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沃野新章
作品:《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
治水流动站的吉斯110卡车在黄土高原上颠簸前行,车斗里堆满改良后的沉箱模具、速生草籽和水利测绘仪器。张茉茉坐在副驾驶,膝盖上摊开着西北水系分布图,铅笔在纸上划出蜿蜒的红线:“下一站陇西县,那里的引黄灌溉渠年久失修,春耕在即,必须赶在融雪期前完成改造。”习京墨握着方向盘,目光扫过她鬓角被风吹乱的碎发,嘴角浮起一丝笑意:“你画这路线图的样子,倒像是要把黄河当绸缎裁。”
车后三辆改装卡车紧随其后,农科队员、工程营士兵和民兵连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陈明远探出头喊道:“张工,陇西县张书记来电,说县里财政紧张,修渠经费不足!”张茉茉蹙眉,铅笔在纸上重重一点:“告诉他,治水流动站带技术、带材料、带人力,只缺一个决心——要致富,先修渠,这是铁律!”
陇西县水利局会议室里,张书记搓着手踱步,墙上的“农业学大寨”标语已泛黄褪色。他瞥了眼桌上张茉茉的方案,声音迟疑:“这‘渠网 蓄水池 滴灌’的模式听着是好,可全县二百公里渠网,光清淤就得扒掉半条街的民房……”张茉茉起身,将图纸铺在长桌上,铜簪敲着标记点:“书记,传统渠网是‘漫灌’,水浪费七成。我们改造成三级渠网,主渠用混凝土加固,支渠配闸门调控,田间设滴灌管——省水五成,增产三成。至于拆迁,工程营负责新建安置房,农科队帮村民在蓄水池旁种双抗麦,补偿损失。”
习京墨推门而入,身后跟着李锐营长和民兵连队长赵大勇。他摘下军帽,目光如炬:“军区工程营无偿承建安置房,民兵连组织劳力参与渠网改造,按工分计酬。张工,你说这方案能不能落地?”张书记愣住,半晌挤出笑容:“这……这当然是好事!只是县里账上……”习京墨打断他:“经费缺口军区协调,但改造必须按科学规划来——这是军令。”
陇西渠网改造工程在惊蛰那天启动。工程营士兵操作着新研发的“渠底清淤机”轰鸣作业,民兵连挥舞铁锹清理渠壁淤积。张茉茉蹲在田间,将滴灌管埋入麦苗根部,向围观的老农讲解:“这管子每隔半尺有个小孔,水一滴一滴渗到根上,不浪费,不板结。”老农刘老汉捻着土,咧嘴笑:“闺女,这玩意儿比俺那老牛车还省劲!”
然而,旧势力的暗流悄然涌动。县水利局副局长王德贵在茶馆里与乡绅们嘀咕:“军区插手地方事,还搞什么新花样,这不是抢咱饭碗?”他唆使几个村民到工地闹事:“拆俺家老房建渠,不给够补偿,谁也别想动工!”张茉茉闻讯赶到现场,面对群情激愤的村民,她摘下棉帽,露出被风吹红的脸颊:“乡亲们,拆房是为修渠,修渠是为旱年有水保收。工程营新建的砖瓦房就在村东头,每家分两亩蓄水池旁的良田,种双抗麦,亩产翻番!谁愿意现在就签协议?”刘老汉率先举手:“俺信张知青!去年渭河发大水,是她救了咱!”人群渐渐散去,王德贵的阴谋被阳光曝晒在黄土之上。
夜幕降临时,习京墨与张茉茉踏着月光巡查工地。混凝土搅拌机仍在运转,民兵们围坐火堆吃着玉米饼。习京墨忽然停步,从兜里掏出一枚铜簪——正是张茉茉白日不慎遗落的:“你总说治水是‘以水为犁,开垦大地’,如今犁出的不仅是渠网,还有人心。”张茉茉接过铜簪,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茧,眼底泛起涟漪:“等渠网通了水,咱们在蓄水池旁种一片向日葵,让黄河水浇出金色的海。”
春分那天,陇西渠网改造竣工。主渠如银龙蜿蜒,支渠如蛛网密布,滴灌管在田间织出细密的脉络。张书记站在新落成的闸门旁,望着奔涌而来的黄河水注入渠网,嗓音颤抖:“这……这简直是变戏法!”张茉茉启动闸门,水流激荡声里,她朗声道:“这是科学,不是戏法——每滴水都算数,每寸土都生金!”远处,习京墨的对讲机响起:“习营长,省农业厅来电,陇西双抗麦试点亩产达四百斤,超出预期!□□要求全省推广!”
吉斯110载着新的希望驶向下一站,车后陇西麦田泛起绿浪,渠水在阳光下闪烁如星。张茉茉在笔记本上写下:“治水之犁,既开沟渠,亦破陈规;既沃田野,亦植新思。”习京墨在她身旁轻笑:“这页该署名——黄河夫妻档。”她抬头,望见他眼底的星河,忽觉这黄土高原的风,也带着麦穗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