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刘伯温:少爷想做个什么样的官呢?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朱元璋向来以帝王威严的形象示人,哪里表露过这么轻松的模样?


    就连他作为朱元璋的亲近之人,都第一次看见。


    想到这里,他不禁又看了对面的朱闲一眼。


    看来,都是这个少年,改变了朱元璋啊。


    这个朱闲好像不光在政事上,能讨得朱元璋欢心,就连他的为人,也很受朱元璋喜爱啊。


    或许……


    朱元璋是真的将他当做了儿子吗?


    刘伯温不禁越想越远。


    越看朱闲,越觉得其重要。


    他已经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而且证明了自己的才能,毫无疑问,将来他一定会在大明朝堂,占据重要的地位。


    只是不了解此人是何心性,若是表面纯善,实则是个奸邪之人,那将来包括自己在内,朝堂上下都会有大麻烦。


    刘伯温陷入了沉思,看向朱闲的眼神,逐渐开始变换。


    朱闲被看的很不自在,有些狐疑的打量着他。


    这个刘掌柜,该不会是个变态吧?


    你看个毛线啊!


    “刘掌柜,你是有什么事吗?”朱闲问道。


    “呵呵,没有,只是多次听老爷提起,少爷天资过人,今天得以一见,只觉得少爷果然非凡。”


    “额……”


    朱闲翻了个白眼,这家伙拍马屁也太夸张了。


    自己都没和他说过几句话,才见面不到一个时辰罢了。


    就天资非凡?


    我看你是地主快乐水喝迷糊了吧?


    “少爷别误会,属下全是肺腑之言!”


    刘伯温轻笑道:“先前少爷所言,让我等大开眼界,不过我有一事想询问少爷,要是有一天少爷身居高位,会怎样为官做事呢?”


    话音落地,朱元璋和李善长同时一愣,不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面露了然之色。


    怪不得刘伯温今天这么健谈,原来是想考验这个问题。


    刘伯温这人,向来善于看人,他所问的问题,其实也大有深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德行怎么样。


    他这是无形中,对朱闲提出了考校啊!


    他想知道,朱闲为人怎么样。


    “老刘,我儿做官一定能做个好官,不必担心。”


    朱元璋打心里对朱闲充满了自信。


    要知道,朱闲的能力毋庸置疑,先后提出了两项千古奇制,那些令自己困扰的难题,在朱闲面前,也都能轻松化解。


    这份本领,已经远超群臣诸公了。


    一定是个能臣。


    至于忠心的话,就更不用提了,没听他夸赞过咱好几次吗?


    要知道,那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文武百官,大多数都是畏惧自己,但朱闲对自己却是真心的佩服。


    更难得的是,这孩子是个孝子,没看咱一走,他就担心的不得了吗?


    处处为自己着想。


    此等忠臣孝子,还有什么好苛求的?


    如果连这么完美的臣子都不信任的话,那文武百官,都可以告老还乡了。


    这个刘伯温,简直谨慎过头了。


    “呵呵,老爷别急,您不是一直希望少爷入仕为官吗?正好能听听少爷的志向啊。”


    刘伯温笑道。


    “对啊,以后也好按照少爷的志向,考虑担任怎样的官职。”


    李善长在一旁小心谨慎的附和道。


    自打刚才那番话后,李善长就愈发胆小了,不敢多嘴一句,生怕说多说错。


    之所以出言附和,是因为他也很好奇,朱闲心里的想法。


    朱闲日后鼎力于朝堂,已经是定局,而自己马上就要夹着尾巴做人了,将来再和勋贵集团一刀两断,毫无权势可言。


    届时,朱闲这个将来注定是权势滔天的臣子,究竟是怎样的品行,就至关重要。


    如果他真的刚正无私,那自己就趁早离他远点。


    他要是个会念及旧情之人,那自己少不了靠拢讨好,得仰仗他的庇佑。


    “呵呵,那我儿就说说吧。”


    朱元璋闻言,微微一笑,也懒得多言了,反正以后一定会启用朱闲,如今听听他内心的想律法,也不错。


    没想到。


    朱闲很无语的扫视了一圈,说道:“各位,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我何时说过我想做官了?”


    “朝堂那种污浊之地,谁想去谁去,我才不去呢。”


    “我在家种种地就挺开心。”


    “入仕?入个屁!”


    说完这番话后,朱闲心里畅快不已,他才不去做官呢,在明朝,做官可是个高危职业。


    一不留神就会被朱元璋砍头下狱。


    甚至在洪武末年时期,朱元璋先后丧妻丧子,精神状态很不稳定。


    那形势就愈发失控了,新科士子的数量,居然都比不上被杀官员的数量!


    这就导致官场上出现一个从未有过的诡异现象。


    官位空悬,居然没人愿意做官!


    要知道,进士们在考中后,向来都是苦等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空缺,这等待的时间,有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甚至还有七八年的。


    期间东奔西走、上下打点之苦,就更不必说了。


    但是明朝呢?


    进士想做官,可以啊,丝毫不用等,上午吃完琼林宴,下午就可以上任。


    不过在上任时,新官会看见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


    那就是和自己交接的前任官员,居然拷着枷锁,在堂上审问完另一个拷着枷锁的官员后,重新被押回大牢,等候问罪……


    而在新官瞠目结舌之时,才会得知,自己就职的这个官位,一年里已经换过五人。


    这时,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欲哭无泪,恨不得挂印跑路。


    话说,在汉唐宋朝等时期,挂印而走都是颇有气节的一种行为,做完以后,都会在士林里名气大增。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官员敢挂印而走,就等同于他家的长工扔下犁耙跑路。


    那还了得?


    说不定浪费一年的劳作。


    那还不得弄死你?


    所以说明朝的官场,可谓是官员之炼狱。


    而且越到后期就越难。


    拿现在的朝堂,和几年以后,马皇后、朱标去世后的朝堂相比,简直是天堂了。


    “你们不必多说,我是绝对不可能入仕为官的!”


    朱闲满脸严肃的说道。


    “啊?”


    刘伯温傻眼了,在这个时代,做官可是所有少年的大志所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