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李斯之察
作品:《秦镜·镜中熵》 丞相府的值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四壁堆积如山的简牍。李斯并未身着朝服,仅着一件深色常袍,坐于案前,手中捧着的,正是由尚书署和御史大夫属官分别呈报上来的,关于试行吴柒优化方案前后的详细对比记录。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枯燥却极具说服力的数字:时效提升四成,错漏减少过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惊喜,亦无波澜,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分析光芒。
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帝国律法与制度的实际构建者之一,李斯对“效率”二字的理解,远比常人更为深刻。帝国的统治,依赖于律令的畅通无阻,依赖于信息与物资的高速流转。任何能提升此间效率的方法,都值得关注。
然而,与嬴政的帝王心术、赵高的私人嫉恨不同,李斯的审视,更侧重于吴柒其人其术对现有法度与秩序的潜在影响。
“其法,精妙。”李斯放下简牍,缓缓开口,仿佛在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对空中某个无形的辩手陈述。“不涉鬼神,不依托经典,只循事物内在之理与数。此点,深合吾法家‘循名责实’之要义。”
他起身,在值房内缓步踱行。吴柒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扩散。陛下对其好奇与疑虑并存,赵高对其忌惮与笼络兼有。而这优化驿传之事,虽小,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或者说,是一个蕴含着巨大机遇的开端。
“危险在于,”李斯停下脚步,目光锐利,“此人所持之理,似超脱于现行律法、官制之外,自成体系。若任其发展,今日可优化驿传,明日是否可质疑律条?是否可重构官制?其术若普及,是否会动摇‘以吏为师’之根本?是否会滋生不臣之心?”
他想起吴柒在殿前与周青臣的辩论,那套“逻辑”工具,剥离了一切道德与学派的外衣,直指思维本身。这东西,若用之正,可成为强化律法严密性、统一思想的利器;若用之邪,亦可成为瓦解现有权威的可怕武器。
“然,其机遇亦在于此。”李斯思路清晰,“帝国初定,六国遗族心怀叵测,百家之学余烬未熄。陛下欲以秦法、秦制一统天下人心,正需新的、强有力的工具。此人之术,若能被纳入律法框架之下,为朝廷所用,或可成为涤荡旧思想、巩固新秩序的一股清流,或者说……一股洪流。”
关键在于掌控。绝对的掌控。
李斯回到案前,取过一枚空白的竹简,却并未立刻书写。他在权衡。
对于吴柒,既不能如陛下般纯以“奇物”视之,亦不能如赵高般仅以“威胁”待之。他需要更冷静地评估其价值与风险,引导其能力在有利于帝国统治、有利于法家思想巩固的方向上发展,同时,必须设置清晰的边界,确保其任何“优化”与“推演”,都不得逾越秦律与帝国制度的红线。
“或可……予其一事,观其如何以‘逻辑’解之。”李斯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模糊的构想。一个涉及律法条文解释或地方治理的实际难题,既不涉及核心机密,又能充分考验其思维模式与立场。
他需要看到吴柒在更复杂局面下的表现,才能最终决定,是将其视为需要小心防范的“异数”,还是可以有限度利用的“奇才”。
李斯提起刻刀,终于在那枚竹简上落下第一个字。他的决策,将远比赵高的嫉恨更能决定吴柒在秦帝国的命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