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Chapter1
作品:《恰同学少年》 九月初的阳光,依旧带着夏末的余威,透过礼堂高窗的玻璃,在空气中切割出明晃晃的光柱,尘埃在其中翩跹起舞。偌大的礼堂里,弥漫着一种独属于新学期的、混合着期待、慵懒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压力的气息。
“下面,有请学生代表,高三(一)班宋晓尘同学发言!”
掌声如同潮水般涌起,又缓缓退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个从第一排站起身,步履从容地走向讲台的女生身上。
宋晓尘。
这个名字在清河一中,几乎是一个传奇。校园排名雷打不动的三甲,“行走的法典”,以及……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标签:那个遇到麻烦会背诵法律条文的怪胎。
她今天穿着干净的蓝白色校服,马尾束得一丝不苟,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双沉静如水的眼睛。她站定在话筒前,调整了一下高度,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那一张张面孔,有的充满好奇,有的带着审视,更多的则是属于高三学生的、一种混合着疲惫与茫然的放空状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她的声音透过音响清晰地传遍礼堂,不高亢,不激昂,却带着一种奇特的、不容置疑的稳定感。
“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作为学生代表,开启我们新学期的征程。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的,是‘秩序’。”她顿了顿,仿佛在给这个词汇留下回响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开宗明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它确立的,是我们所有人得以在此安心求学、追寻梦想的宏观秩序基石。而于我们自身……”
她的发言稿显然经过精心设计,将宏大的法律概念与校园生活巧妙地连接起来。从宪法谈到校规,从公民的权利义务谈到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那些在旁人听来枯燥艰涩的法条,从她口中吐出,却仿佛被赋予了逻辑的力量与一种独特的美感。
台下,靠近过道的位置,一个身材高挑、眉眼英气的男生——林知时,校辩论队队长,正微微侧头,对身边举着一个小型手持摄像机的文艺部长楚月低语:“每次听她发言,都像在上一堂普法公开课。”
楚月从镜头后抬起眼,笑了笑,镜头依旧稳稳地对准台上的宋晓尘:“但你不觉得,这种绝对的理性,很有魅力吗?像精密运转的仪器。”
林知时不置可否地挑了挑眉,目光重新投向台上那个冷静自持的身影。
宋晓尘的发言已近尾声:“……因此,无论是国家的宏大叙事,还是我们个人的微观修行,秩序都是自由的前提,是梦想启航的港湾。正如《民法典》第四条所确立的民事活动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在我们校园中,这份平等,体现在……”
就在这时,礼堂中后段靠近右侧的区域,突然传来一阵细微的骚动。起初只是几声低呼,随即,那片区域的座椅发出摩擦地面的刺耳声响,人群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波动起来。
“有人晕倒了!”一个惊慌的声音隐约传来。
台上的校领导们皱起了眉头,交头接耳。主持老师快步走到台边,试图看清情况。台下的学生们纷纷伸长脖子,窃窃私语声如同涟漪般扩散,瞬间打破了礼堂原有的秩序。
宋晓尘的声音戛然而止。
所有人的目光,包括那些原本游离的,此刻都聚焦在了突发事件的中心,以及……台上突然沉默的发言者身上。有人担心,有人好奇,也有人带着一丝看热闹的意味,想看看这位永远冷静、永远引述法条的学霸,会如何应对这计划之外的混乱。
聚光灯下,宋晓尘的表情有了一瞬间的凝固。阳光勾勒出她微微抿起的嘴唇线条。然而,这种凝固只持续了不到两秒。
她没有惊慌失措地张望,也没有立刻放下话筒冲下台。相反,在极短的停顿后,她重新靠近了话筒,那个稳定清晰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瞬间压过了场下的骚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
清朗而冷静的女声,背诵着严谨的法律条文,在原本充满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空间里回荡。这奇诡的一幕,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就在她背诵条文的同时,她的目光锐利地扫视着骚动区域,语速平稳,却带着明确的指令性:
“请事发区域周边的同学,保持冷静,不要围观,立刻向两侧通道有序疏散,为救援留出生命通道!”
