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便宜老爹天天不回家,难道有了外室?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被这少年几次三番的震撼,咱这个开国皇帝,好歹也得露几手啊。
否则,还真让这家伙小瞧了,真以为咱是乡野村夫呢。
他朱元璋是过五关斩六将厮杀出来的,早些时候,他还会亲自上阵搏杀,其锻炼出的体魄与武艺,虽然不比军中猛将,但也算卓尔不群。
收拾几个仆役,当然是信手拈来!
“行了,天色不早了,为父还有事情要忙,就先离开了。”
朱元璋大手一挥,便笑着离开了。
“呵呵,堂弟,告辞。”
朱标对朱闲笑了笑,便紧跟上朱元璋的步伐,离开了小院。
顿时,院里只剩下朱闲,和几个刚才地上爬起来的仆役。
朱闲在原地愣了半晌,看着朱元璋远去的背影,脸色微沉。
“特么的,这便宜老爹还有这一手?”
这准备了半天,白准备了?
也是他大意了。
便宜老爹可是当过兵的人,就凭张伯他们,哪是对手。
朱闲满心郁闷,说道:“好了好了,你们快起来,追上老爷,跟在左右侍奉,别让他到处走,发生什么事立刻回来汇报给我。”
“是!”
几人连忙领命,追了上去。
而朱闲独自待在家里,想了许久,心里突然犯起嘀咕来。
“这便宜老爹是不是在城里有外室?”
否则,这么整天着急走干嘛?
肯定是这样……
没想到,这老爷子一把岁数了,还玩的挺花。
与此同时。
仆役刚出门,朱标就察觉到了,于是笑道:“父皇,我那便宜弟弟还挺担心你的,竟然派人跟了上来。”
“呵呵。”
朱元璋面带微笑:“这小子,哪哪都好,就是小心过头了,好像咱是什么动辄杀人下狱的暴君似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侧身,朝路边的石碓后说道:“你们几个解决一下,记住千万别伤人,也别暴露了身份。”
“遵旨!”
话音刚落,石碓后突然无声地冒出几道黑影,宛如幽灵似的。
接着嗖嗖几声,直奔那几名仆役而去。
没过一会儿,几道黑影重新归来。
朱元璋、朱标也没细问是如何解决的。
亲军都尉府可是连监察百官都不会出纰漏的,若是引开几个老弱仆役都做不好,那可以提头来见了。
“标儿,你看咱认的这个儿子,如何啊?”
朱元璋心情愉悦,回宫途中还笑问道。
朱闲是他亲自发现的天才,他随便外出一趟,就能得到此等天才,咱真是福泽深厚啊。朱闲展现的越强,就越证明他有识人之明,咱可真是天命所归啊。
朱元璋越想越开心,今日朱闲的表现,属实让他非常满意。
“父皇,儿臣……想求您一件事。”
而他话音刚落,朱标却忽然表情严肃起来。
“嗯?你说。”
朱元璋为之一怔。
他这个儿子甚少会这么郑重的向自己提出请求,毕竟他作为储君,自身的权柄就够大了,基本什么事情自己都能处理,不用再求自己。
今日是怎么回事?
难不成……
刹那间,朱元璋想到了什么,轻笑道:“你是想求我,把他纳到你的东宫为官吧?”
应该就是这么回事了。
毕竟此等天才,哪个人主不想收入麾下,看来,标儿是看上朱闲了,想列入自己的阵营。
不过真是多此一举。
此等天才,原本就是为他准备的,但此刻正是该大展所能的时候。
现在就纳进东宫,岂不是浪费了?
他刚想和朱标说明这个道理,朱标却出乎意料的摇了摇头:“不是。”
“那是什么?”
朱元璋疑问。
“儿臣是想恳请父皇,认朱闲为义子!”
“啊?”
朱元璋一怔,万万没想到朱标会说这个,沉默了半晌后,略有些疑惑的问道:“你为什么会提这个?”
正常来讲,最厌恶自己随便认亲的,就是朱标才对。
原因无二,他每多一个义子,都会割让一份利益与权力,而这些义子们因为这个身份,自然比寻常大臣高出一头,在朝堂上通常都能占据不俗地位。
像蓝玉等人,因为其个人能力出众,其地位更重!
现在朱元璋执政还好,但如果朱元璋驾崩了,那他们就会是潜在的权臣。
即使朱标根基稳固,也不会喜欢这种隐患。
所以认义子这事,自然是越少越好。
朱标居然主动恳请,让他认朱闲为义子?
这是为何?
这一时间,朱标满脸郑重的说道:“此子之才,远胜于儿臣,不管是计谋格局,都已有贤臣之相,只是年纪尚轻,没有根基,恐难以在朝堂上立足。”
“不过此等天授英才,必须得留在大明朝堂,儿臣思考再三,认为父皇认其为义子最好。”
“只有这样,才可以留下此人!”
“呵呵,你倒是挺看好他的啊。”
朱元璋欣慰不已,自己这个儿子的胸襟还是挺大的。
其实他早就萌生了这个想法,只是一直在犹豫,毕竟以他如今的身份,认义子之事非同小可。
现在,他还没提出来,朱标倒是抢先一步了。
此等格局,老朱非常满意。
“呵呵,千里马站在眼前,儿臣如果还不抓住,简直是眼瞎心盲了。”
朱标苦笑着说道。
少壮派之中,此等大才,他也是从未见过的。
可以说,朱闲绝对称得上少壮派中的第一人了,即便是他,都生怕留不住这种人才。
“那你认为,摊丁入亩的政策,该怎样入手?”
这时,朱元璋好像考校一般,向朱标提问道。
如今朱闲已经提供了计策,而具体怎样执行,就得看上位者了。
要是手握此等好政策,却推行不下去,可就是执政者无能。
他想听听,在改革推政方面,朱标这个一向被定义为守成之君的储君,是否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这……”
朱标思考良久,开口道:“依儿臣看,此事兹事体大,最先损害的就是那些地主乡绅的利益。”
“朝堂的几位国公,正是最大的地主,想推行下去此政,还得依靠他们,所以儿臣认为,应该先说服他们支持此政,再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