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证据如山

作品:《让你参军,你举兵造反什么情况?

    年七趁机拿过紫檀盒子,将里面的书信和账本呈到天启帝面前:“陛下,这是柳丞相与蛮族通信的原件,还有萧侯爷当年记录柳家贪赃枉法的账本,上面详细记述了柳家的种种罪行,请陛下过目!”


    天启帝打开书信,越看脸色越难看。


    当看到柳丞相承诺让巴罕做“大可汗”、自己做皇帝时,他气得一拍龙椅:“柳承业!你竟私通蛮族,图谋反叛!朕真是瞎了眼,怎么会信任你这么多年!”


    柳丞相知道大势已去,瘫倒在地上,嘴里还喃喃着:“不可能……这不可能……”


    就在这时,殿外一阵混乱,几个影卫冲了进来,手里拿着刀,却不是砍年七,而是对着柳丞相的方向:“将军!我们反了!柳承业这个奸贼,早该杀了!”


    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之前被年七抓住又放了的林三。


    林三跑到年七身边,躬身道:


    “将军,我之前是被柳承业逼迫的,不得不听他的话。现在知道了他的真面目,愿意为将军作证,揭发柳家的罪行!”


    “柳家在京城养了三百多个影卫,都藏在城外的破庙里,还和蛮族约定,等诬陷了将军,就里应外合攻城!”


    天启帝听到这话,更是气得发抖,对殿外喊:


    “来人!把柳承业拿下,打入天牢!查抄柳府,所有柳家亲信,一律停职查办!林三,你带朕的人去破庙,把影卫都抓起来!”


    侍卫冲上来,把柳丞相绑了。柳丞相挣扎着,大叫:“年七!你别得意!我柳家还有人在草原上,巴罕可汗很快就会带着大军来杀你!你和天启帝都要死!”


    年七冷笑着看他:


    “柳丞相,作恶多端,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是咎由自取。巴罕要是敢来,我会让他跟你一样,死无葬身之地!”


    柳丞相被侍卫拖下去时,还在疯狂挣扎,嘶哑的喊声在金銮殿里回荡:“皇上!你信年七这小子,迟早会亡国!”


    殿内一片死寂。


    官员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说话。


    刚才还抱团帮柳丞相诬陷年七的柳党亲信,此刻都缩着脖子,恨不得把自己藏在人群里。刑部尚书擦着额头的汗,眼神躲闪,生怕年七秋后算账。


    年七看着柳丞相消失的背影,心里却没多少轻松。


    柳相倒了,可父亲和萧家的冤屈还没洗清。


    他上前一步,对着天启帝躬身:“陛下,柳相谋逆罪证确凿,已然伏法。但当年萧侯被诬陷通敌,乃是柳相一手策划,如今证据齐全,恳请陛下为萧家平反,还他们一个清白!”


    他现在还不能说自己是萧侯世子,毕竟当初,他是顶着假世子的身份脱身的。


    只能在萧家平反后,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而且皇上的心思,他不得不仿。


    说着,他把紫檀盒子里的账本和书信又往前递了递。


    账本上父亲的字迹清晰可见,每一页都记着柳家贪墨军饷、私通蛮族的证据,还有当年柳相买通侯府仆人的供词副本。


    周伯安也跟着跪下:“陛下,老臣可以作证!当年萧侯忠心耿耿,镇守北境十年,蛮族不敢越雷池一步,怎会通敌?都是柳相为了夺取侯府兵权和财产,故意栽赃!请陛下为萧侯平反,以安天下士子之心!”


    王克之和王将军也纷纷附和:“请陛下为萧侯平反!”


    天启帝看着眼前的证据,又看了看跪了一地的官员,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他拿起账本翻了几页,手指在纸页上摩挲,半天没说话——他不是不知道萧侯可能是被冤枉的,可当年是他下的旨抄家。


    要是现在平反,就等于承认自己当年昏庸,这可是入史记得,这可不行。


    “陛下?”


    年七抬头,眼里满是期待。


    天启帝却突然把账本合上,放在龙案上,语气平淡:“此事朕知道了。柳相谋逆乃是重罪,先把他的案子审清楚,萧侯的事……容后再议。”


    “容后再议?”


    年七愣住了,“陛下,证据都在这里,柳相也已经认罪,为什么不能现在平反?”


    “放肆!”


    天启帝突然提高声音,龙椅都震了一下,


    “朝堂之事,岂容你一个武将指手画脚?萧侯的案子过去这么久,牵扯甚广,若是贸然平反,恐生事端!你先退下,此事朕自有决断!”


    年七还想再说,王克之却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角,摇了摇头——王克之知道,天启帝是怕丢面子,现在逼得太紧,反而会适得其反。


    年七看着天启帝躲闪的眼神,心里一点点冷下去。


    他缓缓站起来,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幽城到京城,查了这么久,拿到了所有证据,可皇帝却因为所谓的“威严”,连一句“错了”都不肯说。


    “臣……遵旨。”


    年七的声音有些沙哑,转身走出金銮殿。


    殿外的阳光很刺眼,年七却觉得浑身发冷。


    周伯安追上来,叹了口气:“好孩子,别灰心。陛下只是暂时没想通,咱们再等等,总会有机会的。”


    年七摇了摇头,没说话。他知道,天启帝不是没想通,是根本不想认错——在这位皇帝眼里,自己的脸面,比一个忠臣的冤屈重要多了。


    当天下午,天启帝下了一道圣旨:柳承业谋逆,抄家灭族,柳家亲信一律流放三千里;年七擒贼有功,赏黄金百两,即日返回幽城镇守;


    萧侯一案,“事关重大,待彻查后再奏。


    看着这道圣旨,年七冷笑一声——黄金百两、这些东西,哪有父亲的清白重要?


    他把圣旨扔在桌上,对小五说:“收拾东西,明天回幽城。”


    小五看着年七的脸色,不敢多问,赶紧去收拾行李。


    安乐公主听说年七要走,匆匆赶来驿站:“年七,你就这么走了?萧家的冤屈还没洗清呢!”


    年七看着公主焦急的脸,心里暖了些,却还是摇了摇头:“陛下不想平反,我留在这里也没用。回幽城,至少我还能守住北境的百姓,不让他们再受蛮族和柳家的害。”


    “那我跟你一起走!”


    公主突然说,“我在京城待着也没意思,父皇不辨忠奸,柳家余孽还没清干净。我跟你去幽城,还能帮你打理军属营,总比在这里看着心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