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技术宣讲
作品:《秦镜·镜中熵》 春寒料峭,频阳县西乡的晒谷场却挤得水泄不通。听说京城来的特使要亲自讲解新农具,农户们早早便从四里八乡赶来,揣着手,缩着脖子,脸上混杂着好奇与戒备。场子中央,几架样式奇特的曲辕犁和耧车被摆放在铺开的草席上,在灰蒙蒙的天光下泛着冷硬的铁色。
吴柒站在一个倒扣的破陶瓮上,深蓝色的棉袍下摆沾了些泥点。他没有急着开口,目光缓缓扫过场下一张张被风霜刻满皱纹的脸。几个半大的孩子躲在大人身后,偷偷打量着他。
"老伯们,大哥们,"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全场,"我知道,大伙儿对这些新家伙什儿,心里头犯嘀咕。"他跳下陶瓮,走到一架曲辕犁旁,拍了拍那弯曲的辕木,"有人说,这犁辕弯得像虾米,看着就不结实,不如咱祖辈传下来的直辕犁踏实。"
人群中响起几声含糊的附和。一个蹲在前排的老农闷声道:"祖祖辈辈都这么使,也没见饿死人。"
"老伯说得在理。"吴柒非但不恼,反而点了点头,他弯腰从地上抓起两把干土,走到老农面前,"您老试试,是这把攥得紧,还是这把?"他故意将一把土松松握着,另一把则用力压实。
老农疑惑地接过,掂了掂:"自然是这坨实的沉。"
"就是这个道理!"吴柒提高声音,举起那坨实土,"直辕犁耕地,就像这松土,看着犁得开,实则浅,不保墒。根扎不深,苗咋能壮?"他又指向曲辕犁那弯曲的辕木,"这弯辕,不是为了好看。它好比人挑担子,直着腰杆死用力,不如顺着劲儿弯腰省力。这犁辕一弯,牵引的点就低了,牛拉着省劲,犁铧入土却更深,能把地底下的肥气翻上来!"
他一边说,一边示意随行的工匠拉动犁具演示。当看到犁铧果真轻松切入硬土,翻出深色的、湿润的泥块时,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
接着,他走向耧车。"再说这播种。"他摇动耧车扶手,谷物便均匀地从下端几个孔洞漏出,"咱们以往点种,深一脚浅一脚,费种籽不说,出的苗也七稀八疏。这耧车,一次过去,开沟、下种、覆土,全齐活了!省下的种籽,就是省下的粮食;省下的力气,就能多垦几分荒地!"
为了让最远的农户也能看清,他让人将耧车抬高,逐一拆解关键部件,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解其内部通道如何确保下种均匀。他没有使用任何高深的术语,所有的比喻都源自农人最熟悉的劳作和生活。
"特使大人,"一个中年农户鼓起勇气问,"您说的在理,可...这铁家伙,贵不贵?俺们怕是使不起啊!"
这个问题戳中了所有人心中的隐忧。
吴柒早已料到会有此问,他朗声道:"不卖!只租!县里设了农具租借处,一架犁,一天只要两文钱!一架耧车,三文!若是几家合伙租用,还能再便宜!损坏了,只要不是故意为之,无需赔偿!"
这个答案让晒谷场瞬间沸腾。两文钱,不过一个炊饼的价钱,却能租用一天能顶几个壮劳力的农具!先前提问的中年农户激动得脸膛发红,搓着手不知说什么好。
吴柒趁热打铁,宣布将在各乡设立固定的咨询点,由工匠常驻,随时解答使用中的问题,并传授简单的维护技巧。
就在这时,人群外围传来一阵骚动。几个衣着体面的人在乡啬夫的陪同下挤了进来,为首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正是本地大户田氏的管家。
"特使大人,"田管家皮笑肉不笑地拱拱手,"听说您在这儿推广新农具,老朽特来见识见识。"
吴柒心知来者不善,却仍客气回应:"田管家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当,"田管家踱步到曲辕犁前,用脚尖踢了踢犁铧,"只是担心这些花哨玩意儿中看不中用。若是误了农时,吃亏的还是这些穷苦乡亲啊。"
这话顿时让现场气氛紧张起来。农户们面面相觑,刚刚燃起的热情又冷却了几分。
吴柒不慌不忙,对田管家说:"既然管家有疑虑,不如我们当场试试?"
他随即吩咐随从牵来耕牛,就在晒谷场旁找了一块荒地。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亲自扶犁示范。只见弯曲的犁辕在牛拉拽下显得格外省力,犁铧深深切入土中,翻起的土块又深又匀。
"好!"人群中爆发出喝彩声。
田管家脸色难看,却又挑不出毛病,只得强笑道:"特使果然高明。不过..."他话锋一转,"这些农具造价不菲,若是推广开来,那些靠打造农具为生的工匠岂不是要饿死?"
这个问题相当刁钻,直接挑动了农户与工匠之间的利益关系。场下几个本地的铁匠、木匠闻言,也都露出忧虑之色。
吴柒早有准备,从容答道:"管家多虑了。新农具的打造和维修,正需要更多工匠参与。县里已经决定,要招募本地工匠进入官营工坊,不但工钱优厚,还能学到新手艺。至于原有的工匠,可以转为维修新农具,县里会提供培训。"
这个回答既安抚了工匠,又展现了周全的考虑,连田管家也一时语塞。
宣讲持续了近两个时辰,直到日头偏西。农户们围着他问个不停,最初的戒备冰消雪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希望和跃跃欲试的热情。当吴柒一行人离开时,不少农户还跟在后面,反复确认租借农具的细节。
回城的马车上,随行的年轻吏员兴奋地说:"特使,看来大家都很愿意试试新农具!"
吴柒望着车窗外暮色中归家的农人身影,轻轻摇头:"光愿意试试还不够。要让他们亲眼看到,这些''铁家伙''真能换来金灿灿的粮食,他们才会真正把心交给你。"
他知道,今天的宣讲,只是播下了一颗种子。能否生根发芽,还要看接下来的日子,土地能给出怎样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