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风雨欲来
作品:《太子爷的掌心谋》 翌日清晨,天色未明,太子仪仗已整装待发。
“时辰到了。”东宫总管太监的声音在寂静的宫门前响起。
宫门外旌旗招展,甲胄鲜明,三千精锐骑兵肃立待命,铁甲在晨曦微光中泛着冷冽的寒光。这些骑兵都是从京畿卫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个个身材魁梧,目光如炬。他们的战马毛色纯正,装备齐整,马蹄上包裹着厚实的铁掌,随时准备踏上征途。
“列队!”武将洪亮的号令声传来。
骑兵们整齐划一地调整着阵型,盔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晨风吹过,旌旗猎猎作响,上面绣着的金龙在风中翻飞,仿佛要破空而去。
文武百官列队相送,场面庄严肃穆,却暗流涌动。
“诸位大人,请按品级站位。”礼部尚书低声提醒着。
一品大员立于最前,紫袍金带,神态肃穆;二品官员紧随其后,朱袍银带;三品以下依次排列,绵延数十丈。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色,却又各怀心思。有人眼神飘忽,似在盘算着什么;有人面色凝重,紧抿着嘴唇;更有人低声与身旁官员交换着眼神。
“太子殿下驾到!”
内侍尖细的嗓音划破清晨的寂静。
殷天傲端坐于通体乌黑的骏马之上,身披玄色绣金蟠龙大氅,腰佩龙泉宝剑。
那匹乌骓马通体漆黑如墨,没有一根杂毛,健硕的肌肉在皮毛下隐隐起伏。它高昂着头颅,鼻孔中喷出白雾,显然经过精心驯养,气势不凡。马鞍是用上好的牛皮制成,镶嵌着金线龙纹,在晨光中泛着暗沉的光泽。
殷天傲的大氅随风而动,绣金蟠龙栩栩如生,似要破布腾飞。他的龙泉宝剑剑鞘镌刻着古朴的云纹,剑穗随着马匹的律动轻轻摆动。
他面容冷峻如冰雕,目光锐利如鹰隼,缓缓扫过送行的百官。
那是一张英武非凡的面孔,剑眉入鬓,鼻梁挺直,薄唇紧抿。晨光照在他的侧脸上,将轮廓勾勒得愈发分明。他的眼神深邃而凌厉,仿佛能洞穿人心,让被注视者不由自主地避开视线。
“殿下英武。”有官员低声赞道。
“嘘,莫要多言。”旁边的人立刻警告。
当视线落在杜允谦身上时,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寒意凛然,仿佛有看不见的电光火石在碰撞。
杜允谦站在百官之首,腰板笔直,面带微笑。那笑容温和谦逊,却不达眼底。他的目光与殷天傲对视,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精光,转瞬即逝。
两人的目光仅仅交汇了一瞬,却仿佛已经过了千年万载。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杀意,让周围的官员们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杜相。”殷天傲淡淡开口。
“殿下。”杜允谦微微颔首。
简短的两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试探与较量。
杜允谦率领群臣于城外十里长亭处行正式送别礼。
“起驾!”
太子仪仗缓缓启动,浩浩荡荡地向城门行进。街道两旁站满了京城百姓,有人跪地相送,有人低声祈祷。
“太子殿下万岁!”
“愿殿下早日平定南疆!”
百姓们的呼声此起彼伏。殷天傲面色不变,目不斜视,只是偶尔微微颔首,算是回应。
队伍行至十里长亭时,天色已经大亮。长亭古朴庄严,朱红的柱子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亭檐上挂着铜铃,在晨风中发出清脆的响声。
杜允谦早已在此等候,他身着紫色宰相朝服,手持玉笏,躬身行礼的姿态完美无缺,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忧国忧民之色。
“恭送太子殿下!”他的声音洪亮,传遍整个长亭。
身后的百官齐声应和:“恭送太子殿下!”
