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青山依旧故人新

作品:《[水浒]梁山非我梦中乡

    章节引语:


    十年踪迹十年心,踏遍山河见太平;


    故人相逢皆一笑,方知此处是归程。


    ---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靖康元年。十年间,燕青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登过昆仑雪山,到过南海琼崖,在塞外与大漠孤烟为伴,也在江南与小桥流水相邻。


    这年春天,他正在终南山中拜访一位隐士,忽然收到卢俊义的来信。信中说梁山即将举行立寨三十年大典,邀请他回去一聚。


    燕青算了算时间,自己离开梁山确实已经十年了。这十年间,他虽然云游在外,但与梁山始终保持着联系。知道兄弟们各自安好,知道靖安军日益壮大,知道八百里水泊更加繁荣。


    他决定回去看看。


    再回梁山,已是暮春时节。船行水泊,但见水面更加开阔,码头更加繁忙。新建的望楼高耸入云,水寨连绵数十里。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梁山更加气势恢宏。


    船刚靠岸,就听见一个洪亮的声音:


    "小乙!你可算回来了!"


    燕青抬头,但见码头上站满了熟悉的面孔。卢俊义、吴用站在最前,身后是林冲、秦明、呼延灼等一众老兄弟。令人惊喜的是,连远在海外的李俊也特意赶了回来。


    "员外!学究!诸位兄弟!"燕青快步上岸,与众人相见。


    卢俊义拍着他的肩膀,仔细端详:"十年不见,小乙风采更胜往昔啊!"


    吴用摇着羽扇笑道:"我早算准你今日必到。"


    最让人惊讶的是李逵。这个曾经的莽汉,如今已是靖安军的一名统制,虽然依旧声若洪钟,但举止间多了几分沉稳。


    "铁牛兄弟变化不小啊。"燕青笑道。


    李逵挠头憨笑:"都是卢员外和学究教导得好。"


    众人簇拥着燕青上山。但见山路拓宽了,铺上了青石板。路旁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学堂里书声琅琅,医馆前秩序井然,工坊区机器轰鸣。俨然一座繁华城镇。


    "如今梁山治下有百姓十万,精兵五万,战船千艘。"卢俊义不无自豪地介绍,"朝廷特许我们自征赋税,自设官吏。"


    燕青注意到,在聚义厅旁新建了一座忠烈祠,供奉着宋江的灵位,香火鼎盛。


    当夜,山寨大摆筵席。不仅众头领到齐,连他们的家眷也来了不少。燕青见到了林冲的儿子、徐宁的女儿,甚至张清的儿子张念青都已经是个俊秀少年。


    "念青,快来见过你燕青叔叔。"张清招呼儿子。


    少年恭恭敬敬地行礼:"侄儿常听父亲提起叔叔的事迹。"


    燕青扶起少年,心中感慨万千。前世这些孩子们大多未能长大成人,这一世却都能健康成长。


    酒过三巡,卢俊义起身道:"今日众兄弟齐聚,除了庆祝立寨三十年,还有一件喜事要宣布。"


    他看向吴用:"学究,你来说吧。"


    吴用含笑起身:"经过十年经营,我们在南洋的基业已经稳固。李俊兄弟在暹罗被封为镇南王,童威、童猛在占城也站稳了脚跟。"


    李俊接话道:"不仅如此,我们还打通了通往天竺的海路。往后,咱们梁山的商船可以直达西洋了。"


    燕青这才明白,原来梁山这些年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他的想象。


    宴席持续到深夜。燕青与几位老兄弟坐在观星台上,追忆往事。


    林冲感慨道:"想起当年在东京做教头时,何曾想过会有今日?"


    秦明接口:"若不是小乙兄弟,我们恐怕都要重蹈覆辙。"


    说到动情处,众人都沉默了。月光如水,洒在每个人身上。


    良久,卢俊义道:"小乙,这次回来,就别走了吧。"


    众人都期待地看着燕青。


    燕青望着山下万家灯火,缓缓摇头:"员外,诸位兄弟,梁山有今日,是你们的功劳。我的使命,十年前就已经完成了。"


    他站起身,指着远处的星空:"这十年云游,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梁山是你们的归宿,但不是我的。"


    吴用轻叹:"就知道留不住你。"


    次日,燕青逐一与兄弟们话别。


    在忠烈祠,他为宋江上了炷香:"公明哥哥,你看到了吗?梁山...很好。"


    在学堂,他给孩子们讲了堂课。下课时,张念青追出来问:"燕青叔叔,你还要走吗?"


    "是啊。"


    "为什么不留下来?大家都希望你留下。"


    燕青摸摸少年的头:"因为叔叔要去看看,这个我们守护下来的天下,到底是什么模样。"


    最后,他来到金沙滩。众兄弟都来送行,与十年前一般无二。


    卢俊义递过一个包裹:"这里面是各地靖安军分舵的联络方式。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兄弟们照应。"


    吴用送上一卷书:"这是我新著的《水浒新传》,记载了这一世的故事。"


    最让燕青意外的是,李逵送给他一把短剑:"这是俺亲手打的,带着防身。"


    燕青一一谢过,登上来时的小舟。


    就在船要离岸时,忽然听见马蹄声疾。但见一骑快马驰来,马上之人高喊:


    "燕公子留步!陛下有旨!"


