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荷花莲花齐心协力

作品:《古代狩猎,养活绝美姐妹花!

    “你们猜怎么着?咱们的县太爷夏大人,那可是文曲星下凡!”


    清凉县,县衙后院的大槐树下,荷花一拍大腿,说得唾沫横飞。


    她面前围着一圈半大不小的孩子,还有不少闻声凑过来的街坊四邻。


    “前几天,州府那帮黑心烂肝的来抓人,半道上,好家伙,黑压压冲出来几百个山匪!一个个凶得跟活阎王似的,提着刀就要砍人!”


    “就在那时候,咱们夏大人,哗啦一下,就把那铁链子给挣开了!他一个人,一把刀,杀得那几百个山匪屁滚尿流!”


    故事被她讲得活灵活现,周围的百姓越聚越多,一个个听得是又惊又怒。


    “夏大人是好官!这是哪个天杀的在背后捅刀子!”


    “就是!咱们不能干看着啊!得去州府给他伸冤!”


    人群里,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顿时一呼百应,群情激奋。


    而在县城外,一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隐秘山谷里。


    莲花一身利落的黑衣,正在用一块鹿皮慢条斯理地擦拭着手里的短刃。


    在她面前,是一支近百人的队伍。


    他们或蹲或站,人人一身夜行装束,人人手里都有一把出鞘的兵器,整个山谷里,只有磨刀石和风声,再无其他。


    这是夏楚用剿匪的缴获和自己的积蓄,在暗中拉起来的一支队伍。


    没有番号,不入兵册,只听他一人的号令。


    莲花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将短刃归鞘。


    她站起身,抬手,然后猛地向下一劈。


    “唰——”


    近百把钢刀同时举起,又同时劈下,动作整齐划一,带起的风声在山谷里激起一阵回音。


    杀气,已经蓄满了。


    州府大堂。


    “威——武——”


    知州猛地一拍惊堂木,堂上堂下瞬间安静下来。


    “堂下罪官夏楚,你可知罪?”


    夏楚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上知州。


    “不知。”


    “放肆!”


    宋推官立刻跳了出来,指着夏楚的鼻子厉声喝。


    “死到临头还敢嘴硬!知州大人,此獠勾结山匪,意图谋反,证据确凿,罪不容诛!”


    他转身从师爷手里接过一沓卷宗,高高举起。


    “大人请看!这是从山匪窝里搜出来的,夏楚与匪首的来往书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他如何与山匪里应外合,劫掠官盐,意图搅乱我州府安宁!”


    说着,他呈上几封信件。


    知州接过来看了几眼,然后将信件传给堂上其他官员。


    李通判接过信,只看了一眼,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字迹模仿得虽然像,但行文用笔的力道和神韵,与他所见过的夏楚的公文,相去甚远。


    这分明是伪造的!


    宋推官没有理会旁人,继续他的表演。


    “不仅如此,我们还抓到了几个匪首的亲信,他们都已经画押招供,指证夏楚就是他们的幕后主使!”


    “带人证!”


    随着宋推官一声令下,两个被打得鼻青脸肿,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山匪”被带了上来。


    他们一看到宋推官那杀人般的眼神,顿时吓得一哆嗦,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


    “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啊!”


    “小的……小的全都招!就是……就是这个姓夏的狗官,是他……是他让我们去劫道杀人的!他说事成之后,就……就分我们一半的官盐!”


    “没错!就是他!他还说,等他掌控了州府的兵马,就……就封我们做将军!”


    两人说得颠三倒倒,漏洞百出,但那副惊恐的样子,却让不知情的百姓们信了几分。


    外面的议论声顿时大了起来。


    “天呐!这夏大人看着人模狗样的,没想到是这种人!”


    “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勾结山匪,这可是要杀头的死罪!”


    听着外面的风向转变,宋推官脸上的笑容越发得意。他看向夏楚,眼神像是在看一个死人。


    “夏楚,如今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有何话可说?”


    知州也配合着,一脸痛心疾首的模样。


    “夏楚啊夏楚,本官本以为你是个青年才俊,没想到你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来人……”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杀机,正准备宣布判决。


    “大人且慢。”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夏楚终于开口了。


    他的声音不大,甚至有些沙哑虚弱,但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堂,让所有人的动作都为之一滞。


    知州和宋推官都是一愣。


    夏楚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宋推官那张错愕的脸,最终落在知州身上。


    “大人,既然宋推官说人证物证俱在,那此案的另一位关键人证,为何却不在堂上?”


    宋推官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什么关键人证?一派胡言!”


    夏楚根本不理他,只是盯着知州,一字一句地说道。


    “学生说的,是与此案有莫大干系的,盐商王富贵的独女,曼娘。”


    “她是刺杀案唯一的幸存者,也是目击者。审理如此大案,为何不传召她上堂对质?”


    此言一出,宋推官的脸色瞬间就变了。


    那个小丫头片子?她不是被吓傻了吗?这几天一直被关在驿馆里,难道还能翻出什么风浪不成?


    知州也有些犹豫,按理说,传召人证是合情合理的。可他看了一眼宋推官难看的脸色,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这……”


    “知州大人,夏大人言之有理。此案牵连甚广,既然有关键人证,理应传召上堂,问个清楚明白,方能服众。”


    李通判在州府素有清名,与宋推官一向不和,他一开口,其他几个原本不想掺和的官员也纷纷附和。


    “是啊,大人,还是问清楚的好。”


    知州骑虎难下,狠狠地瞪了宋推官一眼,最终只能不情不愿地一拍惊堂木。


    “准!传人证曼娘上堂!”


    ……


    没过多久,曼娘被两名衙役带了上来。


    当她出现在大堂门口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眼前的女子,哪里还是那个传闻中被吓得魂不附体、柔弱可欺的小姑娘?


    她穿着一身素白的孝服,脸上未施粉黛,神情憔悴,眼眶通红,显然是痛哭过许久。但她的腰背挺得笔直,一步一步走得极稳。那双原本总是怯生生的眼睛里,此刻燃烧着两团火焰,那是混杂着滔天恨意与决绝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