声浪一波接着一波,震得亭檐上的铜铃颤动不已。
“殿下此行,关系南疆安危,老臣在京城日夜为殿下祈福,盼殿下早日凯旋。”杜允谦声音洪亮,语气恳切,任谁都挑不出半分错处。
他说着,眼眶竟微微泛红,仿佛真的为太子远行而忧心忡忡。那副姿态,就连身旁的官员都不禁暗暗佩服,心想不愧是当朝宰相,这演技堪称炉火纯青。
“老臣已命人准备了千里行军图,详细标注了沿途驿站、水源、粮草补给点。”杜允谦继续道,“还特意调拨了十万石军粮先行运往漓州,以备不时之需。”
“老臣虽不能随殿下同往,但心系南疆,夜不能寐。”他叹息一声,“殿下乃国之栋梁,务必保重龙体,莫让圣上挂心。”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滴水不漏。
殷天傲微微颔首,声音清冷:“有劳杜相挂心。朝中事务,还望杜相与诸位大人同心协力,莫负圣恩。”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最后四个字“莫负圣恩”,更是字字千钧,警告意味昭然若揭。
这话语中的警告意味,让杜允谦身后的几位官员不自觉地低下了头。
“殿下放心。”有人连忙应声。
“臣等定当尽心竭力。”
“不敢有负圣恩。”
官员们纷纷表态,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生怕太子怀疑他们的忠心。杜允谦站在最前面,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眼神却微微沉了沉。
礼毕,号角长鸣,旌旗招展,大队人马开始向南行进。
“呜——呜——”
低沉悠长的号角声响彻天地,惊起远处林间栖息的飞鸟。它们惊慌失措地冲天而起,在空中盘旋鸣叫。
“出发!”
武将一声令下,三千铁骑开始缓缓移动。最前面的是举着太子旌旗的旗手,身后跟着披甲执锐的亲卫,再后面是太子的仪仗车马。
铁蹄踏在官道上,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扬起漫天尘土。
“哒哒哒——”
马蹄声由缓而急,渐渐汇成雷鸣般的巨响。官道是用青石铺就,历经多年风雨,已经被磨得光滑。铁蹄踩在上面,溅起阵阵尘土,随风飘散。
阳光透过尘雾,在队伍上方形成朦胧的光晕。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铁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一曲雄壮的战歌。
殷天傲最后回望了一眼京城的方向,目光似要穿透重重宫墙,落在那座僻静的听雪轩上。
他勒住缰绳,乌骓马停下脚步,扬起前蹄,发出一声长嘶。
远处,京城的轮廓隐没在晨雾之中,只能看到隐约的城墙和高耸的城楼。皇宫更是被层层叠叠的建筑遮挡,只露出几处飞檐翘角。
听雪轩在哪个方向?他的目光停留在东北角,那里应该就是东宫所在。此时此刻,那个人是否也在遥望着他离去的方向?
他握紧缰绳,指节泛白,终是毅然转身,策马前行。
“驾!”
