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苏家商队到幽城
作品:《让你参军,你举兵造反什么情况?》 年七心中一喜,挺了挺身子:“苏姑娘但说无妨。”
“我父亲苏鸿是江南富商,手底下有许多粮铺、药铺、银庄,还有十几支商船队。”
苏清瑶接过杯子,抿了一小口茶,
“虽说,我家大伯确实是有跟朝廷合作,但那并不是我父亲的意思,大伯是大伯,我们是我们。”
“现在朝堂已然腐败,李家族经常向咱们苏家敲诈勒索,去年一年就抢了咱们五十万两银子。我父亲早想找个可靠的人合作,将军在北境深得人心,又有实力,我父亲想跟将军合作——我们给北境提供粮草、药材、银两,还能用船队帮将军运输物资;”
“只求将军日后若能一统天下,能保苏家的商路畅通,永不加征商税。”
年七眼前一亮——这个条件可行!
北境有粮,但每年打仗,仓库里的粮草早就空了;
药材更是紧缺,上回闹瘟疫,差点就断了供应。
有了苏家的支持,北境的补给就不是问题了,还能打通江南的商路,让北境从江南获得更多物资支援。
“苏姑娘,我答应你的条件!”
年七马上说,
“只要我年七在一天,就绝对不会让苏家受到任何伤害!等我日后势力能一统天下的时候,苏家将是江南的总商,全面负责江南的商业,谁要是欺负苏家,就等于是在和我年七作对!”
苏清瑶很高兴,从怀里掏出一封信:
“这是我爸给将军你的信,上面有苏家在江南的所有商号地址,还有我爸留下的印章。将军如果需要粮草药材,就拿着这封信到苏家的商号去,就能调用!”
年七接过信,心里很感激:
“苏姑娘,你真是帮了我大忙啊!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我一定帮!”
两人又聊了一会,苏清瑶忽然想起一件事:“将军,我听说李霄和蛮族的巴图有勾结。我在来北境的时候,就看见巴图的骑兵在青狼山附近出没,你要小心他们联手进攻你!”
年七点点头:“我已经叫程庐去加强青狼山的防御了,还叫李铁加紧铸造火炮。那个巴图要是敢来,我叫他有去无回!”
送走了苏清瑶,年七回到将军府,立刻派人给李铁送信,催他加快火炮的生产;
又让人做准备,迎接苏家商队——苏清瑶说,第一批十万斤粮草和五万斤药材,三天后就到。
他坐在地图前,手指从幽城一直划到江南,心下才踏实了许多。
有了苏家的支持,北境的实力会越来越强;
有了手里的证据,父亲的冤屈也可以昭雪。
现在,就差一个机会——一个能让天下人都知道真相的机会,一个能让天启帝和李家付出代价的机会。
幽城的码头从夜里就开始热闹起来。
天刚破晓,东方的地平线泛起浅金色,码头上的阶梯还带着露水潮湿,几个打着赤脚担着扁担的脚夫蹲在岸边抽着烟斗,不时朝河口的方向张望。
她们昨天就说过,江南苏家的商队今天到,拉的是军民都能吃的粮草、能用的药材。
年七站在瞭望台上,手里握着苏清瑶那封给商号的信,指尖顺着信纸的边缘摩挲过。
风吹过来,带着水气和鱼腥味,他往下一看,见陈月娥带着一众军属营的媳妇,在岸上搬着木桌,桌上摆着刚烙好的烧饼,冒着热气。
“将军,您早饭还没吃呢。”
身后的亲兵递给他一个油纸包,里面是个夹肉的烧饼,
“陈大姐特意让给您留着,说您等商队要等半天,别饿着。”
年七接了烧饼,咬了一口,肉香和麦香在嘴里混合。
他刚咽下,就听河口那里传来长长的号角声。
不是幽城的口哨,更清脆,带着南方水乡的软劲。
“来了!是苏家的商队!”
瞭望台下的脚夫喊了一声,码头上的人瞬间就围了过去,连正在补渔网的渔民都放下手里的活,踮着脚朝河口看。
只听得三条大船,每一条均挂着一面月白底子的帆布,上面写着“苏”字,从河上下来。
三条船的型状均比幽城里所见的一般运货的船只宽阔了一倍,而且都装载极满,吃水很深。
最先一条船上,站着一个穿着月白裙子的姑娘,年七只觉这船上的货物极多,只是没上去看过。
那姑娘便是苏清瑶,她手举一株红绸,遥遥朝着岸上的年七叫道:“年将军!我们到了!”
年七纵身跃下瞭望台,快步走向岸边。
大船靠了岸,船夫“嘎吱”一声,压着石级,身子往前一仰,跳板便下去了。
苏清瑶先走下来,她身后跟着几个穿着青布大衫的账房先生,三十多个郎中,人人都背着一个药箱。
“路上没遇着什么耽搁吧?”
年七迎上前来,目光从船上望去,只见各色的货箱、药箱很多,
“粮草、药材都还好?”
“没耽搁,只是过淮河时,有点小风,行船慢了些,停了一日。”
苏清瑶笑着递过一本帐册,
“十万斤粮草,都在后面两条船上,每袋一百斤,用麻袋包着,印了‘苏’字,不易混乱;五万斤药材,分做三类,治金疮的,在红漆箱里;治伤风、伤寒的,在竹筐里;用薄荷香味的药膏,在蓝色的布包里。我们都分好了,随时可以使用!”
她说着话,脚夫已将粮草卸了下来。
麻袋装的粮草,有比人还高的,阳光照在袋子上,可以看见细小的针脚。
一个光头老农挤在了前面,用手粗糙的指节,摸了摸粮草的袋子,忽然,他擦起了眼睛:“有粮了……俺们不用饿肚子了……”
陈月娥正好搬一块木桌过来,一看见这情形,赶紧跑过去扶着老农:
“大爷,您别急啊,等卸完了,就给您家分粮食,将军说了,这次苏家捐的粮,先给最困难的老百姓们发。”
老农一听,赶紧点头,对着年七的方向作揖:
“年将军是好人!是北境的救星啊!”
围观的老百姓们也跟着叫起好来,有的喊“谢谢年将军”,有的喊“谢谢苏姑娘”,码头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