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斩将立威

作品:《让你参军,你举兵造反什么情况?

    幽城的空营地上,有些躁动。


    新收编的一万五千人正在训练,可有的士卒不遵军纪,不仅偷懒耍滑,还跑到营盘边上的村里闹事、抢东西。


    这天清早,一个老农哭着跑到年七的大帐,手里拿着被撕碎的衣服:


    “年将军,您可得给我做主啊!昨天晚上,有几个士兵闯到我家,抢了我的粮食,还撕了我的衣服,我那老太婆上去拦,还被他们打了!”


    年七的脸色变了。


    他早就给北境军定下军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欺负妇女儿童。可现在居然有人胆大到欺负百姓,要是让百姓知道了,以后还怎么让他们忠心?


    “小五,你去办,把昨天晚上进村子抢东西的士兵全部抓来!”年七大怒。


    小五不敢耽搁,带着几个亲兵很快就办完了,回来汇报:“将军,查到了!那三人就是昨天晚上进村抢东西的,原先属于李镇河的旧部,名叫王虎、李二、张狗,都是惯犯。在李镇河手下时,烧杀抢掠、为非作歹都习惯了。”


    小五把三人带到年七面前,那三人居然还一脸不屑:


    “将军,不就抢了点粮食吗?有什么了不起!你在李将军那里时,不也天天这么干吗?也没人管!”


    年七气得浑身发抖,指着三人问:


    “你们知道军规吗?我北境军的第一条军规,就是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你们不光抢粮食,还打人,和土匪有什么区别?”


    王虎冷笑道:“将军,我们是当兵的,吃的是刀头饭,抢点东西怕什么?你想杀我就来,反正我不怕!”


    周围的士兵们围了上来,有的小声议论:“这三人太过分了,竟然欺负老百姓!将军不杀他们,以后肯定还有人犯军规!”


    年七看着眼前的三人,又看看周围的士兵,心一横——必须杀了这三人立威,不然军纪就散了,以后还怎么带兵?


    “来人!把王虎、李二、张狗拉到军营广场上,斩!”


    年七大喝。


    几个士兵赶紧把三人拉下去,三人这才害怕了,求饶起来:“将军别杀我们!以后再也不敢了!求您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可年七不理会——军规就是军规,不能破例。


    他走到广场上,看着被绑在柱子上的三人,对所有士兵大喊:“兄弟们!咱们北境军不是土匪,是为民造福的军队!我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谁要是犯了,不管是谁,杀无赦!”


    接着,他高声念出纪律: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第二,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第三,不欺负妇女儿童。


    八项注意: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物必还;四、损坏东西要赔钱;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粮食;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王虎、李二、张狗违反军规、欺负百姓,按律当斩!今天杀了他们,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我北境军的军规,谁也碰不得!”


    说完,年七拔出“流云”刀,一刀砍下了王虎的头。


    剩下的李二和张狗吓得尿了裤子,可还是被斩了。


    幽城广场一片寂静,所有士兵都低着头。


    年七的语气缓和了些:“我知道,你们有些人以前跟着李镇河或柳成,习惯了烧杀抢掠。但现在,你们是北境军,是老百姓的兵!”


    “只要不违反军纪、好好打仗,我保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还能分到土地;要是谁还学那三人的样子,就和他们一样,死路一条!”


    士兵们齐声大吼:“遵守军纪!保护老百姓!”


    老农看着年七杀了凶手,又感动又自豪:“年将军,您真是好将军!老百姓以后就跟着您了!”


    年七赶紧扶起老农:“老人家,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再有士兵欺负您,您直接来找我!”


    当天下午,年七让人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写在布告上,贴遍幽城的大街小巷和各个军营。百姓们看到了都很高兴。


    以前朝廷的兵比土匪还凶,现在年将军的兵不仅不欺负老百姓,还保护老百姓,这样的将军才是他们要的。


    安乐公主也听说了,跑来跟年七说:


    “年七,你真聪明!知道怎么带兵,怎么让老百姓信任咱们。以后我会让军属多跟老百姓沟通,帮他们解决困难,让北境军和老百姓像一家人!”


    年七笑着说:“好啊,咱们一起努力,把幽城建成北境最安全、最富裕的城。等打垮了巴罕,再把这规矩推广到整个北境!”


    远在青狼山的程庐和赵峰也听到了风声,赶紧重新严明各自部下的军纪,还派人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抄下来分发给每个士兵,让他们熟读背诵。


    北境军的军纪越来越严,士气也越来越高。


    只不过,年七知道这才只是开始。


    巴罕的大军很快就会打到幽城,朝廷里的奸人也在盯着他,他必须尽快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这时,小五进来汇报:“将军,有几位学者求见,说要给您出谋划策。”


    年七一愣——他没见过这些人,不知道他们的来路,但还是让人把他们请了进来。


    很快,五个穿长袍的人走进来,为首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捧一卷书,深施一礼:


    “草民张景,见过年将军。这几位都是草民的朋友,来自沧州、德州,听说将军苦战蛮族、保护百姓,特地前来效力。”


    年七赶紧扶起他们:“各位先生客气了!年七是粗人,没读过多少书,若有好意见尽管说,本督一定听!”


    张景笑道:“将军,这是草民写的《北境策》,里面讲了如何管理北境、抵抗蛮人、让百姓归心。”


    “草民认为,将军虽手握重兵、有火炮,但缺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和旗号。”


    “百姓们支持将军,却怕被说成‘反贼’,将军若立个名号表明志向,就能吸引更多人投靠,士兵也更有凝聚力。”


    年七接过《北境策》翻了翻,里面的内容很详细,比他想的还周全,心里很佩服:“张先生说得对!之前我只想着打仗,忘了名号的重要性。您觉得我该立什么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