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他不是劳模谁是劳模?
作品:《穿成四合院穷小子,系统送我满仓物资》 她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许辰:“公司三大板块,餐饮、供应链、工业制造,全部盈利。今年,我们许氏实业的总盈利,是五十三万元。公司员工总数,也达到了二百零七人。”
五十三万。
二百零七人。
这两个数字一出来,王铁柱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这个万元户都能上报纸的年代,这是一个让人头晕目眩的数字。许氏实业,从一个小小的早餐摊起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了京州城一个谁都不能忽视的存在。
许辰靠在椅背上,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着,脸上没什么表情。钱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具。
但这数字背后的意义,却让他想到了很多。这不只是钱,这是二百多个家庭的饭碗,是正在被改变的农村生产方式,也是他在这片土地上,一步步扎下的根。
就在许氏实业内部为此振奋时,一份京州市政府的红头文件,送到了许辰的办公桌上。
文件内容很简单,因为许辰创办便民早餐工程,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建立华北蔬菜供应链稳定市场等贡献,京州市政府决定,推荐他参选今年的京州市劳动模范。
消息一传开,立刻在京州引起了很大的议论。
“劳动模范?给一个体户?”
“开什么玩笑!劳模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兄弟的最高荣誉,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倒爷’了?”
“他赚那么多钱,是为他自己赚钱,怎么能跟为国家做贡献的工人相提并论?”
一时间,各种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许多国营大厂的工会,甚至是一些老干部的口中传了出来。他们想不通,也接受不了,一个在他们眼里“投机倒把”的个体户,竟然能和那些在生产线上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站在同一个荣誉殿堂里。
这些争议很快被摆上了市委常委会的桌面。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有些严肃。
一位主管工业的老领导先提出了反对意见:“周书记,同志们,劳动模范的评选,是有严格标准的,代表的是咱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把这个荣誉给一个体户,不合适吧?这会让下面广大的工人同志们寒心的。”
“是啊,个体经济,毕竟姓‘私’,我们的荣誉,应该授予那些大公无私的先进个人。”另一位委员也附和道。
听着这些议论,一直没说话的周书记,缓缓放下了手里的茶杯。
他环视全场,目光平静又锐利,一开口,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下来。
“谁说个体户不能是劳模?”
周书记拿起桌上那份关于许辰的推荐材料,扬了扬。
“同志们,我们评选劳模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的目光从每一位常委的脸上扫过:“城里几万下岗职工的工作,这个老大难问题,是许辰的早餐工程和他的工厂解决的,吸纳了上百人!”
“京州冬天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困扰了我们多少年?计委的同志每年冬天都急得睡不着觉。是他牵头搞了个蔬菜联盟,不但稳住了菜价,还让我们华北有了自己的菜园子。”
“国营农机厂的配件质量差价格高,农民兄弟们意见很大,耽误农时。又是他,搞出了比部颁标准还高的产品,成立了服务队,把服务送到了田间地头。”
周书记站起身,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
“这些事情,都是我们政府想解决,却一直没彻底解决好的难题!现在,有一个年轻人,用他自己的办法,用我们支持的政策,把这些难题一一解决了。他为国家分了忧,为人民服了务,带动了经济,改善了民生。”
“这样的人,我们不表彰,我们表彰谁?”
“他不是劳模,那在座的各位,谁能告诉我,什么样的人,才配当这个劳动模范?”
一番话说得在场的所有人哑口无言。
之前那些反对的声音,在这些事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
最终,投票结果毫无悬念。
许辰,以常委会高票通过的结果,正式当选为本年度的京州市劳动模范。
他成了京州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劳动模范,也是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个体企业家。
颁奖典礼安排在市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全程直播。
当许辰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从市委书记周建功的手中,接过那枚金色的奖章和烫金的荣誉证书时,整个演播大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闪光灯不停地闪烁,记录下这一刻。
电视机前。
许家的客厅里,许建军和林秀兰夫妇,看着电视里那个身姿挺拔的儿子,眼眶早已湿润。他们的儿子,出息了,是全京州城的榜样。
许氏五金厂的食堂里,王铁柱和几百名工人围着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当看到许辰出现在屏幕上时,整个食堂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那是他们的老板,是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人。
而在京州城里,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无数个正在小饭馆里忙碌,在小摊位上叫卖,在小作坊里敲打的个体户们,在这一刻,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
他们看着电视里那个和自己一样,曾经被叫做“倒爷”的年轻人,如今站在了全城最耀眼的舞台上,接受着最高的荣誉。许多人看着看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他们知道,这枚奖章,不只是颁给许辰一个人的。
它向所有人宣告,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一个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堂堂正正创造财富,赢得尊重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演播大厅的观众席第一排。
方振国坐在那里,看着台上那个意气风发,眼神却依旧沉稳平静的年轻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侧过头,对身边的一位同僚轻声说道:“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啊。”
“他用他自己的行动,完美地向我们所有人展示了,一个人的发展,如何能与国家的政策和时代的大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