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九章:阵法的“逻辑漏洞”
作品:《破障》 从鬼市归来,云昭的心神完全被新得的“幽影苔”和与墨先生那短暂的交流所占据。尤其是那几张残破阵图展现出的独特逻辑体系,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对这个世界能量规则认知的新大门。传统的阵法讲究圆融贯通、气机流转,而墨先生阵图里的思路,却更偏向于一种结构性的、近乎几何学的精密构建,甚至带着点……程序算法的影子?
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不已。如果能将这种思路融入她对自身经脉的研究,或者应用于其他方面,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到小屋后,她立刻投入了对“幽影苔”的分析。果然,这种苔藓对特定波段灵气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极强,正好可以用来尝试调和几种在她经脉模型中可能存在冲突的能量属性。她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微量实验,记录着数据,进展虽然缓慢,但方向似乎是对的。
然而,阵图的诱惑力更大。在初步掌握了“幽影苔”的特性后,云昭决定进行一次实践——尝试布置一个超小型的、改良版的“聚灵阵”。
她选择的布阵地点是自己小屋的后院,一块相对平整、少有人至的空地。没有使用传统的阵旗和灵石(太显眼,且成本高),她找来了一些普通的山石、树枝,甚至用炭笔在几块相对光滑的石片上刻画下简化版的符文,作为能量节点。
依据那幅“微尘聚灵”残图的思路,以及她自己基于数学和几何学对能量效率的理解,她没有遵循《百草初解》后面附录里那种中正平和的传统聚灵阵布局,而是设计了一种更激进的方案:将能量节点按照某种非对称的、基于黄金分割和最优路径计算的网格排列,回路的转折处也多是锐角而非弧线,追求理论上的能量汇聚速度和效率最大化。
这更像是在搭建一个精密电路,而非布置玄妙的阵法。
花费了大半天时间,一个小型、怪异、毫无美感可言的“阵法”在后院成型了。它看上去杂乱无章,石头和树枝的摆放毫无规律,刻着符文石片的位置也显得别扭。
云昭站在阵眼位置,深吸一口气,将一丝微弱的精神力(这是她目前除了“灵犀真瞳”外,唯一能主动调动的、与灵魂相关的力量)注入作为核心引导的一块刻满符文的石片。
嗡——
阵法被激活的瞬间,异变陡生!
预想中灵气温和汇聚的景象并未出现。那些按照“最优解”布置的能量节点,非但没有协同工作,反而像是各自为政的乱流,彼此冲撞、干扰!空气中发出尖锐的、不和谐的嗡鸣声,汇聚过来的灵气变得狂暴而混乱,在狭窄的阵法范围内左冲右突,带起一阵阵小型旋风,吹得地上的尘土和落叶四处飞扬。
整个阵法光芒明灭不定,能量波动极不稳定,像个随时可能爆裂的气泡。别说汇聚灵气辅助修炼了,待在里面都有种心烦意乱、气血翻腾的感觉。
失败了。而且失败得相当彻底。
云昭微微蹙眉,但眼中并无气馁,只有冷静的分析。她没有强行维持或切断能量供应(那样可能引发反噬),而是全力开启“灵犀真瞳”,仔细观察着阵法内每一处能量流动的细节。
她看到,灵气在那些锐角转折处发生了剧烈的折射和损耗;看到不同节点因为排列过于密集,能量场相互叠加产生了有害的干涉;还看到几条主要的能量回路,在某个关键点形成了一个隐性的、不断自我加强的涡流,就像编程里的“死循环”,不断消耗着能量,却无法输出有效功。
“逻辑漏洞……”云昭喃喃自语。问题不在能量本身,而在于结构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她的数学模型只考虑了理想状态下的静态效率,却忽略了动态运行时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就在她专注分析着那个能量“死循环”的关键节点,试图在脑中重新演算修正方案时,一个清冽而略带讶异的声音在她身后不远处响起:
“此处能量涡旋,乃因‘坎’‘离’二位节点相位相冲,回路嵌套过深,以致灵机自锁,流转不息却徒耗其功。”
云昭心中一惊,倏然回头。只见后院那扇简陋的篱笆门外,不知何时停着那辆熟悉的木质轮椅。墨先生端坐其上,苍白的面容在傍晚的余晖中显得有些模糊,但那双深邃的眼睛,正清晰地映照着院内那片混乱的能量光晕。
他竟然找到了这里?而且一眼就看穿了她这个失败作品最核心的问题!
云昭迅速压下心中的波澜,恢复平静。她并未询问对方为何而来(或许与她购买的阵图残留的独特灵力波动有关),而是直接抓住了他话语中的关键点:“相位相冲?回路嵌套?请先生明示。”
墨先生驱动轮椅,缓缓驶入院内,目光扫过地上那堆“乱七八糟”的布阵材料,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难以言喻的光芒,像是惊讶,又像是……欣赏?
