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夏雨
作品:《summer》 常知荷没有想到,那个夏天会成为她们关系的转折点,如同季节的更替般自然而不可避免。
周五的清晨,常知荷被窗外淅沥的雨声唤醒。梅雨季的尾声,夏雨来得突然而急促,敲打着玻璃窗,带来一丝难得的凉意。她拿起手机,发现常安已经发来短信: “下雨了,记得穿长袜保护脚踝。我煮了姜茶,放在保温杯里了。——安”
常知荷慢慢坐起身,脚踝的疼痛已经基本消失,只余下一点隐约的酸胀。她来到餐厅,果然看见桌上放着一个浅蓝色的保温杯,旁边是一把折叠整齐的新雨伞——淡紫色的,和常安那天撑的是同款不同色。
母亲正在厨房煎蛋,油锅里发出滋滋的声响:“安安一早就起来了,说下雨天喝姜茶驱寒。”她转头看了眼窗外,“这雨下得突然,你们带伞了吗?”
“带了。”常知荷轻声回答,手指抚过那把新雨伞的光滑伞面。
去学校的路上,雨声淅沥,伞面被打出节奏不一的鼓点。常安的伞依然向常知荷倾斜,自己的右肩却被雨水打湿了一片。常知荷悄悄将伞往常安那边推了推,常安没有说什么,但过了一会儿,常知荷感觉到常安的手臂轻轻碰触到自己的肩膀——那是一个微妙的角度调整,让两人都能在伞的庇护下,又不显得过于刻意。
课间,雨势渐大。当常知荷望着窗外的雨幕发愁时,常安已经拿着她的水杯回来了。 “加了更多姜片,”常安将温热的杯子放在常知荷桌上,“雨天喝更好。” 常知荷注意到,杯子的温度比平时略高,恰能驱散雨天的湿寒。
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温暖。常知荷的脚踝已经完全康复,但她发现自己开始依赖常安那些简洁的短信和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准备的关怀。
下午的文学社活动因雨改到了图书馆的角落。常知荷到的时候,常安已经在那里了,面前摊开几本书,旁边放着那个熟悉的浅蓝色保温杯。
“雨声大,这里安静些。”常安解释道,为常知荷拉开对面的椅子。
常知荷坐下,从包里拿出新写的《夏雨》章节。这次的故事发生在雨季,女主角在雨中迷路,树灵化身为打伞的陌生人为她引路。她将稿纸推向常安:“写到雨了,还没完。”
常安接过稿纸时,指尖带着雨水的微凉。常知荷注意到常安今天戴了一条银色的项链,吊坠是一片小小的雪花——与手链配成一套。
常安读得很慢,比以往更加专注。当读到女主角与树灵在伞下并肩行走,衣袖不时相触时,常知荷注意到常安的呼吸微微加快,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页边缘,留下淡淡的水渍。
“这里,”常安突然开口,指着一段描写,“‘雨声成了最好的掩护,所有心跳和呼吸都被合理化’...很细腻。”
常知荷的心跳漏了一拍。那是她昨晚坐在窗前听雨时突然冒出的句子。
“谢谢。”她轻声说,不确定常安是否听出了什么。
常安继续阅读,直到最后一页。她沉默了片刻,然后从自己的书包里取出一个浅蓝色信封,推到常知荷面前。
常知荷打开信封,里面是常安写的《雨中日记》——以树灵的视角讲述那个雨天的相遇。文笔湿润如雨,情感朦胧如雨幕,字里行间弥漫着雨天特有的亲密与距离感。
“你好像很喜欢写雨。”常知荷惊讶地说。
常安的视线微微偏开:“雨声...让人安心。”
常知荷读着常安的文字,被其中蕴含的情感深度再次震撼。在那冷静克制的笔触下,涌动着比夏日更加复杂的情感。日记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雨伞下的空间如此狭小,我们的手臂不时相触。每一次触碰都像雨滴落入湖面,泛起涟漪又迅速消失。我希望雨永远不要停,又害怕雨不停——这种矛盾的心情,是否她也会有?”
常知荷抬起头,发现常安正看着她,目光中有一种雨雾般的朦胧。
“你为什么...”常知荷顿了顿,重新组织语言,“树灵为什么希望雨不停?”
常安沉默了很久,久到窗外的雨声似乎都变得更加清晰。图书馆里只有书页翻动和远处隐约的脚步声。
“因为...”常安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只有在雨中,某些距离才显得自然。”
常知荷的心跳突然加快。她看着常安在雨天光线下柔和了许多的侧脸,突然意识到那些冷静克制之下隐藏着怎样细腻的感知。
“但如果...”常知荷轻声说,“如果雨停了呢?”
