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北川军是百姓的兵
作品:《让你参军,你举兵造反什么情况?》 年七接过血书,指尖触及干涸血迹的瞬间,心脏骤然一紧。
信上的字迹杂乱不堪,或炭写,或血涂,那句“求年将军救命”,力道几乎要撕裂纸背。
王诚伏地痛哭,提供了更详尽的证词:“敌军合流逾万,我们拼光了乡勇也无力抵挡!昨日清县粮仓被焚,百姓已在啃食树皮,再迟疑片刻,便是万劫不复!”
帐内将领陷入死寂。
这份血证引出的第一个推论,由张猛提出,冷静而残酷:
“将军,我们不能去!巴罕五万铁骑在青狼山北虎视眈眈,赵承十万大军于南侧牵制。一旦分兵,幽城空虚,我们将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绝境!”
程庐随即补充,强化了这一论点:
“三县固然重要,但幽城才是我们的根基。先击退心腹大患,再解三县之围,方为上策。”
这个方案看似无懈可击。
然而,“迟了!”
王诚猛然抬头,血与泪糊满了他的脸。
他的质问如同一记重锤,击向这个“最优解”的软肋:
“等将军击退强敌,三县百姓早已变成刀下亡魂!您曾立誓‘北川定境,百姓安康’,难道要坐视我们沦为枯骨吗?”
年七没有立即回应。
他走出帐外,天色微明。
营地里,士兵正在埋锅造饭,炊烟中,军属孩童的笑声清脆。
这一幕,便是破解此案的关键线索。它与帐内的冰冷逻辑形成了尖锐对峙,让他想起了斩王虎时的誓言——
“北川军是百姓的兵”。
若此刻背弃,信任的根基便会瞬间崩塌。
至此,案情已然明朗。
年七转身入帐,声音不容置疑,他已找到了那个能串联起所有矛盾的“隐藏机制”:
“张猛,你率三万骑兵固守青狼山,与程庐的伏兵互为犄角,务必拖到我回来。”
“程庐,惊雷包继续埋设,若巴罕绕道,神威炮即刻轰击!周伯安,你留守幽城,稳住民政粮草!”
“将军!”
张猛急切地向前,“我们总共才五万骑兵,您带走两万,万一巴罕主攻……”
“没有百姓,守着幽城有什么用?”
年七一语切断了他的疑虑,最终揭示了整个案件的核心真相,
“三县是北境的粮仓,更是幽城的西南门户。若三县失守,巴罕的铁蹄就能直抵城下。我带两万精骑,配两门神威炮,速战速决,救三县,恰恰就是救幽城自己。”
在乱世格局下,一个值得深思的悖论持续浮现:为何被朝廷视为“反贼”的将领,其行动却往往比官方更能体现对百姓的守护?
安乐提着鼓胀的粮袋走来:“我同你去!三千斤干粮能救济流民,我的公主身份也便于同地方官员交涉。”
她的加入,构成了本次行动的第一个关键线索:这并非一次纯粹的军事征伐。
年七望着她眼中的决然,颔首应允。
半个时辰后,两万骑兵与两门神威炮集结待命,深蓝色的“北川军”大旗猎猎作响。
王诚随行在侧,遥望清县,再次落泪。
一个深刻的悖论在他心中成形:为何被朝廷指为“反贼”的将军,反倒比朝廷更像百姓的守护者?这便是此行必须侦破的案件。
抵达清县外的官道,一幅惨烈的罪证铺陈开来:焦黑的屋舍,散落的尸骸。几个蛮族散兵正围抢一个老婆婆,她怀里的孩子骨瘦如柴,为护住半块糠饼,被恶狠狠地一脚踹翻在地。散兵头目举刀唾骂:
“老东西,再护着,连你孙子一起宰了!”
就在此刻,远方蹄声如雷,“北川军”的旗帜刺入视野。
散兵们刚要溃逃,一声“轰隆”巨响,炮弹在不远处炸开土浪。
这记来自神威炮的“问询”,让大部分散兵瞬间腿软。
头目却提出了一个看似成立的假说:“别怕!他们炮少,我们人多,拼了!”
然而,这假说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即被彻底证伪。
年七如利箭般冲入敌阵,流云刀寒光一闪,头目人头落地。
冰冷的声音响彻战场,如同最终裁决:“北川军不杀降!弃械可活!”
这些本就士气崩溃的溃兵,在亲眼目睹这无可辩驳的反证后,立刻抛下武器跪地求饶。
年七命人收押降兵,随即引军入城。
吊桥落下,城门洞开。
眼前的景象,终于揭示了那个隐藏的机制。
百姓扶老携幼,眼中是绝处逢生的期盼。
一位白发老者率众跪倒:“年将军!朝廷弃我们于不顾,蛮族欲屠戮我们,唯有您来救我们啊!”
至此,开篇的谜题昭然若揭。
年七急忙扶起老人,示意安乐分发干粮,用行动宣告了答案:真正的权柄,并非来自朝廷的册封,而是在于乱世中为生民提供庇护与食粮。
他沉声承诺:“我来了,就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们。粮食,我已命人从幽城调拨!”
一个具体而令人不安的“核心谜题”,在城外骤起的杀声中,以五千蛮族散兵企图趁北川军立足未稳之际发动突袭的形式,陡然呈现。
年七脸上掠过一丝冷笑,随即下令将两门神威炮推上城楼。
这并非单纯的防御,而是他破解北境乱局的第一步棋。
随着炮手一声“点火”,呼啸的炮弹在蛮族阵中炸开,人仰马翻。
这雷霆万钧的力量,在蛮族眼中无异于“天神之怒”,他们的战心瞬间崩溃,掉头溃散。
北川骑兵随即出击,追亡逐北十余里,俘虏二百余人。
当晚,清县广场燃起篝火。武力震慑这第一条线索,迅速引出了更关键的第二步:人心安抚。
年七命人宰猪熬粥,分予军民。
一位老婆婆抱着孙子,端着肉粥颤声道:“将军,您是活菩萨!我们清县百姓,就跟定您了!”
年七温和摇头:“我非菩萨,只是北境之兵,护民本是天职。明日我将驰援平、固二县,若诸位愿助,可自组乡勇守城,待驱逐蛮族,我们便一同耕种,安居乐业。”
此言一出,民心响应,当场便有二百余青壮报名。
王诚目睹此景,心悦诚服:“将军,清县自此归附北川,我立刻修书上呈幽城!”
年七重重拍了拍他的肩:“好,你我携手,定让北境百姓重获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