一声低喝,乌骓马四蹄飞奔,殷天傲的身影消失在滚滚尘烟之中。他的大氅在风中猎猎作响,背影坚毅而孤独。
队伍渐行渐远,马蹄声也渐渐微弱。长亭里的百官依然保持着送别的姿态,没有人敢率先离开。
杜允谦站在原地,目送着太子的仪仗渐行渐远,最终化作天边的一线黑影。
他一直保持着恭敬的姿态,腰微微弯着,目光追随着远去的队伍。直到那一线黑影彻底消失在天际,与地平线融为一体,再也分辨不出。
他脸上那谦和恭顺的面具缓缓褪去,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终于走了。”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几分意味难明。
那笑容阴冷而诡异,与方才的温和恭顺判若两人。他的眼神也变得凌厉起来,闪烁着精明的算计之光。
“诸位大人,回城吧。”杜允谦转身对百官说道,声音又恢复了往日的温和。
“是。”
“遵命。”
百官们纷纷应声,队伍开始返回。有人低声议论着南疆的局势,有人猜测太子何时能够回京,更多的人则是在观望着杜允谦的神色,想要从中窥探出些什么。
回城的马车里,杜允谦闭目养神,手指轻轻敲击着膝盖,脑海中已经开始盘算接下来的每一步棋。
“笃笃笃——”
手指敲击的声音很有节奏,仿佛在打着什么拍子。车厢里燃着安神香,青烟袅袅上升,让整个空间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
“大人,前面就是相府了。”车夫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嗯。”杜允谦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马车在相府门前停下,杜允谦掀开帘子走了出来。守门的家丁立刻躬身行礼:“老爷回来了。”
“嗯,”杜允谦淡淡应了一声,“我去书房,没有要事不要打扰。”
“是。”
回到相府,他径直走向那间戒备森严的书房。
他穿过前院,绕过花园,来到府邸最深处的一个独立小院。这里平时戒备森严,没有杜允谦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相爷。”守在院门口的护卫立刻行礼。
“退下。”
“是。”
护卫恭敬地退到一旁。杜允谦推开院门,走进书房。
厚重的门帘落下,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响。
门帘是用厚实的绒布制成,上面绣着暗纹,不仅能隔音,还能防止窥探。门帘落下的瞬间,外面的喧嚣立刻被隔绝,书房内变得异常安静。
书房内,那几盏昏黄的油灯依旧亮着,将他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很长。
灯光摇曳不定,投射在墙上的影子也随之晃动,像是某种不祥的预兆。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经史子集到兵法权谋,应有尽有。书案上堆着几卷未展开的舆图,砚台里的墨汁已经干涸。
灰衣人早已在阴影中等候多时,见杜允谦进来,立即现身禀报。
他无声无息地从书架后面走出来,动作轻盈得仿佛幽灵。他身着灰色劲装,脸上蒙着黑巾,只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
“相爷,太子仪仗已出京五十里,行军速度很快。”他的声音低沉嘶哑,“东宫护卫精锐大半随行,听雪轩外围的明岗已经撤去大半,只留下十二名护卫轮值,暗哨数量不明,但肯定不如之前严密。”
“十二人?”杜允谦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思索之色。
“是的。”灰衣人补充道,“据属下观察,这十二人都是东宫的精锐护卫,武功不弱。不过比起之前的防护,确实松懈了许多。”
杜允谦走到书案前,手指抚过那份关于漓州的舆图,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很好。猛虎已离山,该是猎狐的时候了。”
他的手指在舆图上缓缓移动,从京城划到漓州,又从漓州划回听雪轩的位置。那是一段漫长的距离,足以让他从容布局。
“相爷英明。”灰衣人恭维道。
他沉吟片刻,语气变得格外凝重:“让我们的人开始行动。宁殊,宁国皇室三公子,素有宁国第一才子之称,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无一不精。但他在宁国时展现的多是文采风流,为何来到我大渊后,突然在权谋机变上展现出如此惊人的造诣?这其中的转变值得深究。”
说到这里,他的眉头紧皱,显然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人的才华可以掩藏,但要从文人雅士突然变成权谋高手,这其中必有蹊跷。”他继续分析,“要么是他在宁国时就深藏不露,故意示弱;要么是在大渊期间得到了高人指点。无论哪种可能,都说明此人心机深沉,不可小觑。”
灰衣人躬身领命:“属下明白。我们安排在宁国的眼线会重点查探他在宁国时是否刻意藏拙,或者近来是否得到了什么高人指点。”
“嗯。”杜允谦点头,“他在宁国时的一举一动,交往的人物,读过的书籍,甚至住所的布置,都要详细调查。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属下遵命。”
“更重要的是,”杜允谦眼中精光一闪,“要查清他与殷天傲之间的具体往来。他们何时开始密切接触?平日里都谈论些什么?宁殊为他出过哪些具体的主意?殷天傲对他信任到了什么程度?这些才是关键。”
他站起身来,在书房里缓缓踱步,每一步都透着深思熟虑。
“太子与质子,这本是两条不会有交集的平行线。可如今他们却走得如此之近,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杜允谦喃喃自语,“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利益交换?还是另有隐情?”
