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在大明,开局认老朱当爹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儿啊,爹还有三天就到家了。”


    “咱爷俩五年没见,你长高了多少,有没有比去年壮实?有没有多识几个字?”


    “在家等着爹,爹好几年没揍你了,手有点痒。”


    “……”


    老爹絮絮叨叨的家书,看得朱闲直挠头。


    他穿越到大明三个月了,终于要见到自己的便宜老爹。


    五年前,朱闲的老爹去西北当了大头兵,说要拼出个富贵给儿子。


    富贵了没有朱闲不知道,反正五年不见,他从原主的记忆中,几乎快找不到老爹长什么样了。


    印象里,老爹身材中等,浓眉大眼,就是脸型有点圆润。


    不知道在军中五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家书里,唠唠叨叨的一大堆,老爹最后说回来要转成军户,说军户不比当举人差,还要给朱闲找个漂亮老婆。


    朱闲听了顿时一个头两个大,军户怎么比得了读书人?


    老爹就是没见识!


    要不了几年,大明的军户制度就难以为继,不仅规定的好处得不到落实,各种负担还有一大堆,成了实打实的贱籍。


    在古代,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作为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朱闲可是清楚的很。


    等老爹回来,说什么也不能转成军户。


    在三个月前,他一边推着购物车,一边听着《洪武大帝朱元璋》入了迷,一不小心走到大马路,被小轿车撞飞,穿越到了大明。


    现在是洪武十二年,明年就会爆发洪武三大案中的胡惟庸案。


    前后牵连被杀者,超过三万人。


    住在应天城近郊也很危险,保不齐就来个中年人或者老头子,和胡惟庸扯上关系,害得朱闲全家被连累。


    朱闲只想凭借自己的一点先知优势,和老爹团团圆圆,稳中向好,至于军户和读书考科举什么的,暂时不考虑。


    老朱还有二十年好活,在老朱手下当官,可不好受啊。


    还是老老实实的当个小地主,悠哉悠哉。


    朱闲打算等老爹回来,就搬到离应天城远一些的地方,去乡下继续当地主。


    “张伯,把我带来的火锅底料,拿一点出来煮了,还有地主快乐水……”


    “再去宰一头羊,今天涮羊肉。”


    这边朱闲要在大明享用科技与狠活,应天城门那边,两个老头也一摇一摆的往郊外的田野里走来。


    “老爷,在您的英明神武的指挥下,今年山西陕西两地的旱灾得到了及时的赈济,湖广发生的水涝也应对得当,而江南地区风调雨顺,又是丰收的一年,可谓是五谷丰登,民康物阜。”


    李善长发自内心的高兴,大拍朱元璋的马屁。


    朱元璋一边点着头,一边望向地里在耕作的农人,“咱心里有数,一定要多出来走走,看看百姓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能吃饱,地里的庄稼长得是不是跟奏折里说的一样好。”


    “老爷心系黎民,乃天下之幸,大明之福!”


    李善长马屁拍的震天响,心里却有点打鼓。


    他自信江南富庶,但百姓总有贫苦的,保不齐在应天城近郊遇到个例外,让陛下瞧见,那就不好收场了。


    “咦?”


    正在忐忑间,朱元璋惊疑一声,吓得李善长急忙顺着老朱的目光望过去。


    “那一块田的稻米长得特别好!”


    却见朱元璋指了指大路东边的田。


    李善长提起的心,这才放进了肚子里,果然见那边一大片的田地,庄稼都长得格外茁壮些。


    “定是一位善于耕作的老农!”


    李善长称赞。


    朱元璋点点头,鼻子也跟着嗅了嗅,“老李,你有没有闻到香味?”


    李善长下意识的接道,“稻香?”


    很快,一股令人食指大动的诱人味道,霸占了他俩的嗅觉。


    “咱这一辈子,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香的臭的,什么都吃过,还没有闻过这样的香味。”


    “鲜,辣,麻……这么多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妙不可言!”


    朱元璋不由自主的加快脚步,来到了田地边的一个院落外。


    院里,朱闲吃着火锅唱着歌,张管家在给他烤着鸡翅膀。


    桌上,还有两罐刚从井里捞出来的可乐。


    火锅底料和可乐这些,都是两个月前随朱闲一起来大明的,当时他准备去朋友家煮火锅吃,各种调料和食材买了一大购物车。


    结果直接在大马路上,被一辆小轿车连人带东西,送到了大明来。


    这些在现代很寻常,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在大明却算得上绝味仅有,人间美味。


    特别是工业与狠活,谁吃谁知道。


    连农产品,都比大明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长得个头大。


    唯一可惜的是,大部分食材都是一次性的,吃完就没了。


    早知道会被车撞到大明来,朱闲就多做准备,起码要买一大车种子……


    现如今,不能存放的肉类绿叶菜等,早已被朱闲吃进了肚子里。


    能种的都种在了地里。


    火锅底料剩下的不多,可乐放在深井里冰镇。


    村子里的五六个小孩,隔老远闻到香味,老早窜进了院子,眼巴巴的望着朱闲。


    朱闲一人分了他们一个鸡翅膀,又从锅里捞出刚涮好的羊肉,还是一个小孩一块,孩童们也不白吃,每人采摘两个大莲蓬给朱闲,用荷叶接住烤鸡翅膀和涮羊肉,欢天喜地的跑出院子。


    朱元璋站在院门口,正好瞧见这一幕。


    “这年轻人好生心善!”


    朱元璋捋须点头。


    但凡他五六岁的时候,遇上这么一个地主,也不至于出家当和尚。


    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跑的急,直接撞进了朱元璋的怀里,手里的烤鸡翅膀差点都飞出去了。


    朱元璋赶忙抱住了男孩,扶稳他,脸上露出和善的笑容,“小伢子,注意脚下,别摔着咯。”


    男孩抓稳烤鸡翅和涮羊肉,一抬头,看着朱元璋愣住了。


    “朱爷爷,您回来啦!”


    朱爷爷?


    朱元璋仔仔细细的上下看了几遍男孩,咱真不认识啊!


    却见那小男孩拉着朱元璋的大手,兴高采烈的冲着院里喊道,“朱叔叔,朱爷爷回来了!”


    朱闲擦擦嘴上的油,我爹?


    他站起身,看到了院门外的朱元璋。


    壮实的中等身材,圆润的国字脸,与他模糊的印象里老爹的模样渐渐重叠。


    特别是侧过来看,简直完全吻合!


    除了脸有点红!


    估计在西北夏天晒太阳,冬天吹冷风,大头兵苦啊!


    朱闲酝酿了一下情绪,哇的一声差点哭出来。


    “爹啊,您可终于回来了。”


    “儿子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