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纸墨传讯

作品:《秦镜·镜中熵

    三月阳春,频阳郡守府内却弥漫着与明媚春光格格不入的凝重气氛。郡守张苍站在堆积如山的竹简中间,眉头紧锁地审阅着各县上报的文书。两个书吏正在墙角奋力刻写竹简,刻刀与竹片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


    “郡守,上党郡的紧急公文到了。”主簿抱着三卷沉甸甸的竹简踉跄进门,“驿卒说,为运送这批公文,累死了两匹快马。”


    张苍接过竹简,轻轻掂量:“这一份公文就重达十余斤,难为驿卒了。”他展开竹简,目光突然凝住,“等等,这上面说太原郡的粮仓数据有误,要求我们三日内重新核对上报......”


    主簿脸色顿变:“三日?光是派人去各县核查,路上就要耗费两日!这如何来得及?”


    正在此时,门外传来通报:“特使到——”


    吴柒与嬴疾风尘仆仆地踏入府内,见状不禁莞尔:“张郡守这是在练举重?”


    张苍苦笑着将竹简递上:“特使来得正好。上峰要求三日内重新核对全郡粮仓数据,可这文书往来就要数日,下官实在无能为力。”


    吴柒接过竹简略看了看,转身对嬴疾点头。嬴疾立即取出一只木匣,从中取出一叠素白如绢的物事。


    “这是......”张苍好奇地凑近观察。


    “此物名为‘纸’。”吴柒抽出一张,轻轻铺在案几上,“是用树皮、麻头制成,轻便易携。”


    他又取出一支奇怪的笔——细竹管前端嵌着狼毫,旁边还有一方盛着黑色液体的石砚。


    “这是改良的毛笔和墨汁。张郡守不妨一试。”


    张苍半信半疑地执笔蘸墨,在纸上写下“频阳郡”三字。笔墨流畅,字迹清晰,远比在竹简上刻字快捷。


    “神奇!太神奇了!”张苍激动得声音发颤,“这一张纸能写多少字?”


    “约等于三卷竹简。”吴柒微笑,“而且重量不足一两。”


    他随即示范将写好的文书折叠装入特制的信封:“如此,一个驿卒便可携带往日需要一车才能运载的文书。”


    张苍立即下令试用。当日下午,三匹快马带着纸质文书分赴各县。令所有人震惊的是,次日晌午,最近的两个县就已经派人送回了核查结果。


    “一日往返?!”张苍捧着轻薄的回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往日这段路程,最快也要两日啊!”


    更让他惊喜的是,各县回报的数据清晰整齐,再也不需要费力辨认刻在竹简上的潦草字迹。


    三日期限刚到,张苍已经将完整的核查报告呈送至上党郡。装着报告的只是一个轻巧的木匣,驿卒单骑便可送达。


    消息很快传开。这日清晨,吴柒正在官署教授书吏们使用纸墨,门外忽然传来喧哗声。少府丞带着几位官员不请自来。


    “吴特使,”少府丞面色不豫,“听说你在推广什么......纸墨?此举恐怕不妥。竹简传承千年,岂能轻易更改?”


    一位老儒生更是激动:“在竹简上刻字,乃圣人之制!这等轻浮之物,如何承载经典?”


    吴柒不慌不忙,命人取来两套相同的文书——一套刻在竹简上,重达三十斤;一套写在纸张上,装订成册后不过半斤重。


    “请少府试想,”吴柒道,“若是一份紧急军情,是用竹简传递快捷,还是用纸张传递快捷?”


    少府丞沉吟不语。吴柒又转向老儒生:“老先生可知道,孔子当年周游列国,需要三辆车装载竹简?若是用纸,一匹马便可驮载全部经典。”


    老儒生怔了怔,仍强辩道:“可是...这纸张能保存多久?竹简可存千年!”


    “竹简易遭虫蛀,遇火即焚。”吴柒取出一张经过特殊处理的纸,“这种纸经过药物浸泡,可防虫防火,保存时间不亚于竹简。”


    他见众人仍存疑虑,便提议道:“不如我们做个试验。请各位各自准备一份文书,一份用竹简,一份用纸。我们比比哪个更快送达咸阳。”


    试验结果令人震惊:纸质文书比竹简提前两日到达。当使者带着轻便的纸册返回时,竹简还在半路艰难运输。


    少府丞终于叹服:“看来,确实是老夫迂腐了。”


    然而就在纸墨开始在官府推广时,意外发生了。这日深夜,嬴疾匆匆叫醒吴柒:“特使,造纸作坊起火了!”


    吴柒赶到城郊时,只见作坊已烧成白地。工匠们灰头土脸地抢救着残存的设备,老工匠跪地痛哭:“特使,都是小人的错......”


    “不怪你。”吴柒扶起老工匠,从灰烬中捡起一片烧焦的纸,“这是有人故意纵火。你看,这里有火油的痕迹。”


    蒙毅调查后发现,纵火者很可能是传统的竹简工匠。纸墨的推广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这才铤而走险。


    “要不要抓人?”蒙毅问道。


    吴柒摇头:“堵不如疏。传我的话:所有愿意转行造纸的竹简工匠,官府给予双倍工钱,并传授新技术。”


    这个决定出乎所有人意料。更让人惊讶的是,短短十日内,竟有上百名竹简工匠报名转行。其中一个老工匠坦言:“刻了一辈子竹简,落得一身病。造纸虽然要重新学,可毕竟轻松多了。”


    一个月后,新造纸坊建成投产。这次吴柒改进了工艺,造出的纸张更加洁白坚韧。他还设立了专门的造纸学校,培养年轻工匠。


    这日,张苍兴冲冲地来找吴柒:“特使,您看这个!”他展开一份装订整齐的册子,“这是用新纸印刷的《秦律》,字迹清晰,轻便易携。若是推广开来,百姓都能读懂律法了。”


    吴柒接过册子,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篆印着律法条文。他满意地点头:“很好。接下来要在各郡设立印刷坊,先印《秦律》,再印农书、医书。”


    “要让知识像流水一样,滋润这片土地。”


    就在纸墨推广初见成效时,一封用新纸写的密报送到了吴柒手中。展开一看,他的眉头渐渐皱起——旧贵族们正在串联,准备在朝会上对纸墨发难。


    嬴疾担忧地问:“要不要暂缓推广?”


    “不。”吴柒将密报放在灯上点燃,“正因为有人害怕,才说明我们做对了。知识一旦传播开来,就再也收不回去了。”


    窗外春风拂过,带来新造纸坊淡淡的技术。吴柒知道,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