“请靠近门口的同学,确认出口通畅,并引导闻讯赶来的校医和老师进入!”
“各班班长、班委,请协助维持本班秩序,确保同学留在原位,避免混乱升级!”
她的指令,精准地嵌入了法律条文的背诵间隙。那原本看似不合时宜的法条背诵,此刻却仿佛成了稳定人心的咒语,为混乱的现场注入了一种奇异的秩序感。法律,在这里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化为了即刻的行动指南。
台下,林知时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欣赏。他立刻站起身,对着自己班级的方向打了个手势,示意大家保持安静。楚月的摄像机,则忠实地记录着台上那个在突发事件中,以独特方式掌控局面的少女。
校医和几名体育老师很快赶到了现场。晕倒的同学被迅速抬出礼堂,送往医务室。骚动的区域在宋晓尘的“条文指挥”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恢复了平静。
当礼堂重新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再次汇聚到台上时,宋晓尘停止了背诵。她静静地站在那里,等最后一点杂音消失,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稳:
“你看,秩序,有时就是生命线。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她没有再多说一句,微微鞠躬,转身,步履依旧从容地走下了讲台。
掌声,迟来了几秒,然后如同雷鸣般爆发开来。这一次,掌声中不仅仅是惯例,更包含着惊叹、佩服,以及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激动。
宋晓尘坐回自己的位置,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理科天才陈峻,推了推眼镜,小声说:“《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六条,适用场景判断准确,执行有效。厉害。”
宋晓尘只是微微偏头,低声道:“情况紧急,权宜之计。”
她的表情恢复了惯常的平静,仿佛刚才那个在意外中力挽狂澜的人不是自己。只有她自己知道,在事件发生的那一瞬间,心脏也曾剧烈地跳动。而背诵法律条文,是她对抗不确定性、梳理混乱、重新建立内心秩序的唯一方式,也是她最本能的方式。
开学典礼在后续略显仓促的流程中结束了。学生们如开闸的洪水般涌出礼堂。
宋晓尘随着人流慢慢走着,阳光照在她身上,有些暖。她听到周围不时传来关于刚才事件的议论,以及自己的名字和“法律”这个词被频繁地提及。
“宋晓尘。”
一个声音从身后叫住了她。她回过头,是林知时和楚月。
林知时走到她面前,脸上带着阳光爽朗的笑容,伸出手:“正式认识一下,高三(三)班林知时,辩论队的。刚才的表现,非常精彩。那不是简单的应急反应,而是基于深厚积累的临场判断力。”
楚月也笑着晃了晃手中的摄像机:“全程记录哦,宋大神。要不要考虑来我们文艺部?下次校园微电影,你可以本色出演一个用法律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
宋晓尘看着眼前热情的两人,稍微愣了一下。她不太擅长应对这种直接的、带有社交性质的赞美。她下意识地在脑海中检索了一下关于“礼貌回应他人赞美”的相关社交礼仪,而非法律条文。
“谢谢。”她最终选择了一个最简洁的回答,然后看向林知时,“我记得你。上学期校际辩论赛决赛,你是最佳辩手。你的结辩陈词,逻辑很严密。”
林知时眼睛一亮:“你看过那场比赛?”
“嗯。”宋晓尘点头,“关于‘程序正义是否重于实体正义’的辩题,你的论述角度很独特。”
楚月看着这两人一来一往就开始讨论起辩论赛,忍不住扶额:“喂喂,两位学霸,能不能聊点我们学渣也能听懂的话题?”
三人不由得都笑了起来。一种微妙的、属于志同道合者之间的默契,在空气中悄然滋生。
阳光正好,穿过走廊边梧桐树的枝叶,在三人身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影。青春的气息蓬勃而张扬,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宋晓尘看着身旁神采飞扬的同伴,又望向远处教学楼里那些为梦想伏案苦读的身影,心中默念着来年那个遥远而清晰的目标——中国政法大学。
路的尽头是国徽下的庄严,而此刻,正是奔赴理想的,最好年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