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清查隐田
作品:《古代狩猎,养活绝美姐妹花!》 什么?地……地成自己的了?
这怎么可能!
他们傻了眼般的杵在原地,久久未能反应过来。
夏楚没理会他们的震惊,继续拨着算盘。
“地成了你自己的,就不用交七成租子了。而且,我夏楚在这里保证,凡是登记的农户,三年之内,免除一切赋税!”
“也就是说,你那一百斤粮食,全都是你自己的!一粒米都不用交上来!”
“三年啊!一百斤和三十斤的区别,你们自己算算!”
所有人都傻了。
他们愣愣地看着夏楚,又看看不远处的钱家管家。
脑子,有点转不过来。
钱家管家脸都绿了!
这他娘的是釜底抽薪啊!
他想喊话,想反驳,可是在“土地白送”和“三年免税”这种王炸面前。
任何话都显得苍白无力。
“当然。”
夏楚话锋一转,声音冷了下来。
“你们也可以选择不登记。”
“那这地,在官府的册子上,就是‘无主之地’。”
“按照律例,无主之地,官府有权收回,重新分配给……那些愿意登记的无地农户。”
目光,扫过人群后面那些家里连一分地都没有,眼睛里冒着绿光的穷汉。
赤裸裸的威胁!
但这个威胁,又带着致命的诱惑!
村民们呼吸急促起来看着夏楚手里的户帖,眼神里满是挣扎。
“大人……你说的是真的?”
“我夏楚,以清凉县县令的官印起誓。”
夏楚拿起一方大印,直接按在了桌上的一张空白户帖上。
红色的印泥,刺眼夺目。
有村民咬了咬牙,猛地冲出人群。
“我登!我登记!”
豁出去了!
在众目睽睽之下,报上了家人的名字、年龄,自有吏员飞快地记录下来。
夏楚亲手将那张盖着大印,写着他全家信息和三亩地位置的户帖。
交到了他手上。
村民的手,抖得像筛糠。
“田,三亩,位于村东头歪脖子树下……”
全都没错!
这张纸上,写的清清楚楚,这三亩地,是他张老三的了!
“我的地……这是我的地了!”
村民突然嚎啕大哭,抱着那张户帖。
直接跪在了地上,对着夏楚“砰砰砰”就是三个响头。
“青天大老爷啊!”
这一跪,这一哭。
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情绪。
“我也要登记!”
“大人!还有我!我家六口人,没地啊!”
“给我家也分一块吧!”
村民们疯了一样涌上来,生怕自己落后了。
钱家的管家,面如死灰,悄悄地溜走了。
钱家在清凉县的天,塌了。
半个月后。
县衙书房。
三百多本崭新的户籍册,堆得像小山一样。
莲花带着几个识字的妇人。
正一本本地和县里那本破旧的田亩黄册做比对。
灯火下,莲花的脸庞透着一丝兴奋的红晕。
突然,她停下了笔。
“相公!”
夏楚正在规划下一步的水利修缮,闻声走了过来。
“怎么了?”
莲花指着两本册子。
“你看这里!周家……就是以前周县尉的宗族,在黄册上登记的田产,足足有五十顷!”
“但是,根据咱们新造的户籍册,周家名下的所有佃户、家仆,全部登记后,他们实际耕种的土地,加起来也只有三十顷!”
“这中间……凭空多出了二十顷隐田!这些田地,根本没有对应的人口!他们就靠着这二十顷地,每年逃掉了巨额的税赋!”
夏楚拿起册子,看着上面的数字。
好一个周家!
“通知下去。”
“将这二十顷隐田,全部收归官府!”
“立刻!马上!张贴告示!”
“凡是此次登记在册,但名下无地的农户,凭户帖,到县衙来领地!”
告示张贴出去的当天,县衙门口就炸了锅。
人山人海,比上次分田还热闹。
“周家的地?真的假的?那可是周县尉家里的地啊!”
“告示上盖着县令大人的官印呢!还能有假?”
“我的乖乖,这位夏大人……是真敢动手啊!”
人群里,一个孙姓的汉子,死死攥着怀里那张还带着体温的户帖。
孙兴是个光棍,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分地都没有,上次登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没想到真的拿到了一张属于自己的户帖。
可有户帖没地,心里还是虚的。
现在,机会来了!
他挤到最前面,看着那张告示。
早有文吏大声宣读布告上的内容:“凡此次登记在册,名下无地凭户帖领地……”
“官爷,这……这能领多少?”
书吏头也不抬。
“按人头算,一人三亩,童叟无欺。”
“去那边排队,核对户帖,领地契木牌!”
孙兴的眼睛瞬间就红了。
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能有三亩地!
冲到另一边的队伍里,像护着命根子一样护着怀里的户帖。
轮到他时,颤抖着把户帖递上去。
书吏接过,和手里的册子对了对。
“孙兴,男,二十有七,清凉县安乐村人士,名下无地。”
书吏点点头,从旁边拿起一块刻着字的木牌。
“喏,你的。”
“临河第三块地,三亩,归你了。木牌插在地头,谁敢动,就是抢夺官府授田,论罪!”
孙兴接过那块沉甸甸的木牌,上面刻着“官授田·孙兴·三亩”。
噗通一声就跪下了。
“大人!夏大人是青天啊!”
他不管不顾,朝着县衙大门的方向,砰砰砰磕了三个响头。
额头都磕红了,他却咧着嘴笑,眼泪鼻涕流了一脸。
周围的百姓,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快!快排队!”
“我的地!我也要有自己的地了!”
对夏楚的信任,在这一刻,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感激。
而是变成了插在地里,实实在在的木牌!
……
半个月后,清凉县衙自留地。
原本的空地被开辟出了一大块田,用栅栏分成了好几个区域。
每个区域前都插着木牌。
深耕区、浅耕区、轮作区。
“县令大人这是要干啥??”
几十个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农被请了过来,围着田埂,议论纷纷。
须发皆白的王老汉,是十里八乡公认的种地好手。
背着手,看着这“示范田”,总觉得是小孩子过家家。
“种地是靠天吃饭,靠的是经验,哪是画几条线就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