:“当年你爷爷去世时曾说,希望咱家能出个大官,光宗耀祖,咱这都是为了列祖列宗啊。”
“列祖列宗?那老爹你说实话,是不是在外面养了外室,还有孩子?如果真有别的孩子,就指望他去做官吧,我必定全力支持!”
朱闲忽然对朱元璋发问。
这段时间,朱闲越想越觉得古怪,便宜老爹行踪不定的,肯定是在外面还有个家。
不过也没有关系。
想要光宗耀祖,那就让自己那便宜弟弟去做吧。
嗯……反正在户籍登记上,他们是两家人,自己毫不知情,届时就算那便宜弟弟真的犯事了,也不会牵连到自己。
“你个小兔崽子,居然把为父想成这种人!”
朱元璋闻言,顿时瞪大了眼睛,动手打人的心都有。
这小子真是顽固,为了不做官,竟然给自己编出个弟弟?
他不入仕的决心,也太坚定了。
一时间,朱元璋只觉得无比头疼,怎样才可以说服这小子呢?
别人都是到处打点,渴望谋个一官半职。
这小子倒好,自己身为大明皇帝,竟然要苦思冥想的求他来做官。
这算怎么回事啊!
“来来,老刘,你跟这小子好好说说,咱还不信了!”朱元璋颇为恼火的看向刘伯温,道。
他富有才智,在征战时期,碰到难题,都是刘伯温献出奇策妙计。
如今他也指望着刘伯温了。
“这……”
刘伯温无奈苦笑,他也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然会劝一个少年接受荣华富贵、高官厚禄。
正常来讲,都是别人苦求自己施恩,自己不予理会才对。
如今这情况,真是让他也始料未及。
不过朱元璋都下令了,他也只好顺从。
当即无奈的劝道:“少爷,这士农工商,士可是位于第一位的,有言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为大丈夫,岂可没有凌云大志?”
然而朱闲却随意笑道:“我也有一首诗,想送给刘先生。”
“嗯?”刘伯温一怔。
随后,朱闲徐徐说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
“……”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首《桃花庵歌》吟诵完,刘伯温直接愣住了。
接着像着魔了一般,呢喃着:“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他整个人宛如进入了诗中情景一般。
五陵是当初汉朝所设,迁入了天下无数豪强。
其子弟也都是一时英才,出了很多鼎立于朝堂之辈。
但是现在五陵何在?
皆是过眼云烟……
还不如饮酒种田,快活自在。
而这不就是自己的追求吗?
自己为什么在朝堂上做木头人,一则是担心被朱元璋盯上,二则,何尝不是他内心向往田园怡然的生活呢?
权势富贵,不过海市蜃楼……
唯有快活清闲,最为难得……
他用一种迷茫的眼神看向了朱闲。
难道,这个少年才是正确的吗?
或许自己从最开始就不该出世,不然的话,哪里会有现在这么多烦恼,连归老都是奢想。
做官,真的有那么好吗?
李善长听完此诗,同样心头猛地一震,他自问没有如此清丽的文笔。
但这都是其次了,主要的是,此诗洋溢出的肆意洒脱,看透一切的含义。
宛如一个经历了无数沉浮,登过山顶,跌过谷底之人,在晚年间表达的感悟。
这诗词,居然出自于面前的少年?
他不禁问道:“少爷,这是你写的诗吗?”
“呵呵,不不不,是那位键盘侠老道写的,和我无关。”
朱闲笑呵呵的答道。
其实这诗词的作者,是大明才子,唐伯虎!
不过他还得一百多年后才出生呢。
自己现在用一下,也不要紧。
只要能说服他们,朱闲剽窃的毫无负担。
“额……”
李善长闻言,却是和刘伯温四目相对,苦笑着摇了摇头。
上一次,他们就把所谓键盘侠老道的事情,当成笑话听。
很明显,朱闲这是又开玩笑呢,假借那道长之名为自己开脱。
只是现在这首诗词一出,他们即便想出言劝说,都不知道如何开口。
因为此刻,反倒是他们快被说服了。
无花无酒锄作田,多么自在快活的日子啊。
“儿啊,你这诗词是很有文才,但是……”
朱元璋长叹了一声。
不得不说,这首诗简直做的太好了。
虽然他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后来行军时却是不断学习,甚至自己也可以略作诗词。
当然能感受到那诗词中的悠然意境。
他甚至能立马判定,这诗词,是可以流芳后世的绝世神品!
但是作为皇帝,他却是不想看到这种诗词传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