“记住,”杜允谦强调道,“要隐秘,千万不能打草惊蛇。宁殊此人心思缜密,若是让他察觉我们在调查他,恐怕会打乱全盘计划。”
“属下会小心行事。”灰衣人应道。
他顿了顿,又补充:“我们会用最隐蔽的方式,从旁人入手。比如他身边的侍从、东宫的宫人、甚至送饭的小太监。这些人往往会在无意间透露出重要信息。”
“很好。”杜允谦满意地点头,“就该这样。”
灰衣人迟疑了一下,又问:“相爷,若查明之后...该如何处置?”
他的声音中带着试探,显然想要知道杜允谦的真实想法。
杜允谦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窗边,静静地望着外面。
窗外是相府的后花园,此时正值深秋,花木凋零,一片萧索。几片枯黄的落叶随风飘舞,最终落在地上,再也不会有生机。
半晌,他才缓缓开口。
杜允谦眼中寒光闪烁,如同暗夜中的毒蛇吐信,他缓缓走到窗边,望着皇宫的方向,仿佛能穿透重重宫墙,看到那座僻静的听雪轩。
“若他并非真心效忠殷天傲,或可尝试收买、拉拢。”杜允谦的声音低沉而冷静,“此等人才,若能为我所用,胜过千军万马。许以重利,承诺他日助他重返宁国甚至夺取宁国大位,未尝不能让他转投我方。”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转冷:“但若他铁了心要辅佐殷天傲,与我为敌...”
书房内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油灯的火焰不安地跳动着,在墙壁上投下摇曳的阴影。
“那便让他...”杜允谦的声音轻飘飘的,却带着致命的杀意,“悄无声息地病故在这深宫之中吧。一个异国质子,水土不服,忧思成疾,郁郁而终,不是很合理么?太医院里也有我们的人,开几副''温补''的方子,慢慢掏空他的身子,是不会有人怀疑的。”
灰衣人躬身:“属下明白。只是...若太子回来后追查起来...”
“追查?”杜允谦冷笑一声,“等他回来,宁殊早已病入膏肓,药石无灵。到时就算他怀疑又如何?没有证据,他能奈我何?况且...”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在南疆自有''要务''缠身,短时间内是回不来的。”
说到这里,杜允谦特意强调:“记住传令给漓州的人,给太子制造麻烦可以,但要把握好分寸。小规模的蛮族骚扰、军粮调配问题、地方官员的扯皮推诿...这些足够拖住他的脚步。但绝不能让太子陷入真正的险境,更不能让他有性命之忧。现在还不是时候。”
灰衣人心领神会:“属下明白,这就去传令。”
杜允谦走到书案旁,提笔在一张纸条上写下几个字,然后递给灰衣人:“按这个计划行事。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宁殊,不是太子。在朝局未稳之前,太子不能有事。”
“是!”灰衣人接过纸条,身形一闪,如同鬼魅般融入阴影之中,消失不见。
书房内只剩下杜允谦一人。他走到窗前,推开一道缝隙,秋日的凉风立刻灌了进来,吹动了书案上的纸张。京城的天空,不知何时已经积聚起了厚厚的乌云,阴沉沉的,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杜允谦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宁国第一才子...果然名不虚传。只可惜,你选错了主子。”
宁殊...这个在宁国就以才智闻名的三公子,如今在大渊展现出的权谋手腕更是令人心惊。他究竟会是他杜允谦仕途上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一切,都还未知。
但无论如何,这场权力的游戏,他已经落子。接下来,就是等待猎物一步步走入陷阱的时候了。
窗外,一阵狂风突然刮过,卷起满地的落叶,在空中疯狂地舞动。远处的天际,隐隐传来沉闷的雷声。
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