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士族求亲

作品:《让你参军,你举兵造反什么情况?

    大堂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百姓举着灯笼跑过来,对着年七喊:


    “将军!别杀李姑娘啊!她这几天帮咱们送粮,还帮我娘挑水,是个好人啊!”


    年七走到门口,看着外面的百姓——有之前受李嫣然帮助的流民,有民政厅的小吏,还有几个老人。


    一个老农拄着拐杖说:“将军,李姑娘虽然是李镇海的妹妹,可她没害过咱们百姓,您就再给她一次机会吧!”


    年七心里一动,百姓能为李嫣然求情,说明她这几天的事没白做,也说明北川军的百姓,不是只看身份,而是看实实在在的做事。


    他转身对李嫣然说:“既然百姓为你求情,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但这次,我不会再让你留在民政厅,你去军属营跟着安乐,帮着照顾受伤的士兵、缝补军装。要是再敢有半点歪心思,就算百姓求情,我也饶不了你!”


    李嫣然赶紧爬起来,对着年七磕头:


    “谢谢将军!谢谢百姓们!我这次一定好好做事,再也不敢耍花样了!”


    安乐这时也赶过来,对年七说:


    “你放心,我会看好她的。军属营都是女眷,她想联系探子也难。”


    等百姓散去,小五还是不解:


    “将军,您都抓她两次了,怎么还放她?万一她再害您怎么办?”


    年七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五,咱们打仗是为了百姓,不是为了杀人。李嫣然要是真能改好,多一个人帮百姓做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而且,咱们这么做,百姓也会觉得北川军仁厚,比朝廷强——这比杀了她,有用多了。”


    小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还是觉得,李嫣然没那么容易改好。


    李嫣然去军属营的第三天,幽城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清县陈家的人。


    陈家是北境老牌士族,祖上曾跟着年七的父亲萧侯守过北境,后来柳相掌权,陈家才渐渐淡出官场,躲在清县种地读书。


    这天一早,陈家老爷子陈敬之带着孙女陈月娥,还有几个族老,捧着礼盒,站在将军府门口。


    陈敬之头发花白,穿着一身藏青色的长衫,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册子,是当年萧侯写给陈家的亲笔信,算是老交情的凭证。


    守门的士兵不敢怠慢,赶紧通报。


    年七正在和张景商量春耕的事,听说陈家来了,赶紧让人请进来。


    陈敬之刚进大堂,就对着年七拱手:


    “老朽陈敬之,见过年将军!当年萧侯镇守北境,我陈家曾有幸追随,今日来,一是为谢将军收复清县,救百姓于水火;二是有一事相求,望将军成全。”


    年七赶紧扶起他:


    “陈老爷子客气了!萧侯是我父亲,您是长辈,不用这么多礼。有什么事,您尽管说。”


    陈敬之眼睛一亮,他之前就听说年七可能是萧侯之子,现在年七亲口承认,心里更有底了。


    他把陈月娥拉到身前,笑着说:


    “这是老朽的孙女月娥,今年十八岁,读过书,懂点民政,还会管家。将军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又未成家,老朽斗胆,想将月娥许配给将军。一来续陈家与萧家的交情,二来也能让月娥帮将军打理家事,为百姓做事。”


    陈月娥站在那里,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衣裙,梳着简单的发髻,手里拿着一方绣着麦穗的手帕,脸上有点红,却不怯场,对着年七屈膝行礼:“小女陈月娥,见过年将军。”


    年七愣了一下,他没料到陈敬之是来求亲的。


    他看了看陈月娥,姑娘眉眼清秀,眼神干净,不像李嫣然那样藏着心机,而且陈家是萧侯旧部,确实是可靠的盟友。


    可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北境的安危,哪有心思成家?


    张景在一旁赶紧打圆场:“陈老爷子,这事可不是小事,得让将军好好想想。不如先请您和月娥姑娘在幽城住几天,看看咱们北川军的治理,再做决定?”


    陈敬之也知道这事不能急,笑着点头:


    “好!那就听张军师的!老朽也想看看,将军是怎么把幽城治理得这么好的。”


    当天下午,年七让安乐陪着陈月娥在幽城逛逛。


    安乐带着陈月娥去了民政厅,看到百姓们排队领土地凭证,脸上满是笑容;


    又去了学堂,看到孩子们跟着书生认字,朗朗的读书声传得很远;


    还去了军属营,看到李嫣然和女眷们一起缝棉衣,动作熟练,不像装的。


    陈月娥边走边看,心里对年七更佩服了,她之前在清县,就听百姓说年将军如何好,现在亲眼看到,才知道不是虚传。


    她对安乐说:“公主,年将军真是个好人,不像朝廷那些官员,只知道搜刮百姓。”


    安乐笑着说:“是啊!年七心里装的都是百姓,就是太拼了,连自己的事都顾不上。”


    安乐虽然心里很不开心,可是她也知道,年七不可能只有她一个人。


    现在北境的情况,联系确实是最好的。


    晚上,陈月娥在驿馆里,对着油灯写日记,里面写道:“年将军仁厚,北境百姓安乐,若能助他成事,虽为妾为婢,亦心甘情愿。”


    陈家求亲的消息,没几天就传遍了幽城。


    百姓们听说后,都觉得是好事——年将军年轻有为,陈姑娘知书达理,两人很般配,而且陈家是萧侯旧部,联姻后北境的士族会更支持年七。


    这天上午,年七去市集视察,刚走到粮店门口,就被几个老农围住了。


    一个卖菜的老汉笑着说:


    “将军,听说陈家姑娘来求亲了?那姑娘可是好人家的孩子,您可别错过了!”


    旁边一个大娘也说:


    “是啊!将军您为百姓操劳,也该有个好姑娘照顾您。您成了家,咱们百姓也放心!”


    年七哭笑不得,只好说:


    “多谢大家关心,这事我会考虑的。”


    好不容易摆脱了百姓,回到将军府,又看到几个士族代表在等着。


    都是幽城、沧州一带的老士族,之前受柳相打压,年七收复北境后,才重新出来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