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贵客
作品:《寒门科举:举族供我踏青云!》 “澈哥儿。”
从路上村驶向县城的牛车里。
余耀看向余澈,笑道:“我儿子儿媳待人和善,你住他家,他们会好好照顾你。”
“就是,我家的小孙子余鸿,别的都好,就是贪玩。到时,你们一起到天鸿书院进学……”
说到这里,余耀适时停顿,想着该怎么把意思委婉的表达清楚。
余澈心如明镜:“您老放心,我有机会,会劝他好好读书。”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
族长手头不宽裕,除了土地收入,就靠倒腾山货,送给在县城开酒楼的儿子卖。
因此,肯定是希望孙子好好读书。
既然吃住都在别人家里,这点小忙,能帮就帮。
再说,能在县城长时间开酒楼,绝对不简单。
余耀看他人小鬼大、煞是可爱,喜道:“你在书院放心读书,不要担心银子的事。”
“我每个月进两次城,会给你送银子来。族里的长辈们,都表示会全力供你读书。”
“我不担心这个。”余澈笑道,“书院规矩大,我是担心,书院不肯让我读经学馆。”
作为一名文献学博士、汉语言博士后,余澈穿越到古代,从未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天下无敌。
恰恰相反,他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
但这并不代表,他要在书院重新开蒙,从简单的识字开始。
没有必要!
所以,他一开始就打算越过蒙学馆,直接跳到经学馆,最好是举业馆。
蒙学馆是开蒙识字。
经学馆,也就是族长孙子所在的馆,学习儒家经典。
举业馆,则是学习八股文、试帖诗、律赋等等,为科举做准备。
“这倒是一件麻烦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书院夫子们,自视清高,有时候连县令的帐都不买,余耀对此也没好的办法。
又过了半个时辰。
牛车驶进县城,直奔余坤家。
余坤是族长的独子,在县城东南角开一家不大的酒楼,顺便陪儿子读书。
酒楼的盈余+卖山货的银子+族长的土地收入,一年到头,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
原因无他,读书太贵。
余鸿读的天鸿书院,一年光学费(束脩)就得二十两。
算上笔墨纸砚、早晚两餐,据族长说,开销至少四十两。
光一个孩子就花这么多钱。
寒门,难出贵子,这就是原因之一。
太花钱了!
转眼,牛车就停在了一家酒楼前。
余澈下了牛车,便看到前来迎接的余坤,个子高高的、见谁都一副笑脸。
“爹,澈哥儿的房间早备好了,跟我来。”
“澈哥儿,跟上。”
“好嘞。”
余澈和族长一人拿一包东西,跟着余坤,穿过酒楼,到后院。
余坤推开其中一间屋,里面干干净净,床上放着的两床被子,叠的整整齐齐。
还有一张靠窗的四方桌,桌上有油灯,窗户对着院子开。
另一侧是衣柜,衣柜左侧摆着一个洗脸架。
整个环境,看上去简陋,而不寒酸。
“寒舍简陋,澈哥儿多担待。”老爹是靠余澈当上乡老,余坤在心里只差把他当菩萨供起来。
无奈,就这个条件,心里还有些愧疚。
余澈却坦坦荡荡:“挺好的,既清静又明亮,最合适读书。”
余坤听罢,高兴的点点头。
余澈把包袱放桌上,开始摆弄物件。
余耀一边帮忙,一边问儿子:“小孙儿去哪了?”
“他呀。”余坤也过来帮忙,“一天到晚贪玩,这不,又跟几个孩子去跳房子。”
一件件衣物放进衣柜,文房四宝摆在桌上。
看着这些东西,余坤眼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羡慕。
要是自己的孩子像澈哥儿一样爱读书就好了。
“他今天不进学么?”余耀发问的目的,其实是这个。
他想把余澈安置妥当,连夜赶回去,镇里一大堆事儿等着他。
“书院今天休沐,明天才开门。”
“哦。”余耀纠结了。
余澈在一旁,洞若观火:“族长只管回去,请坤伯耽误一点时间送我去书院就行了。”
余坤闻言,吃惊不小,这孩子真让人省心。
“这……不好吧。”余耀继续纠结。
“不用担心我。”余澈人淡如菊,“我自己的事,我自己能处理好。眼下入学这档子麻烦,未必能一下子解决,别在我这儿耽误了你的时间。”
“真是个好孩子。”
余坤一下喜欢上这孩子,心也热起来,“爹,你只管回去,这里有我呢,保管不会让澈哥儿吃亏。”
这话说的漂亮。
余澈朝余坤作揖:“小子先行谢过。”
“不用谢。”
看余澈说的真诚,余耀还能说什么,自然是答应。
而且既然是走,那自然越早走越好。
是以,余耀饭都没吃,就要回去。
“爹,不吃饭就走?至少,等你小孙子回来嘛。”
“不等了。”
余耀拿起鞭子,语气坚定:“咱要回去挣钱。”
他说着,深深地看了余澈一眼,扬鞭拍牛,飞快的离开。
余澈和余坤目送他远去,直到消失在视野里。
这下,余澈连一个熟人都没有了。
和小时候上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别无二致。
“澈哥儿,你别担心,我和书院学问最好的郑夫子交好,请他出面帮你入学,易如反掌。”
余坤拉着余澈的手,一边往酒楼走,一边说。
“我不是去开蒙,而是想去经学馆。”余澈笑道。
“你干嘛想去经学馆?”
在他看来,余澈再聪慧,也只是七岁小童,应该从蒙学开始。
余澈心中惆怅,随口答道:“没必要,蒙学的书,我都会背。”
啊?
余坤笑出声,摸了摸他的头:“你这孩子,怎么能说大话。蒙学要到十二岁才结束,你才几天就会背。”
但余澈抬头,认真道:“说文解字、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和幼学琼林,我都会背了。”
“唯一的不足,大概就是写字。”
真的吗?
余坤想到自家那个能把人气死的顽童,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大。
自家小子,今年十三岁,勉强从蒙学馆升到经学馆。
为什么说‘勉强’,是因为余澈刚才说的那些,余鸿都只能背下来一部分。
能升到经学馆,纯粹靠年龄。
余澈猜到他想什么,便小声道:“族长在来的路上,偷偷托我办一件事。”
余坤一愣:“什么事?”
“就是和鸿哥儿一起进学的时候,劝他好好读书。”
“真的!”余坤既高兴,又着急起来,“澈哥儿,请你想办法让我儿读书。”
“别急,刚才在来的路上,我已经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余澈看着余坤,目光炯炯:“不出十日,就能让他脱胎换骨,喜欢上读书!”
余坤颤声道:“要真是这样,澈哥儿,你就是我的座上宾。”
光想想那个画面,都激动得睡不着。
正在招呼客人的余坤媳妇,林氏听到了,走过来:“好孩子,余家的未来,就靠你啦。”
方才她没说话,甚至没过来,就是嫌公公送来了一个麻烦。
现在她恨不得扇自己一个嘴巴子。
贵客,这是贵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