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三代同堂
作品:《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黄河的水,在初夏的晨光中泛着细碎的金光,宛如无数碎银在河面轻盈跳跃。龙羊峡大坝巍然矗立,如一道横跨峡谷的钢铁长城,将千年奔腾的激流驯服为一座碧波万顷的高峡平湖。库区水天一色,倒映着祁连山终年不化的雪峰与澄澈如洗的蓝天。远处,风力发电机的叶片缓缓旋转,光伏板如银鳞般铺展在戈壁滩上,与水电站的银线交织成一张巨大的能源之网,无声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传奇。而在这片被汗水、理想与信念深深浸润的土地上,一场更为深远的变革正悄然发生——从治水到治国,从工程到制度,从个体奋斗到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徐徐铺展。
张茉茉站在青铜峡畔新建的“黄河治理纪念馆”前,微风拂过她银白的发丝,也拂过她眼中那片深邃的回忆。纪念馆的外形如一座缓缓升起的梯形大坝,象征着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对话,也象征着一代代治水人前赴后继的信念。她望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有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踮着脚认真读展板上的文字;有手持相机的外国学者,一边拍照一边低声交谈,眼中满是惊叹;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知青,伫立在“知青治河”展区前,久久凝视着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眼角泛起晶莹的泪光。
展柜中,静静陈列着那把张茉茉用了半生的黄铜罗盘,斑驳的铜锈里沉淀着岁月的重量;旁边是一本边角磨损的《水文观测手册》,扉页上工整写着:“197X年,初识黄河,愿以一生相许。”浮雕墙上,是当年知青们肩挑手扛、在风沙中测绘的场景:他们背着经纬仪,踩着泥泞的河滩,帐篷在寒风中摇曳,煤油灯下,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写满坚毅与希望。
—————
浮雕下方,镌刻着一行鎏金大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妈,您又在想当年了?”儿子华章身着军装,挺拔的身姿,英俊的脸庞,气质和他父亲习京墨如出一辙。他轻步走来,手中牵着五岁的儿子习熠。孩子穿着红色小外套,像一团跳跃的火苗,为这庄重的纪念馆添了一抹生机。她仰起头,乌黑的大眼睛里满是好奇:“奶奶,你们真的用算盘算大坝吗?算盘不会坏吗?”
张茉茉笑了,蹲下身,轻轻抚过孙子柔软的发丝:“是啊,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卫星定位,连计算器都少见。我们靠笔、靠算盘、靠手绘图纸,一点一点把梦想变成现实。算盘会坏,可我们的心不会坏。”
她顿了顿,站起身,望向远方——龙羊峡的方向,云蒸霞蔚,大坝如巨龙盘踞,静默而威严。“现在,我们靠卫星看河,靠电脑算水,靠AI预测洪水。但你知道吗?最核心的,还是那颗不怕苦、不服输的心。”
她轻声说:“科技会变,工具会变,但人对土地的深情,对人民的责任,永远不会变。”
龙羊峡工程竣工后,其“梯级开发、系统治理、生态优先、军民协同”的成功模式,迅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1988年,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将“龙羊峡经验”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大江大河系统治理白皮书》发布,提出“统筹规划、系统治理、生态优先、军民融合”的十六字方针,标志着中*国治水理念从“工程主导”迈向“制度引领”,从“头痛医头”转向“系统施治”。
张茉茉被聘为国*家水利改革高级顾问,参与起草《流域综合管理法》。她坚定地提出:“江河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资源,也不是某一个省份的私产。它是全民共有的生态命脉,是国家的战略资产。必须打破‘九龙治水’的碎片化格局,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统一管理体系。”
在她的推动下,“流域管理委员会”制度在全国六大江河流域全面推广。黄河、长江、珠江、松花江等均设立由中央直管的流域管理局,统筹水利、环保、农业、交通、住建等十余个部门,实现“一河一策、协同治理、责任到人”。这一制度后来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的制度创新典范”,并在东南*亚、非*洲多国推广。
更令人振奋的是,“龙羊峡模式”被复制到全国。三门峡、小浪底、三峡、溪洛渡、白鹤滩……一座座水利枢纽如星辰般在大江大河上点亮。它们不仅是“水电站”,更是“生态调节器”“防洪安全阀”“乡村振兴引擎”。在小浪底,调水调沙技术每年向下游输送数亿吨泥沙,重塑河床,遏制断流;在三峡,生态调度每年为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创造人工洪峰,助力其繁衍。
————————————————
习京墨则将“军民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他主导建立“国家应急水利兵团”,由退役军人与水利、地质、通信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平时参与水利建设与维护,灾时48小时内可集结出动。这支队伍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中屡立奇功,被誉为“水上的解放军”“人民的守护者”。
