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 4 章
作品:《八零外贸女王》 离下午两点还有几个小时,苏晴没有浪费一分一秒。她先在县城仅有的两条主街上慢慢走着,目光锐利地扫过供销社、百货大楼的橱窗,留意着商品的品类、价格和包装。她又走到县图书馆,虽然大部分书籍陈旧,但她还是在报刊栏找到了一些过期的《参考消息》和经济类报纸,如饥似渴地浏览着上面的国际新闻和经济动态,快速更新着自己对这个时代具体认知的拼图。
她需要更多的“弹药”,来应对下午的谈话。
中午,她花五分钱和一个□□票,在路边摊买了一个杂粮馒头,就着公共水龙头喝了几口凉水,就算解决了午餐。剩下的钱和票被她小心地贴身藏好,这是她全部的家当。
一点五十分,她准时出现在了“红星茶馆”门口。这是一家老旧的茶馆,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廉价的茶叶和烟草混合的气味,几张八仙桌旁坐着些闲聊的老人。
她选了角落里一张靠墙的桌子坐下,点了一分钱一碗最便宜的“玻璃茶”(白开水),静静等待着。
两点整,周为民的身影出现在茶馆门口。他换了件灰色的中山装,看起来更正式了些。他一眼就看到了角落里的苏晴,快步走了过来,在她对面坐下。
“周科长。”苏晴站起身。
“坐,坐。”周为民摆摆手,目光再次仔细地打量她,这次少了些惊异,多了些审视。“苏晴同志,你上午可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我只是碰巧看到了那个笔误。”苏晴语气谦逊。
“不是笔误的问题。”周为民压低声音,“是你的英语水平,还有你指出的‘专业性’。这不像是一个自学的农村姑娘能具备的视野。”
来了,核心的质疑。苏晴早有准备。
她垂下眼睫,再抬起时,眼里带着一丝符合年龄的、恰到好处的感激和怀念:“不瞒周科长,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尚可,父母支持我读书。后来……家里出了变故。但我一直没放弃学习,以前教我的那位老先生,是早年留过洋的,教了我很多,也留了些旧书和报纸给我。”她顿了顿,补充道,“老先生前几年已经过世了。”
这是一个模糊但相对合理的解释,将知识的来源推给一位已故的、无法查证的“老先生”,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最能让人接受的说法。动荡的年代,确实有许多能人异士散落民间。
周为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接受了这个说法。毕竟,除了这个解释,他也想不出其他理由。
“你说你想为广交会做翻译?”周为民切入正题,神色严肃起来,“这可不是儿戏。广交会是国家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翻译工作责任重大,不仅要求语言过关,还要懂外贸流程,熟悉产品,甚至要有机变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
“我明白。”苏晴迎着他的目光,毫不退缩,“周科长可以考考我。”
周为民要的就是这句话。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慎重地取出两份文件。一份是上午苏晴看到过的《红星纺织厂产品介绍(英文版)》,另一份则是《本县特色农产品出口名录(草稿)》,上面有中文和简单的英文对照,但英文部分写得磕磕绊绊,错误不少。
“你把这份农产品名录,现场口头翻译成英文我听听。要流畅,要符合外商的理解习惯。”周为民将农产品名录推到她面前,这是最实在的考核。
苏晴没有丝毫犹豫,拿起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上面列着“优质东北大米”、“野生山木耳”、“特级红枣”等条目,中文描述带着浓厚的宣传口号风格。
她略一沉吟,清了清嗓子,用流利而地道的英语开始讲述:
“''优质东北大米'',不应直译为 ‘High Quality Northeast Rice’。可以表述为 ‘Premium Japonica Rice from Northeast China, renowned for its plump grains, fragrant aroma and tender texture after cooking’ (来自中国东北的优质粳米,以其颗粒饱满、饭香浓郁、口感软糯而闻名。)”
“''野生山木耳'',不是 ‘Wild Mountain Wood Ear’,可以描述为 ‘Wild-foraged Black Fungus, a natural delicacy rich in dietary fiber and iron, perfect for healthy soups and stir-fries’ (野外采集的黑木耳,是一种富含膳食纤维和铁的天然美味,非常适合做健康汤品和炒菜。)”
她没有逐字翻译,而是抓住了产品的核心卖点,用地道的、富有吸引力的商业语言重新包装,听得周为民眼睛越来越亮。
这绝不是死记硬背的翻译,这是真正懂得如何向国际市场推销产品的思维!
接着,苏晴又主动拿起那份纺织厂的文件,不仅流畅地朗读翻译了全文,还指出了几处除了笔误之外,描述不够精准、可能引起外商误解的地方,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周为民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轻轻敲击,内心的震动无以复加。这姑娘展现出的能力,远超他的预期,甚至比局里一些专职的翻译人员还要专业和老练!她弥补的,正是他们最缺乏的——对国际市场和商业表达的熟悉。
“够了。”周为民深吸一口气,打断了苏晴,他的眼神已经从不信、审视,变成了惊叹和一丝决断。“苏晴同志,你的能力,我初步认可了。”
苏晴心中狂喜,但面上依旧保持平静:“谢谢周科长。”
“但是,”周为民话锋一转,眉头又皱了起来,“你没有介绍信,没有单位,身份是最大的问题。我很难直接把你以局里的名义推荐上去。”
苏晴的心又提了起来。时代的壁垒,依然坚固。
周为民沉吟片刻,压低了声音,几乎是用气声说道:“我有一个变通的办法。我们科负责组织本县参加广交会的样品和资料,任务很重,特别是翻译和校对,人手严重不足。我可以以‘临时聘请编外人员协助准备工作’的名义,让你先参与进来。没有正式名分,也没有工资,只有一天一块五的补助,管一顿午饭。”
他看着苏晴,目光灼灼:“如果你能在筹备工作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做出成绩,等到广交会正式开始前,我再想办法,看能不能把你作为‘特殊人才’,破格以临时工的身份带进去!这是目前我能想到的,唯一可行的路子。”
一天一块五,在这个年代,对一个农村姑娘来说,已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踏板,一个能接触到核心工作的机会!
苏晴没有任何犹豫,斩钉截铁:“周科长,我愿意!我不要补助也可以,只要能给我这个机会!”
周为民摆摆手:“补助该有的还是要有。那你明天早上八点,直接到外贸局三楼进出口科找我。记住,有人问起,就说是我远房亲戚家的孩子,过来帮忙的。”
“我明白,谢谢周科长!”苏晴站起身,郑重地鞠了一躬。她知道,这扇门,她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推开了一条坚实的缝隙。
离开茶馆,下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苏晴走在回集合点的路上,脚步轻快而有力。
她回头看了一眼外贸局那栋灰白色的楼房,嘴角微微上扬。
临时工?
编外人员?
没关系。
她相信,只要让她进去,她就有办法让所有人看到她的价值。
广交会,她一定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