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肉大家一起吃
作品:《家父田舍郎,六元及第震朝堂》 五斤腊肉,再加上野菜,足足炒了大半锅。
这些年,若不是隔壁邻居和叔伯亲戚接济,恐怕他们家早就断粮了。
沈庆之接连给帮助过家里的人送出去了七八碗,这才回家吃饭。
看着沈道正和沈子衿狼狈地吃相,沈庆之就一阵心酸。
“钱员外一共给了二十贯钱,去掉卖肉的,还剩下十九贯九百五十文。”
沈庆之把剩下的钱交给了沈子衿,“给爹二十文做零用钱,剩下的你收起来,维持家用。”
“什么戏文能值二十贯钱?”沈道正还是不敢相信,这钱是正道来的。
“爹,你不信我还不信钱员外吗?”沈庆之笑这转移话题,“爹,下次县试是什么时候?都考什么内容?”
“今年恰好是大比之年。三月末县试、五月初府试、八月院试。通常情况下考八股、诗赋和策论。”
沈道正重重叹了一口气,“爹这些年之所以考不中秀才,就是被八股文的框架难住了,始终想不出破题之法。”
沈庆之的眼睛瞬间一亮。
上辈子,他可是金牌讲师,还专门研究过明代科考。
关于八股文,翻阅过的资料都能装满一间卧室了。
虽然不知道武朝的考试题目,但八股文的框架是固定的。
只要让老爹把明代考题刷个遍,别说中秀才了,就是中状元也轻而易举。
“风水轮流转,没准今年就能中秀才也说不定呢。”沈庆之打定主意,好好培养一下老爹,望父成龙就从中秀才开始。
“连续考了二十年……”沈道正面露难色,“那点儿精气神早就耗光了。”
“爹,你是我见过最有毅力的人了。只要用功读书,将来中状元位极人臣不是梦啊……”
沈庆之一本正经的CPU沈道正,一番吹捧下来,沈道正激动的攥紧拳头,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好好考,不让儿子失望。
沈庆之满意的点点头,正所谓宁死道友不死贫道,老子重活一世就是来享福的。
老爹在前面冲锋陷阵,我直接躺平他不香吗?
吃完饭,沈道正回房刻苦攻读,沈子衿收拾完碗筷,把钱小心的装起来。
沈庆之则是走到书案前,继续写《女驸马》的后半部分。
钱都收了,总要给人完整的故事。
写完已经是二更天,沈庆之伸了一个懒腰倒头便睡。
次日,吃过早饭,沈道正背起书箱去学堂。
为了验证儿子的说法,决定先去钱家问问究竟。
科考之路断了没事,儿子要是误入歧途,那可就麻烦了。
似乎看穿了沈道正的心思,沈庆之把封装好的戏词递给了沈道正。
“爹,你去学堂的时候路过钱员外府,顺便把后半部分的戏词给他。”
“啊?”沈道正一怔,“真是卖戏词挣的钱?”
“这我还能骗你?”沈庆之笑道,“这钱挣得干干净净。”
“中。”沈道正重重的点点头,带着戏词离开了家,安心的去了书院。
沈庆之坐在院子里,陷入沉思。
虽然二十贯钱足以还债,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中危机。
于是就把对准了无糖不欢的富商李千重。
武朝只有红糖、黑糖、黄糖,并没有白糖。
只要能制造出白糖,沈家也就彻底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新鲜的蔗糖太贵,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最便宜的黑糖。
刚拎着钱袋子出门,就被两个高大的身影拦住了去路。
“你们怎么来了?”
沈庆之定眼一看,是五服内的族弟沈庆虎、沈庆豹。
他爹沈道风出身行伍,论辈分是沈庆之的七叔。
因为是军户出身,生活相对好一点儿。
平日里总是把节省下来的口粮接济给沈庆之家。
“我俩想吃肉。”
“平时我娘做菜都舍不得放菜油,更见不得一点儿荤腥。”
“你知道的,我俩不光有个把子力气,打架也是一把好手,你将来用得上。”
昨天沈庆之给他们家送去的腊肉炒野菜,吃的那叫香喷喷,就连菜汤都没剩下。
从小到大,就没这么痛痛快快的吃过肉,他们就感觉沈庆之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亲戚了。
“行,那以后有我一口干的,就绝不让你们喝稀的。”
沈庆之想要发家致富也需要值得信任的帮手,他们也算是双向奔赴。
“那咱们现在去哪?”两兄弟兴奋的直搓手,明显已经迫不及待。
“我去趟县城。”沈庆之顿了顿,“你俩晚上来我家吃肉,咱们一起发家致富。”
“好嘞,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
安宿县城,盛记杂货。
看着标价三吊钱一斤的黑糖,沈庆之难免有些蛋疼,都能买十斤羊肉了。
但没办法,糖这东西在古代属于奢侈品了,家里的孩子馋了,最多也就是搞点糖葫芦和麦芽糖。
“掌柜的,黑糖你有多少存货?”沈庆之眼含期待地问道,“我多买,两吊半可还行?”
“小本生意,已经是最低价了。”陆掌柜断然拒绝。
“那我要是买这些呢?”沈庆之伸出两根手指。
“二斤?”
“嗯?”
“二十斤?”
陆掌柜面露犹豫,如果能一次卖出二十斤,确实可以便宜点。
“我要二百斤!”沈庆之严肃认真地说道。
“这位小哥,别乱开玩笑。”陆掌柜惊讶地看着沈庆之。
寻常商贾家,一年也吃不了十斤糖,沈庆之怎么看都不像是有钱人,更不像行商小贩。
“我先买二十斤,明天我会再过来取,直到买完二百斤,如何?”
说话间,沈庆之把袋子里的钱全都倒在柜台上,只留下一贯重新包好。
“原来是我看走眼了。”看着铜钱,陆掌柜眼含歉意拱拱手,“敢问小哥尊姓大名?”
陆掌柜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怕他今天买完,明天就不来了。
“在下沈庆之。”似乎觉得不够,沈庆之又补了一句,“家父沈道正。”
“沈家二房,灵山镇沈童生?恕我眼拙,这就把糖给你包起来。”
沈道正是安宿县教育界的反面教材,几乎是家喻户晓,陆掌柜对他也早有耳闻。
背着黑糖离开,又去市场切了二斤猪肉、买了两颗大白菜,这才出城回灵山镇。
沈庆之自信满满,还清债务、发家致富,就从此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