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鸟尽弓藏,忠义悲歌
作品:《[水浒]琼英郡主逃婚啦》 宣和四年的春寒,比往年更料峭几分。
海外船队携带着希望与巨富悄然东去,而留在岸上的“星火”成员,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朝廷的、日益刺骨的寒意。
分割驻防的梁山诸部,如同被拔去爪牙的猛虎,散落在北地各州府。朝廷的粮饷补给变得愈发苛刻和拖延,监军、地方官的监视与刁难则与日俱增。昔日战场上同生共死的兄弟,如今被一道道无形的藩篱隔开,消息不通,人心浮动。
真正的风暴,始于一杯御酒。
驻防京西的宋江,突接圣旨,宣其入京觐见,接受封赏。消息传来,卢俊义、张清等人心中俱是一沉。他们想起了琼英曾经的预言,想起了韩信、彭越的旧事。
张清立刻密信琼英,信中只有寥寥数字:“京师召见,恐非吉兆。”
琼英接到信时,正在登州秘密视察新到的第二批海船。她看着那熟悉的笔迹,心直往下坠。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她回信已无意义,只能让燕青动用一切力量,密切关注东京动向,并让卢俊义、张清务必提高警惕,约束部下,做好最坏的打算。
然而,有些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宋江带着对“忠义”最后的信仰和对“封妻荫子”的渴望,踏上了前往东京的路。他或许心存侥幸,或许已无力回天。
数日后,一个令人窒息的消息如同瘟疫般在幸存的梁山头领间秘密传开:宋公明哥哥在东京,中毒身亡!
官方邸报语焉不详,只称“暴病而亡”。但私下里,各种渠道传来的消息都指向了一个事实——那杯庆功的御酒,成了送行的毒鸩!
“哥哥——!”
消息得到确认的那一刻,李逵在营中捶胸顿足,嚎啕痛哭,几近疯魔。武松默然无语,捏碎了手中的酒碗,碎片割破手掌,鲜血淋漓。卢俊义闭目长叹,虎目含泪。张清站在营帐外,望着阴沉的天空,拳头紧握,指甲深深掐入肉中,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愤与冰寒席卷全身。
预言成真!兔死狗烹!朝廷,终究还是对他们这些“降寇”举起了屠刀!
宋江的死,如同一根导火索,彻底点燃了朝廷的清算之火。紧接着,卢俊义也被召入京师。尽管他倍加小心,但还是在一次“赐宴”后,于归途的船上是夜“失足落水”,溺毙淮河!
连续两位梁山最高首领的“意外”身亡,让所有残存的梁山头领都明白了自身的处境。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恐慌、愤怒、绝望……在各种情绪蔓延之时,张清接到了由燕青亲自冒死送来的、琼英的紧急密信。
信中没有安慰,只有最冷静的分析和最决绝的指令:
“朝廷杀心已起,绝无侥幸。分散则死,聚合或可求生。速以‘祭奠’为名,集结可信兄弟,借水道东来登州!此乃最后生机,迟则晚矣!”
与此同时,朝廷以“整顿军纪、防止生乱”为名,调集了大量禁军,开始向各支梁山驻军驻地逼近,形成了隐隐的包围之势。屠刀,已经悬在了头顶!
张清不再犹豫。他立刻联络了离自己最近的扈三娘、王英部,以及通过秘密渠道联系上的、同样察觉大祸临头的朱武、孙二娘等人。他们以“赴京为宋、卢二位头领讨说法”和“共同祭奠”为公开理由,开始迅速集结部队,打破驻地限制,向约定的运河码头靠拢。
这一举动,彻底触动了朝廷敏感的神经。
“梁山余孽意图反叛!”
这样的奏报瞬间雪片般飞入东京。童贯、高俅等人岂容煮熟的鸭子飞走?立刻下令各路官军进行拦截、围剿!
平地里,再起烽烟!
只是这一次,厮杀的双方,不再是梁山与方腊,而是曾经的“功臣”与如今的“朝廷王师”!
张清、扈三娘等人率领的部队,成为了官军重点围堵的目标。他们且战且走,凭借出色的战斗力和求生意志,冲破一道道封锁,但伤亡也在不断增加。沿途,他们遇到了同样被迫起兵、试图汇合的其他几股小规模梁山队伍,也看到了更多被官军击溃、屠戮的昔日兄弟……
血与火,再次染红了北方的土地。只是这一次,再没有“替天行道”的大旗,只有求生本能的挣扎,和那“忠义”二字破碎后,无尽的悲凉与愤怒。
一条由鲜血铺就的东归之路,在帝国腹地,惨烈地延伸着。
而路的尽头,是登州,是茫茫大海,是琼英为他们点燃的、那一点微弱的……星火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