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寒门之望
作品:《秦镜·镜中熵》 夏至将至,咸阳城外的渭水码头比往日更加喧嚣。来自关东各郡的舟船络绎不绝,但这次运载的不是粮食布匹,而是一批批特殊的乘客——他们大多身着粗布衣衫,肩挎简单的行囊,眼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阿爹,送到这里就好。”一个青衫少年从渡船跳下,转身对船头的老农深深一揖,“儿定不负乡亲所托,在工师学堂学成本事...”
老农用粗糙的手掌抹了把脸,将沉甸甸的布袋塞进儿子怀中:“这些粟米你带着,听说咸阳米贵...”话音未落,少年已将布袋推回:
“学堂管吃住,还有津贴。这些粮食留给小妹治病。”
类似的情景在码头各处上演。这些寒门学子大多由父兄送来,告别时没有士族子弟的笙歌宴饮,只有沉甸甸的期盼和临行前夜赶制的布鞋。
墨离作为学堂的“学长”,带着首批学子在码头迎接新生。看见一个瘦弱少年正对着咸阳城墙发呆,他上前接过对方的行李:
“可是来工师学堂报到的?”
少年紧张地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封皱巴巴的荐书:“晚生韩徒,安邑人,县府推荐...”
墨离扫过荐书上“善治水”的评语,笑道:“正好,今日学堂在修水渠模型,我带你去看看。”
工师学堂的广场上,此刻正进行着别开生面的入学考校。没有经义策问,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实操测试——有的学子在调试新式犁具,有的在计算粮仓容积,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渠工区,十几个少年正围着沙盘激烈争论。
“此处坡度太陡,水流太急会冲毁渠壁!”
“但若放缓坡度,灌溉范围就要缩小三成...”
吴柒与扶苏站在廊下观察。看着那些面庞黝黑的少年,扶苏轻声道:“孤从未见过这样的学子。他们讨论时不引经据典,却句句切中要害。”
“因为他们懂得民生疾苦。”吴柒指向一个正在修改图纸的少年,“那个孩子,父亲是治水工匠,去年在黄河决堤时殉职。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道算错的堤坝意味着什么。”
正说着,广场东头突然传来骚动。一个华服青年带着仆从闯入学堂,厉声呵斥:“区区匠役之子,也配与吾等同席?”
被推搡的布衣少年踉跄倒地,怀中跌出一捆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各种治水心得。
吴柒正要上前,扶苏却抢先一步:“何事喧哗?”
华服青年见到皇子,气势稍敛,但仍不服气:“殿下!这些寒门鄙陋之人...”
“闭嘴。”扶苏罕见地动怒,“你可知他是谁?他叫郑国,祖上三代治水,去岁频阳水患,是他父亲带人抢修堤坝,救了下游三万百姓!”
全场寂静。郑国默默拾起竹简,低声道:“先父...只是尽了本分。”
吴柒走到华服青年面前:“你叫什么名字?”
“在下...王离。”
“将作监王丞是你何人?”
“正是家父。”
吴柒点头,突然提高声音:“王离,我且问你:若渭水决堤,你是要熟读《周礼》的儒生去堵缺口,还是要懂治水的工匠去堵缺口?”
王离张了张嘴,答不上来。
“治国需要各种人才。”吴柒环视众学子,“有人运筹帷幄,有人筑城修路,本无贵贱之分。在工师学堂,只问才学,不问出身!”
这番话赢得满场喝彩。王离面红耳赤地退到一旁,而寒门学子们则挺直了腰杆。
接下来的分科测试更让人大开眼界。来自巴蜀的学子展示出精湛的凿井技术,北疆子弟擅长改良马具,沿海来的少年则对造船颇有心得。每个学子都有独特的才能,仿佛一颗颗被尘土掩盖的明珠。
“没想到民间藏着这么多人才。”扶苏感叹。
吴柒递过一份名册:“殿下请看,这百名学子中,工匠子弟占四成,农籍子弟占三成,小吏子弟占两成。他们缺少的从来不是才智,而是机会。”
暮色降临时,学子们聚集在学堂正厅。吴柒命人抬来十口木箱,箱中装满各种工具——从规尺矩尺到水平仪,每件都刻着“大秦工师”四字。
“这些工具,是朝廷赐予你们的。”吴柒郑重说道,“从今日起,你们要用的不是祖辈的锄头,而是这些丈量天下的器具。你们要改变的不只是自己的命运,更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学子们屏息凝神,眼中燃烧着火焰。
当夜,墨离在宿舍为新生安排住处,发现韩徒正对着窗外的咸阳宫发呆。
“想家?”
韩徒摇头,轻声道:“墨兄,你说我们真能像特使说的那样...改变天下吗?”
墨离没有立即回答。他点亮油灯,铺开一张绘制到一半的直道规划图:“你看,这条从咸阳到九原的直道,若是修成,边境粮饷输送能快上十天。十天,能救多少将士的性命?”
图纸在灯光下延伸,仿佛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
与此同时,吴柒正在书房审阅学子档案。当他看到“韩徒——善治水”的评语时,笔尖微微一顿。在另一个时空,这个少年本该在十年后因为治水才能被举荐入朝,如今却提前站在了历史的岔路口。
窗外传来学子们晚读的声音,那是桑弘羊在教授《九章算术》。年轻的嗓音在夜风中飞扬,带着改变命运的渴望。
在这个平凡的夏夜,千百年来被门第禁锢的才智,终于找到了破土而出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