一位参与过98抗洪的老兵回忆:“那年,我们三天三夜没合眼,用身体堵住管涌。不是不怕死,而是身后有千百万百姓。我们守的,是堤坝,更是人心。”
进入90年代,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张茉茉深知,传统治水方式已无法应对气候变化、城市扩张、生态退化等复合型挑战。她带领团队启动“智慧江河2000”计划,将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全面引入流域管理。
在龙羊峡,数百个高精度传感器如“神经末梢”般布设在大坝、库区、支流与岸线,实时监测水位、流速、泥沙含量、水质、地震活动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光纤网络汇入“黄河大脑”指挥中心,AI模型能提前72小时预测洪峰、滑坡、溃坝风险,并自动调度闸门、发布预警。
无人机每日巡河,红外摄像头可识别夜间非法排污,声呐设备能探测水下暗流与坝体裂缝。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研发出“水下机器人”,形如鱼群,可深入库底300米,对大坝基础进行三维扫描,及时发现微小隐患。
一次,系统突然预警黄河某支流出现异常泥沙增量。张茉茉立即派出调查组,发现是一处非法采砂场在夜间作业,已严重破坏河床结构。执法部门迅速介入,取缔黑点,追责企业,并启动“河床修复工程”——投放生态石笼、种植水生植物、重建河岸植被。
事后,张茉茉在报告中写道: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它是江河的眼睛,是人民的哨兵,是未来的守夜人。”
她还推动建立“数字孪生黄河”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脑中构建一条与现实黄河完全同步的“数字河流”。决策者可在此模拟不同气候、工程、政策情景下的河流响应,为未来百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01年,中国治水技术开始走向世界。张茉茉受邀赴埃塞俄比亚,帮助尼罗河流域国家制定防洪与灌溉方案;习京墨带队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防洪工程;习华章则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发表演讲,介绍“中国智慧与全球生态治理”。
一位非*洲工程师握着张茉茉的手,动情地说:“你们治的不只是黄河,更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你们给了我们希望。”
——————
治水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让人民安居乐业,让生态重归平衡,让文明得以延续。
随着梯级工程的推进,西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甘肃定西,如今万亩梯田层层叠叠,马铃薯、中药材、苹果园遍布山野,农民人均收入翻了十倍;宁夏平原的灌溉渠系四通八达,稻香鱼跃,枸杞红遍田野,被誉为“塞上江南”;青海牧区通了电、通了水、通了网,牧民住进抗震安居房,孩子上了现代化学校,草原生态也因“轮牧 补偿”机制逐步恢复。
一位老农拉着张茉茉的手,眼含热泪:“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清的黄河,也没想过能用上电灯、看上电视。你们是菩*萨派来的,是共产*党派来的!”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心。过去,百姓视黄河为“祸水”,每逢汛期便仓皇逃难,烧香拜河神;如今,人们在河岸种树、建公园、办旅游节,把黄河当作“母亲河”来守护。在兰州,市民自发组织“黄河清道夫”志愿队;在银川,企业认养河段,承担生态责任;在郑州,中小学生开展“我为黄河写首诗”活动。
在张茉茉的倡导下,“全民护河”行动在全国铺开。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全国开展“江河清洁日”;中小学开设“江河教育”课程;媒体设立“江河之声”专栏,曝光污染,表彰先进。环保不再是政府的独唱,而成为全社会的合唱。
习华章也投身其中。他创立“黄河青年生态联盟”,组织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巡河、检测水质、拍摄纪录片、撰写调研报告。他说:“我母亲治水,我守护生态。这是我的长征,也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一位参与联盟的大学生说:“我们不是在做公益,我们是在参与历史——参与一个民族与江河共生共荣的历史。”
———————
一个深秋的午后,枫叶如火,洒落庭院。张茉茉在家中整理旧物。她翻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是1969年她初到西北时写的:“今日徒步三十里,脚底起泡,心却火热。黄河在咆哮,我在记录。我不知能否改变什么,但我知道,我必须试试。为了这片土地,为了未来的孩子。”
她又翻开一张老照片:年轻的自己站在黄河边,风沙扑面,蓝布衣裳,扎着两条辫子,眼神却坚定如铁。旁边是习京墨,军装笔挺,肩章闪亮,笑容沉稳。背后,是正在建设的青铜峡大坝,塔吊林立,人声鼎沸。
“那时我们多年轻啊。”她轻声感叹。
习京墨坐在轮椅上,听力已不如从前,却仍能听见她的话。他缓缓握住她的手,声音微弱却清晰:“但我们从未老去。你看——”
他指向窗外。小习熠正和邻居家的孩子们在院子里画画。纸上,是黄河、大坝、风车、太阳能板,还有一家三代人手牵手站在河畔。孩子举起画,大声说:“奶奶,我画的是‘未来的家’!我要让河水更清,天空更蓝,大家都幸福!”
