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流程再造

作品:《秦镜·镜中熵

    清幽阁内,油灯如豆。


    吴柒闭目凝神,并非休息,而是在脑海中与那新解锁的【基础优化推演】模块进行交互。模块界面简陋,如同初代的命令行,却严格遵循着数据输入、逻辑分析与结果推演的步骤。


    他将观察到的驿传文书发出流程逐一拆解:接收草稿、誊抄正本、甲组核验文本、乙组核验数字、汇总复核、登记编号、用印封装。每一个环节所需的标准时间(基于他的观察估算)、依赖条件、可能的风险点,都被他转化为简练的参数输入。


    推演开始。光流在脑海中模拟着文书流转,迅速标识出几个深红色的“瓶颈区”——数字核验环节耗时最长,且错误反馈会导致整个流程回溯;文本与数字核验分离,缺乏协同;所有文书不分缓急,排队等待。


    模块提供了几个基于“效率优先”和“风险可控”原则的推演方案。吴柒没有选择那个最激进、近乎全自动化的方案,而是挑选了一个最符合当下技术条件与制度环境的改良版本。


    他睁开眼,取过专门为他准备的简牍和刻刀,开始凝神书写。字迹是依旧略显生疏的秦篆,但内容结构却带着超越时代的清晰:


    《关于优化宫苑发出紧急军务文书核验流程之浅见》


    他没有直接提及驿传全程,而是谨慎地将范围限定在自己亲身参与过的“宫苑发出端”,特别是“紧急军务文书”这一类。首先,他肯定了现行流程的严谨性与必要性,以示尊重。


    接着,他提出了三点核心建议:


    其一,“分类处置,急缓分流”。将文书按紧急程度划分(如“如火”、“如风”、“平常”),规定不同等级的核验时限与流程。“如火”级文书,可启用“双吏并行核验法”,即文本与数字核验同步进行,并由一名资深吏目专门负责关键数据(如总量、番号)的快速复核,替代全面重复计算。


    其二,“精算关键,验其关联”。针对最耗时的数字核验,提出不必全面重新计算,而是重点验算最终汇总数字与各分项数字之和是否一致,验算不同文书间关联数据(如需求数与库存数)是否逻辑自洽。这利用了数学上的交叉验证,能大幅减少计算量。


    其三,“明确权责,画押为凭”。每一环节完成后,经办吏员须在文书副册或流程单上画押,明确责任。一旦后期发现错误,可快速追溯至具体环节与责任人,避免相互推诿,也促使吏员更加审慎。


    每一条建议后面,他都附上了简单的逻辑说明和可能带来的效率提升预估(基于推演模块的数据),并再三强调,此仅为“海外所见类似事务之管窥”,是否可行,需请上官明断。


    他没有提出任何需要改变律法或组织架构的建议,所有改动都在现有官署和职权范围内进行微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推行阻力。


    书写完毕,已是深夜。他仔细卷好简牍,置于案头。他知道,这份“浅见”不会直接呈送始皇,大概率会先落到负责此类具体事务的尚书令或相关官员手中,甚至可能被送交丞相府李斯过目。


    这不再是一次被动的技能展示,而是一次主动的、针对帝国行政效率核心问题的介入。风险与机遇并存。若被采纳并见效,他的价值将从“奇人异士”向“有用之才”转变;若被驳回或引发反感,则可能坐实“妖言惑众”的嫌疑。


    他将简牍交出后的第二天,清幽阁仿佛又回到了以往的沉寂。但他能感觉到,那无形的监视似乎收紧了些。赵高的人,李斯的人,或许还有始皇的人,都在等待,也在观察。


    系统任务【效率的基石】状态依旧未变,停留在“分析中”。它在等待一个结果,一个来自这个真实世界的反馈。


    吴柒依旧每日读书、静坐,仿佛一切未曾发生。只有他自己知道,第一颗试图改变这庞大帝国运行轨迹的棋子,已经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