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帝心稍安
作品:《秦镜·镜中熵》 “玄玉”骗局被当廷戳穿,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咸阳宫乃至整个秦帝国的权力阶层激荡起层层涟漪。北地郡守、丞以及一众参与造假的官吏被迅速锁拿问罪,等待他们的将是秦律最严酷的制裁。此事被嬴政明令昭告天下,既为彰显律法之严明,亦为震慑那些企图以虚妄祥瑞媚上牟利之徒。
而在这场风波的中心,吴柒的处境,发生了微妙而切实的变化。
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清幽阁外围的守卫。郎官的数量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虽然依旧警惕,但那种如临大敌、时刻监视的紧绷感消散了许多。负责日常杂役和记录的寺人,态度也愈发恭敬,低眉顺目间,少了几分探究,多了几分发自本能的畏惧与顺从。那扇通往宫苑和石室的门,再次对他敞开,甚至无人再严格记录他往返的时辰与接触的典籍种类。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吴柒的嫌疑已彻底洗清,其“待诏”的身份,因这次成功的“祥瑞辨伪”,被赋予了更实质性的重量。
这一日,吴柒被单独召至嬴政日常处理政务的一处暖阁。此处不比前殿威严,陈设依旧简朴厚重,但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嬴政未着冠冕,仅以一根玉簪束发,身着玄色常服,坐于铺着虎皮的席上,面前案几堆着些许简牍。
没有朝会的肃穆,没有审讯的压迫,更像是一次非正式的垂询。
“坐。”嬴政指了指下首的一个蒲团。
吴柒依言坐下,姿态恭敬而不显卑微。
“北地郡之事,你做得不错。”嬴政开口,语气平淡,听不出太多褒奖,仿佛在陈述一个事实,“若非你之法,朕几被宵小蒙蔽。”
“臣不敢居功,唯尽本分,以报陛下信重。”吴柒谨慎回应。
嬴政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吴柒身上,带着审视,却不再是之前那种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剖开的锐利,而是多了几分权衡与考量。“你那般鉴别之法,源于海外,只依万物自身之理,不假鬼神,甚好。”他顿了顿,似是无意间问道,“海外之地,皆如此探究事物之本源否?”
这是一个看似随意,实则深意藏焉的问题。他在试探吴柒背后所代表的“海外文明”的层次与模式。
吴柒心念电转,知道不能将现代科学体系和盘托出,也不能贬低过度,需维持一个神秘而先进的“海外”形象。他斟酌着词语回道:“回陛下,臣记忆中,海外先贤确有此风。他们认为,天地万物运行,自有其恒定之‘理’(规律),如同日月更替,四季轮转,不因人之好恶而变。探究此‘理’,需摒弃成见与虚妄,唯重观测、实验与逻辑推演。此法,可用于鉴别玉石,亦可推及农工、医药、乃至星辰运行之奥秘。”
他刻意将科学方法拔高到“探究天地万物之理”的层次,并点出其广泛的应用潜力,以此提升自身价值,同时也为未来可能展现的其他知识做铺垫。
嬴政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感兴趣的光芒。他扫灭六国,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本质上也是在追求一种“标准化”和“可控性”。吴柒所描述的这种方法,冰冷、理性,剥离了难以掌控的神秘主义色彩,恰恰符合他内心深处对秩序和掌控的渴求。
“嗯。”嬴政未再多问,转而道,“你既通此法,日后若再有类似之事,或朝中诸事有需查验核实之处,朕会着你参与。”
“臣,领旨谢恩。”吴柒心中一定。这意味着他获得了某种“技术顾问”的隐性身份,虽然依旧没有具体职司,但活动的空间和介入朝政的切入点,无疑拓宽了。
“退下吧。”嬴政挥了挥手,重新将目光投向案上的简牍。
吴柒躬身退出暖阁。走在熟悉的宫道上,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周围宫人、郎官投向他的目光,与以往截然不同。少了好奇与轻蔑,多了敬畏与谨慎。
他知道,经此“祥瑞辨伪”一役,他在秦始皇嬴政心中,已然从一个需要严加看管、来历不明的“奇物”,初步转变为一个具有独特价值、且其能力可供驱使的“可用之才”。那份因巫蛊案而产生的尖锐怀疑,暂时被一种基于“效用”的、有限的信任所替代。
这种信任依旧薄弱,建立在帝王的需求和他持续展现价值的基础上,随时可能因风吹草动而动摇。但无论如何,他终于在这危机四伏的秦宫中,为自己撬开了一道生存的缝隙,赢得了一丝宝贵的喘息之机。
脑海中,系统提示音适时响起:
【任务‘祥瑞的真伪’完成。】
【任务评估:成功以本位面可理解方式揭穿骗局,显著提升秦始皇信任度。完成度:92%。】
【奖励发放:能量中度补充。解锁‘基础物质成分分析’模块(初级)。系统权限小幅提升。】
一股暖流滋润着身体与精神,同时,他感觉到脑海中多了一个新的、结构精密的虚拟界面,能够对接触到的物质进行更深入的本质分析。这无疑是巨大的助力。
然而,吴柒并未感到丝毫放松。他清楚,赵高的怨毒未曾消散,李斯的审视依旧冰冷,帝王的信任更是如履薄冰。前方的路,依然漫长而险峻。
他抬起头,望向咸阳宫高耸的宫墙,目光沉静而坚定。
帝心稍安,不过是下一场风暴来临前,短暂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