常安转过头,目光直直地看向常知荷。在那双总是平静无波的眼睛里,常知荷看到了某种类似雨后天晴般的清澈。
“那么...”常安的声音几乎低不可闻,“就在阳光下,寻找新的理由。”
图书馆的钟声突然响起,宣告着闭馆时间将至。那一刻的静谧被打破,常安迅速恢复了她一贯的冷静表情,开始整理书包。
“该回家了。”她说,声音重新变得平稳。
回家的路上,雨已经小了许多,变成细密的雨丝。常安依然撑着伞,依然向常知荷倾斜。路过一家书店时,常安突然停下脚步。 “要进去看看吗?”她问,语气平淡如常,但常知荷看见她的手指微微收紧着伞柄。
常知荷怔住了。常安从不闲逛书店,总是有明确的目标书单。这是第一次,常安提议“进去看看”。
“好...好啊。”常知荷结巴着回答。
书店里很安静,只有零星几个顾客。常安自然地走向文学区,在一排书架前停下。常知荷跟在她身后,注意到常安的手指轻轻抚过书脊,那种专注的神情像是在寻找什么珍宝。
“你在找什么书吗?”常知荷轻声问。
常安的手顿了顿:“随便看看。”
但常知荷注意到,常安的目光始终在寻找着什么。最终,她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停下,抽出一本装帧精美的书——《雨天的文学》。
“这本,”常安将书递给常知荷,“你应该会喜欢。”
常知荷接过书,翻了几页。里面收录了许多以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配着细腻的插画。她确实很喜欢。
“谢谢。”常知荷小声说,心里泛起一丝暖意。
常安点点头,走向收银台。常知荷注意到,常安买了两本一样的书。
雨已经停了,夕阳从云层缝隙中透出,为湿漉漉的街道镀上一层金边。常安收起伞,水滴从伞尖滴落,在积水处泛起小小的涟漪。
快到小区时,常安突然停下脚步。她从书包里取出新买的两本书,将其中一本递给常知荷。 “给你的。”常安的声音很轻,目光落在不远处被雨水洗刷得格外翠绿的银杏树上,“可以一起读。”
常知荷接过书,手指不经意间触到常安的手。这一次,两人都没有立即缩回手,让那份触碰多停留了片刻。常知荷感觉到常安的指尖微微颤抖,却温暖得出奇。
“谢谢。”常知荷轻声说,将书紧紧抱在胸前。
常安微微点头,嘴角扬起一个极浅的弧度,转瞬即逝。但这次常知荷清楚地看见了,在那弧度消失前,捕捉到了一丝夏日阳光般的温暖。
那天晚上,常知荷在自己的房间里翻开那本《雨天的文学》。书里夹着一枚精致的银杏叶书签,下面压着一张小卡片: “知荷:雨声是最好的白噪音,适合阅读和写作。希望你喜欢。安”
常知荷轻轻拿起书签,发现背面还有一行小字: “PS:今天的雨声,比往常都要悦耳。——安”
常知荷的脸微微发热。她翻开常安买给自己的那本书,开始阅读。在某一页的空白处,她发现常安用铅笔写下的一行小字:“希望有一天,能和你共读这本书。”
常知荷的心跳突然加速。她拿起笔,在那行字下面轻轻写道:“现在不就是吗?”
她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谢谢你的伞,和所有。”
夜深了,雨又开始下起来。常知荷坐在窗前,听着雨声,在日记本上画下一把倾斜的雨伞。在旁边写道:
“今天我发现,雨是最好借口。所有在晴日里不便靠近的距离,在雨中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所有在阳光下不敢表露的情感,在雨声中都有了倾诉的勇气。”
而在隔壁房间,常安正对着一本打开的笔记本出神。窗外的雨声敲打着玻璃,如同自然的白噪音。最终,她拿起笔写道:
“6月16日,雨。伞下的距离比想象中更近,近到能听见她的呼吸,数清她的睫毛。我希望每一场雨都下得久一些,又害怕雨太久会让她着凉。——安”
写完,常安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铁盒,里面已经收藏着许多夏天的记忆。现在,又多了一枚银杏叶书签——那是她特意为常知荷准备的,却临时决定自己留下,换了另一枚。
书签上用工整的小字写着:“雨声知道所有秘密。”
常安轻轻抚摸着自己的雪花吊坠,想起白天在伞下那一刻的靠近。那种距离感让她心跳加速,却又莫名安心。
她打开电脑,再次阅读常知荷的《夏雨》章节。在那个雨中的故事里,她看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常知荷或许不自知的情感投射。
她点开那个加密文件夹“给荷”,新建了一个文档。文档的名字是:“雨天的勇气”。
第一段写着: “今天,我做到了三件以往不敢做的事:一是在伞下悄悄靠近她多一些,二是提议去书店‘随便看看’,三是买了两本一样的书。雨声给了我勇气,或者说,雨声成了我勇敢的借口。”
夜深了,雨声渐歇。常安关上电脑,拿起常知荷送的那本书——那本写着“现在不就是吗?”的书。她的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常知荷书写时的温度。
在那个雨夜,常安做了一个决定:等下一个晴天,她要迈出那一步——不再借助雨声的掩护,不再依赖夏日的借口。
而在一墙之隔的房间,常知荷也做了一个决定:等下一个雨天,她要主动撑起伞,为常安遮挡风雨,就像常安一直为她做的那样。
夏日的雨还在窗外淅沥地下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又仿佛在守护着什么。在这个雨季的尾声,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如同季节的更替般自然而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