    来的竟是王都知。他手持圣旨,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逍遥侯燕青,功在社稷,德被苍生。特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大宋疆土,任尔逍遥。钦此!"


    这是前所未有的恩典!丹书铁券,相当于免死金牌。世袭罔替,意味着燕青的后代也能享受这个特权。


    燕青跪接圣旨:"臣,领旨谢恩。"


    王都知低声道:"陛下让老奴转告:大宋江山,永远是你的家。"


    船终于离岸了。燕青站在船头,望着岸上挥手的人群,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重生之初立下的誓言:


    "这一世,定要逍遥自在,不再过问世事。"


    如今看来,他确实做到了逍遥,却终究没能完全不过问世事。但奇怪的是,他并不后悔。


    小船行至水中央,燕青取出母亲留下的碧玉簪,轻轻抚摸。阳光照在簪子上,反射出七彩光芒。


    他忽然明白,这一世的意義,不在于独善其身,而在于在力所能及时,为这世间留下美好的改变。


    前方,水天相接处,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


    燕青微微一笑,撑开长篙。


    这一世,他改变了梁山的命运,也找到了自己的道。从今往后,他是真正的逍遥客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全文完)


    ---


    第七十二章完(终章)


    ---


    后记·我见青山多妩媚


    立在船头,任江风吹拂衣袂。这一世的旅程,到此算是走完了。


    曾以为重活一世,定能心如铁石,做个真正的逍遥客。可当我看见卢员外又要踏上那条不归路,看见武二哥还要承受断臂之痛,看见公明哥哥依旧要饮下那杯毒酒……这颗心,终究是硬不起来。


    于是暗中布局,暗中周旋,在命运的缝隙里为故人寻一条生路。说是不忍,或许更是为了弥补前世的遗憾——那个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的自己。


    这一世,员外安享天年,二哥六和寺终老,李俊海外称王,三娘绣庄安宁。看着兄弟们各得其所,我才明白,原来最大的逍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问心无愧。


    临行前,陛下问我可要封赏,我只要了“逍遥”二字。不是清高,是深知庙堂非我愿,江湖才心安。这一生,能在暗处为故人撑一把伞,在命定的轨迹上轻轻推一把,便已足够。


    临别时,员外说梁山永远是我的家。其实他不知,有兄弟处便是家。只是我这个人,注定是个过客——看过你们安好,便该继续前行了。


    临笔至此,忽然想起那年重生初醒,在大名府的茶肆里,望着窗外熙攘人群,不知该何去何从。如今回首,这一路虽然辛苦,却值得。


    若你问我可后悔多管闲事?我只能说:若是重来,依然会选择在暗处为你们拨转命盘。因为看见你们安好,便是我的逍遥。


    青山依旧在,故人尽欢颜。如此,甚好。


    ——燕青于云游途中


    后记·十年一梦水浒新


    写完《梁山非我梦中乡》的最后一个字,窗外正是江南的梅雨时节。雨水敲打着青瓦,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烟波浩渺的梁山泊,看见了那个站在船头、衣袂飘飘的浪子。


    这部小说始于一个执念——若燕青重生,能否改变梁山好汉的悲剧命运?


    在《水浒传》原著的阴影下写作,犹如在悬崖边行走。既要尊重经典的人物性格,又要赋予他们新的可能。燕青的“重生”不是万能的金手指,而是一双提前看透悲剧的眼睛,一颗终究硬不起来的心。


    最难忘的是描写燕青内心挣扎的时刻。他嘴上说着“不再多管闲事”,却在每个关键节点都伸出了援手。这种“嘴硬心软”,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善念?明知独善其身最轻松,却终究放不下在意的人。


    在重构梁山好汉命运时,我刻意避开了“全员幸存”的俗套。该牺牲的依然牺牲,该离别的一样离别,但每个人的结局都有了温度与尊严。武松在六和寺安度晚年,扈三娘在苏州开设绣庄,李俊在海外建功立业……这些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排。


    而燕青的归宿,我思考了很久。功成身退,云游四海,看似逍遥,实则带着淡淡的怅惘。他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唯独改变不了自己过客的宿命。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圆满?


    写作过程中,最打动我的是“救赎”这个主题。燕青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拯救那个曾经无能为力的自己?我们在帮助他人时,又何尝不是在填补内心的某个空缺?


    最后,感谢施耐庵先生创作出燕青这个人物,感谢《水浒传》留下那么多令人唏嘘的遗憾。正因为有那些遗憾,才有了我们这个关于救赎与改变的故事。


    愿每个读者都能在现实中,成为某个人的“燕青”,在关键时刻伸出温暖的手。


    青山依旧在,故人入梦来。


    —— 某年梅雨时节于江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2章 青山依旧故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