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母亲的手稿

作品:《被沈家抛弃后,真千金她马甲炸翻全球

    商珩点头:“好,我来安排。”


    三天后,“唐诗文学基金”正式成立。消息一出,再次震动文坛。


    更让人惊讶的是,阮糖宣布将《山河图》未来三年的版税收入全部注入基金。


    “你确定要这么做?”阮砚秋看着妹妹,“那可是很大一笔钱。”


    “钱够用就好。”阮糖正在整理要捐赠的手稿,“比起这个,我更想看到更多好作品问世。”


    一个月后,阮糖接到一个特殊电话。


    “阮小姐,我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激动,“我们在整理古籍时,发现了一部手稿,可能与‘盘古’系统有关,想请您来帮忙鉴定。”


    阮糖立即赶往国家图书馆,在特藏室里,她看到了一部泛黄的手稿,上面的文字让她心跳加速,这正是母亲苏青黛的笔迹。


    “这是在整理一个捐赠的私人藏书时发现的,”


    馆长解释,“捐赠人说是从旧书市场淘来的。”


    阮糖轻轻翻开手稿,泪水模糊了视线。


    这是母亲关于“盘古”系统最早的研究笔记,里面记录了她最初的设想——不是控制,而是共生。


    “我想把这份手稿整理出版,”阮糖对馆长说,“让更多人了解‘盘古’的真相。”


    馆长欣然同意。


    就在阮糖埋头整理母亲手稿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平静——有人在试图重启“盘古”的备用节点。


    “是元老会的残余势力,”商珩神色凝重,“他们找到了另一个未登记的节点。”


    阮糖放下手中的稿件:“在哪里?”


    “在敦煌,一个刚发现的古墓里。”


    当天晚上,阮糖和商珩就踏上了前往敦煌的飞机。


    沙漠的夜晚寒冷刺骨,考古现场灯火通明,一个刚刚开启的古墓深处,隐约可见幽蓝的光芒闪烁。


    “我们进不去,”现场负责人焦急地说,“有某种能量场阻挡。”


    阮糖走上前,感受到熟悉的能量波动。


    她从包里取出母亲留下的“信标”,光芒柔和地亮起。


    能量场缓缓打开一个入口。


    古墓深处,一个与科技塔下相似的节点正在运转。


    但这一次,节点旁站着一个人——杨守诚。


    “杨叔叔?”阮糖惊讶。


    杨守诚转过身,神情复杂:“糖糖,对不起,但我必须这么做。”


    “为什么?”


    “为了救青黛。”他指着节点中心,


    “她的意识碎片还残留在系统里,这是唯一能唤醒她的方法。”


    阮糖震惊地看着他:“你一直在骗我们?”


    “不,我对元老会做的事是真的厌恶。但这次不同,这次是为了青黛。”


    商珩举枪对准杨守诚:“立即停止节点运行。”


    “来不及了,”杨守诚苦笑,“已经激活到百分之八十,停不下来了。”


    阮糖看着节点中心闪烁的光芒,突然明白了什么:“妈妈不会希望你这么做。”


    “你怎么知道?”


    “因为她把真正的秘密告诉了我。”阮糖走上前,将手放在节点上,


    “‘盘古’不是冰冷的系统,它有自己的意识,强迫它做事,只会引发灾难。”


    节点剧烈震动起来,能量水平急剧攀升。


    “让我来,”阮糖闭上眼睛,“我知道该怎么与它沟通。”


    在商珩紧张的目光中,阮糖开始与节点建立连接。


    这一次,她感受到的不再是冰冷的信息流,而是一个温暖的意识。


    “妈妈...”她在心中轻唤。


    节点的光芒渐渐变得柔和,一个模糊的身影在光芒中凝聚。


    是苏青黛,比阮糖上次见更年轻一些。


    “糖糖,”影像开口,“你长大了。”


    “妈妈,真的是你?”


    “只是一段记忆碎片。”苏青黛的影像微笑,


    “听妈妈说,‘盘古’需要的是守护者,不是控制者。杨叔叔他...太执着了。”


    阮糖泪流满面:“我该怎么做?”


    “做你自己就好。”影像开始消散,“记住,真正的力量来自理解和爱...”


    影像完全消失,节点的光芒也稳定下来,变成柔和的白色。


    杨守诚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阮糖走到他身边,轻声说:“杨叔叔,让妈妈安息吧。”


    “我...我只是太想她了...”


    离开古墓时,天已经亮了。朝阳从沙丘后升起,将整片沙漠染成金色。


    “你做得很好。”商珩轻声说。


    阮糖望着远方的朝阳,突然想起母亲手稿上的最后一句话:


    “我们探索未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理解;我们追求力量,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守护。”


    她转头对商珩说:“我想把基金会的名字改了。”


    “改什么?”


    “青黛基金会,纪念妈妈,也纪念所有默默守护文明的人。”


    商珩握住她的手:“好。”


    三个月后,“青黛基金会”正式挂牌。开幕仪式上,阮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陈谨言老先生亲自题写的牌匾。


    “你母亲会为你骄傲的。”陈老说。


    阮糖看着来宾席上的人们——有文学界的朋友,有“盘古”委员会的同事,有受到基金会资助的年轻作家。


    她想起这一路走来的种种——从被质疑的“救世主”,到被认可的作家,再到现在的基金会创始人。


    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每一步都值得。


    仪式结束后,阮糖和商珩并肩走在基金会的小花园里。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商珩问。


    阮糖从包里拿出一份新书大纲:“写一个新故事。关于守护,关于理解,关于爱。”


    商珩接过翻看,眼神温柔:“需要助手吗?”


    “你?”阮糖挑眉。


    “我可以负责安保。”商珩一本正经,“顺便学习一下文学创作。”


    阮糖忍不住笑了,夕阳西下,他们的影子在石子路上拉得很长。


    她知道,前路还会有挑战,还会有未知的困难。


    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也找到了同行的人。


    文明的火种需要守护,文学的光芒需要传承。


    而她,阮糖,将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