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暖流与裂隙

作品:《她的字,我的戏

    林夕那封关于宇宙与神经元的回信,像一道微弱却持续的光,照进了我(苏晴)那片习惯性紧闭的内心世界。


    我反复读着那封邮件,指尖在冰凉的屏幕上游移,划过那些充满理解与共鸣的字句。她没有追问我的“状态”,没有施舍廉价的同情,而是用一种近乎笨拙却无比真诚的方式,分享了她试图靠近我所创造的那个世界的努力。


    “……当纪录片里展示的神经元网络结构与宇宙星系分布的模拟图几乎重叠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战栗。仿佛个体思维的微小火花,与浩瀚星海的宏大叙事,在某个不可思议的维度上同频共振。这让我似乎更能触摸到叶文婧那种既渺小又无畏的感觉——她的孤独,或许正是源于这种意识到了自身不过是宇宙思维中的一个‘突触’,却依然妄图理解整个‘大脑’的悖论性挣扎……”


    她看到了。不仅仅是叶文婧,她似乎也隐约触碰到了铸造叶文婧的那个熔炉——我内心深处那片充斥着理性与狂想、秩序与混乱、极致光芒与无尽黑暗的星墟。


    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看见”的感觉,像暖流一样,缓慢地渗透我冰封的情感冻土。很陌生,带着令人不安的悸动,却又……无法抗拒。


    我关闭了邮件,没有立刻回复。需要时间消化这种过于强烈的感受。


    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更频繁地查看邮箱。当没有新邮件时,心底会泛起一丝极淡的、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失落。而当她的邮件终于到来,哪怕只是最常规的角色探讨,心跳也会漏掉半拍。


    我依旧将自己锁在酒店房间里,但与以往那种纯粹的绝望和窒息感不同,现在,这片封闭的空间里,似乎多了一个……出口。一个通向理解与共鸣的、安全的出口。


    我开始在回复她的邮件时,不自觉地投入更多。不仅仅是解答她的疑问,甚至会主动分享一些在创作《星墟》时,那些未曾写入正文的、关于叶文婧的背景设定和内心独白碎片。


    “……她小时候害怕黑暗,不是因为鬼怪,而是害怕那种吞噬一切的‘无’。后来,她发现星空也是黑暗的,但那黑暗里缀满了光,于是她爱上了星空,试图用理性的光去穿透那终极的‘无’……”


    我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时,手指微微颤抖。这几乎是在暴露我自己了。这些看似在说叶文婧的话,何尝不是我自身恐惧与执念的投射?


    发送前,我犹豫了很久。最终,对那份来之不易的理解与连接的渴望,压倒了对暴露脆弱的恐惧。


    邮件发出后,是惯常的、漫长的焦虑等待。


    而这一次,林夕的回复来得比以往都快。


    她没有直接评论我分享的私人化创作碎片,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了对表演的探讨:


    “谢谢苏老师,这段背景让我对叶文婧凝视星图时的眼神,有了全新的想象。那应该不是单纯的痴迷或探索,而是混杂着一种……源自童年、试图与内心深处对‘无’的恐惧和解的复杂情绪。我会尝试在表演中融入这种层次。”


    她懂了。并且,用她的方式,接纳并回应了这份分享。


    那一刻,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感受着胸腔里那股汹涌的、几乎要满溢出来的暖流。眼眶有些莫名的酸涩。


    这条通过屏幕连接的纤细通道,似乎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宽阔了些,也……坚固了些。


    然而,就在我贪婪地汲取着这份陌生暖意时,现实的裂隙,却以另一种方式,猝不及防地显现。


    那是一个深夜。我因为白天与林夕邮件往来带来的精神亢奋(或许是轻躁狂期的前兆?),无法入睡,正对着电脑屏幕,无意识地敲打着一些不成段的、关于《星墟》的混乱思绪。


    周编辑的邮件提示音突兀地响起,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我点开。邮件内容很长,但核心意思简单直接:剧组宣传部门希望我能配合进行一次“作者深度访谈”,以文字或录音形式均可,用于后续剧集宣传造势。邮件里还附带了采访提纲,问题涉及创作心路、角色解读,甚至……“作者个人的灵感来源与生命体验”。


    看到最后那几个字,我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


    个人生命体验?


    像被剥光了衣服扔在聚光灯下,巨大的羞耻感和恐慌感灭顶而来。胃里一阵翻搅,刚刚因为与林夕交流而产生的所有暖意,瞬间被冰冷的恐惧取代。


    不。绝对不行。


    那些深埋在我心底的、与疾病纠缠的、混乱不堪的“生命体验”,是我最丑陋、最不愿示人的伤疤。它们确实是我部分灵感的来源,但那来源本身,是如此的肮脏和痛苦。我怎么能把它们拿出来,作为宣传的噱头?


    我猛地合上电脑,仿佛那是什么洪水猛兽。在房间里焦躁地踱步,呼吸急促,手心不断冒出冷汗。


    拒绝。必须立刻拒绝。


    我重新打开电脑,手指颤抖着,几乎是用砸的力度敲击键盘,回复周编辑:


    “不接受任何访谈。不谈论个人。请回绝。”


    邮件发送出去,我像虚脱一样瘫倒在地毯上,身体因为激动和后怕而微微发抖。


    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地待在幕后?为什么一定要把我拖到人前,解剖我的痛苦?


    黑暗的念头再次聚集。也许我根本就不该卖出版权,不该参与这个项目。我所珍视的、与林夕之间那点脆弱的理解和连接,在庞大的商业机器和窥探欲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林夕的号码发来的短信。


    自从那次视频通话后,我们默契地没有交换过联系方式,这应该是周编辑给她的。


    短信内容很短:


    “苏老师,周编刚跟我提了宣传访谈的事。我已明确表示理解并尊重您的意愿,不会参与任何可能涉及您**的讨论环节。请别担心。林夕。”


    她知道了。


    而且,她几乎是立刻,就表明了立场。


    这条短信,像一只温暖而稳定的手,轻轻按在了我因为恐惧而剧烈颤抖的肩膀上。


    她没有试图劝说我,没有讲什么“为了宣传大局”的道理,而是直接用行动划清了界限,站在了我这一边。


    “请别担心。”


    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我蜷缩在地毯上,紧紧握着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我泪流满面却不再完全是因为恐惧的脸。


    暖流与裂隙,同时存在。


    但这一次,当裂隙出现时,那暖流似乎也拥有了某种……弥合的力量。


    我知道,宣传的事情不会就此结束。周编辑很快会再来沟通,制片方可能施压。


    但至少此刻,因为林夕那条及时的短信,我感觉自己不是独自在面对这令人窒息的洪流。


    我深吸一口气,抹去脸上的泪水,给林夕回复了两个字:


    “谢谢。”


    这一次,不再是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激。


    夜色深沉,窗外的城市依旧灯火通明。


    我依然害怕,依然想逃离。


    但心底某个角落,似乎有什么东西,因为这份遥远的、却切实存在的支撑,而悄悄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