张茉茉眼眶湿润。她忽然想起1976年那个雪夜,她和习京墨在帐篷里,听着风雪拍打帆布,许下的誓言:“要让黄河清,要让百姓安,要让中国强。”
如今,誓言正一步步实现。
她拿起笔,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用颤抖却坚定的字迹写下:
生活如汹涌的波涛,时常将我拍打得摇摇欲坠,但我不会屈服。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成长的磨砺,每一道伤痕都是勇敢的勋章。我曾在黑暗中迷失,在困境中挣扎,可心中的那束光从未熄灭。它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明白,无论风雨如何肆虐,我都要坚定地走下去。我曾用我的坚韧和勇气,书写属了自己的传奇,我曾让生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因为我知道,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愿我在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
2016年,张茉茉九十岁寿辰。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致敬治水英雄”特别仪式。当她被习华章和习熠搀扶着走上舞台时,全场起立,掌声如雷,经久不息。
为她颁发“黄河勋章”——一枚以黄河水波为纹、镶嵌着青铜峡石的金色勋章。他深情致辞:“张茉茉同志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国之大者’。她不仅治了水,更治了心——治出了一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信仰,对未来的信念。她是时代的楷模,是人民的骄傲。”
张茉茉站在台上,声音虽弱却清晰:“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正的英雄,是千千万万在风沙中测绘、在雪夜里值守、在工地上挥汗的建设者。是他们,用双手托起了江河的安宁,也托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她顿了顿,望向台下,目光扫过年轻的工程师、绿色制服的水利兵、戴红领巾的孩子们:“而今天,我最欣慰的,不是大坝有多高,发电量有多大,而是看见年轻人依然在为江河奋斗。习熠说他以后也要当一名水利工程师——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台下,习熠举起小手,大声说:“未来,我要让全世界的河都变清!我要建会‘呼吸’的大坝,会‘思考’的河流!”
全场寂静,随即爆发出如潮掌声,久久不息——那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如潮掌声,久久不息——那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
寿辰过后,张茉茉回到青铜峡的小院。她每天仍坚持看新闻,读报告,偶尔为年轻工程师修改方案。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停下。江河不停,我们也不能停。”
习华章接任“黄河治理研究院”院长,推动“碳中和背景下的江河新生计划”。他引入碳汇交易机制,让生态保护者获得经济回报;推动“生态水利”标准,要求新建工程必须通过“生态影响终身评估”;他还发起“江河记忆工程”,用口述史、影像、文物保存治水者的集体记忆。
习熠则在小学成立了“小小护河队”,每周组织同学捡垃圾、测水质、写报告、办展览。老师问她为什么这么认真,她说:“我奶奶说,黄河是妈妈,我们要爱她。而且,老师说,我们是‘未来公民’,要对地球负责。”
一个春日的傍晚,祖孙三代再次站在黄河边。夕阳将河水染成金色,水鸟低飞,芦苇摇曳,远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光伏板如银色海洋铺展在戈壁。河面上,一艘生态监测船静静驶过,船头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像一面永不降落的信念之帆。
张茉茉轻声说:“你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的时代过去了,但江河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习京墨已卧床多日,却在这一刻睁开了眼,望向远方。他用尽力气,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向前走……别停下……”
风,轻轻吹过。
黄河奔流,不舍昼夜。
像一群永不疲倦的赶路人,向着大海,向着未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浩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