他伸出瘦削但稳定的手指,虚点向阵法中两个特定的石片节点(正是云瞳之前锁定的问题区域):“坎位属水,主润下;离位属火,主炎上。你将二者置于如此近距,且以锐角回路强行勾连,看似缩短路径,实则水火相激,能量未及疏导便已互耗。更兼此三条回路在此处交织,”他又指向那个形成死循环的涡流中心,“层层嵌套,却无泄溢之口,如同江河汇入死潭,唯有内卷,不得而出。”
他的解释,用的是传统的阵道术语(坎、离、相位),但切入的角度却直指能量交互的本质逻辑,与云昭通过“灵犀真瞳”观察到的现象完全吻合,甚至更深入地揭示了成因。
云昭脑中飞速转动,将墨先生的“传统表述”翻译成自己的“科学语言”:能量属性冲突、节点距离过近导致干扰、反馈回路缺乏阻尼导致振荡失稳……
“若依先生之见,当如何破解此局?”云昭虚心求教。这是一个难得的与高手交流的机会。
墨先生沉吟片刻,道:“传统之法,或移动坎离二位,拉开间距,或以‘土’性介质缓冲调和,或增加冗余回路分流能量。然……”
他话锋一转,目光再次落在云昭那独特的布阵方式上,带着探究的意味:“观姑娘此阵,思路奇崛,不循常法,似在追求某种‘极效’。若欲保持此框架,或可尝试……在此处,”他指向死循环涡流旁一个不起眼的节点,“增设一反向微振回路,频率与涡旋相逆,或可抵消其自激之势。”
反向微振?负反馈机制?云昭眼睛一亮!这不正是控制理论中用来抑制振荡的经典方法吗?只不过墨先生用的是阵道语言来描述!
“先生之意,是以毒攻毒,引入一个可控的干扰源,破坏其共振条件?”云昭尝试用对方的术语体系回应。
墨先生眼中赞赏之色更浓,微微颔首:“正是此理。然频率与振幅需精确掌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反添其乱。”
“若以三才方位微调离火节点倾角,再辅以巽风符文稍加速率,或可达成所需之频……”云昭迅速在脑中构建模型,提出一个调整方案。
“巽风虽速,然性属散,恐削弱聚灵之效。不若以兑泽之柔,稍滞其流,反易控其振……”墨先生立刻提出反驳和优化建议。
……
两人就这样,一个站在阵道传统的基石上,引经据典,言必称阴阳五行;一个立足于数学和逻辑的框架,谈的是频率、振幅、反馈回路。使用的“语言”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所讨论的核心问题——能量流动的稳定性和效率优化——却是相通的。
更神奇的是,他们似乎都能理解对方话语背后所指向的物理本质。对话进行得极快,观点碰撞,思路交锋,时而争论,时而附和。云昭严谨的逻辑推演能力,与墨先生渊博的阵道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夕阳彻底沉入山脊,暮色四合。后院那混乱的阵法光芒早已在两人的讨论中悄然平息,但另一种无形的、充满智慧火花的“场”却在弥漫。
最终,一个融合了两人思路的修改方案被确定下来。云昭按照新的设计,快速调整了几个节点的位置和符文朝向。
当她再次注入一丝精神力激活阵法时——
嗡……
一声轻微而稳定的鸣响后,周围的灵气开始如涓涓细流,温和而有序地向阵眼处汇聚而来,虽然速度不算快,但稳定、纯净,再无之前的狂暴和混乱。
改良成功了!
云昭感受着那柔和滋养着身体的灵气,长长舒了一口气。她看向轮椅上的墨先生,第一次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敬意的浅浅笑容:“多谢先生指点。”
墨先生苍白的脸上也浮现出一抹极淡的、真实的笑意。他看着眼前这个思维独特、一点就通的少女,仿佛看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姑娘之思,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墨某亦受益良多。”他顿了顿,看着地上那个虽然稳定运行、但外观依旧“惨不忍睹”的阵法,意味深长地补充道,“此阵虽小,然其理,或可通大道。”
云昭心中微动。她知道,墨先生指的不仅仅是这个聚灵阵。这种将复杂系统分解、用逻辑和模型去理解和优化的思想,或许正是这个世界某些固有规则等待被打破的缺口。
这次意外的交流,不仅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更让她找到了一个可能在智力层面上对话的“同类”。这位神秘的墨先生,他的知识、他的眼界,都远非寻常修士可比。
夜色渐浓,墨先生并未久留,驱动轮椅,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如同他来时一样神秘。
云昭站在后院,看着稳定运行的微型聚灵阵,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知识的边界被拓宽,前路似乎也明亮了许多。
她不知道的是,在她与墨先生沉浸于学术讨论时,远处山林的阴影中,两双窥探的眼睛,将这一切尽收眼底,随后又悄无声息地退去。
清净山的夜,依旧平静。但某些微妙的涟漪,已经开始扩散。云昭这个变数,与她所接触的人和知识,正悄然改变着既定的轨迹。而那个关于“灵网”的庞大构想,也在这个夜晚,于她心中埋下了一颗更具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