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最后的机会

作品:《我叫魏斗焕,打的权贵直叫唤!

    魏斗焕知道赵家不会善罢甘休,毕竟处心积虑筹划如此之久,从杨焕之到江威乾,从徐恒业到孙百策,甚至连温家与王家,都在赵家的算计之中。


    如此精心谋划的一盘棋,岂会因为自己上疏太子,请求更换副考官而结束?


    所以代考,乃是赵家这盘棋中的最后一步。


    而要阻止赵家,让此次春闱真正公平公正,今日乃是最后的机会。


    谢子晋在问完三个问题后便走了。


    王煜自外巡察回来,刚好看到谢子晋离去,当即问道谢子晋来此作甚。


    魏斗焕与他说了。


    他闻言后当即皱眉道:


    “谢家这不是摆明了在利用魏兄?”


    是个人都听得出来,谢子晋今天来问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提醒魏斗焕,揭露赵家的底牌,从而让魏斗焕能够及时阻止赵家。


    换句话说,谢家就是在利用魏斗焕去阻止谢家受到牵连。


    “他们知道,赵家想掏空庄家,那我与赵家的恩怨算是彻底结下了,定然会阻止赵家在此次春闱徇私舞弊,说是利用,也不为过。”


    “不过,谢家既然出手相助,那便说明他们与赵家不是一路人,这倒省去了我不少麻烦。”


    魏斗焕细细想了一遍,这才领悟谢嗣同的真正用意。


    赵家毕竟是皇亲国戚,谢家虽然在朝中树大根深,可与皇亲国戚为敌,说出去不好听。


    利用他这个皇帝眼前的红人去撇清与赵家的关系,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谢嗣同乃是太子之师,与太子关系亲密,经过他上疏太子,请求更换四位副考官之事,谢嗣同当然不会再让徐恒业牵扯进赵家舞弊的事中。


    只不过徐恒业最终会如何选择,却不是谢嗣同能够控制的。


    为以防万一,谢嗣同让谢子晋来表明态度,从而撇清与赵家的关系,其实也就是在告诉他,只要对太子有利,谢家都将支持。


    如此一来,谢家便算是与他魏斗焕站在了一起,至少在这件事上是如此的。


    而他魏斗焕,也不用担心因为谢家的缘故,而与太子产生嫌隙。


    “谢家这一手,也算精妙。”


    谢嗣同在朝中混迹几十年,这点头脑肯定还是有的。


    在这样关键的时候,用如此一招,既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撇清与赵家的关系,保住谢家的清誉,又能堂而皇之的与他魏斗焕站在一起,甚至还能向太子表明忠心。


    如此手段,若非谢嗣同之辈,何人能够想出来?


    “那魏兄你呢?”


    “既然知道谢家在利用你,代考之事,你还是要插手?”


    魏斗焕显然不是一个容易被人利用的人。


    回到京城这么久,能够利用他的,除了皇帝,再无第二人。


    谢家此举,既是利用,魏斗焕难道就心甘情愿被利用?


    这不符合魏斗焕一贯以来的风格啊。


    “说是利用,不为过。”


    “但说是弃暗投明,也不为过。”


    魏斗焕笑了笑,继续道:


    “谢家在朝中的依靠,只有太子,也只能是太子。”


    “皇帝万年后,谢家能否继续在朝中立足,能否如而今这般树大根深,枝繁叶茂,都只能看太子。”


    “在太子严斥之下,谢家能转变思路,将这些事告诉于我,可见谢老太傅尚未糊涂,还知道日后谢家所依靠的是谁。”


    “太子乃大乾根基,他既能效忠太子,我未尝不能帮着太子做事。”


    “这件事说到底,维护的还是太子的名声。”


    此次春闱乃太子第一次监国所遇到的第一次春闱。


    一旦出现差池,太子的名声可就臭了。


    故而太子如此重视,严令各级官员洁身自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魏斗焕对付赵家,阻止赵家徇私舞弊,难道不算是维护太子的声誉?难道不算为太子做事?


    “既是代考,便又代考之人进入考场。”


    “可今年参加春闱的举子如此之多,今日又是最后一天,便只严查对面国子监内的所有举子,此刻也怕是来不及了。”


    王煜说着,一时心急如焚。


    这件事不但关系到太子的声誉,同样关系着王家的名声。


    毕竟主考官乃是王仲秋,一旦出现代考这等舞弊之事,王仲秋一世英名岂非毁于一旦?


    “你觉得赵家会找谁来代考?”


    魏斗焕神色如常,不见任何波澜。


    闻声,王煜不由微微一怔道:


    “你的意思是......既要保证金榜题名,赵家所选代考之人,必定才学惊人,而且深谙官场之道?”


    科举代考,看上去很简单,不过是找个学富五车之人代为参加科举便是。


    然而此人既有金榜题名的本事,那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名字去参加科举,而要去帮人代考呢?


    难道说,在这样一个时代,赵家的钱财能够让一个人放弃金榜题名的机会?


    或者说,代考之人自己也知道大乾官场的黑暗,与其混在这样一团烂泥中,不如选择做个富家翁?


    于是,此人的才学不但要好,而且还要深谙官场之道,知道而今的大乾官场乃是何等的一番模样,也知道做个富家翁显然比当官要好得多。


    “还不够。”


    魏斗焕摇了摇头道。


    “还不够?什么不够?”


    王煜诧异问道。


    只听魏斗焕道:


    “文学出众之人,大多都是名士,名士者,认识的人一定很多。”


    “但赵家既能让此人代考,便说明认识此人的不多,甚至在今年春闱的考场之中,根本无人认识。”


    “而这样的人,不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隐士么?”


    “而隐士者,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不显山不露水,对于功名利禄,早已看淡。”


    “再结合代考之事,既不是为了功名,也不是为了利禄,那此人为何要帮赵家代考?难道是受赵家威胁,不得不为之?”


    代考,功名都是别人的。


    隐士,利禄在其眼中如粪土。


    这样一个无欲无求之人,为何能够为赵家所用?


    这是找到这个代考之人的关键。


    王煜闻声,当即细细思索起来:


    “或许正如赵家对徐大人所用招式一般,乃是从其身旁亲人下手,让其对赵家感恩,而后帮助赵家代考?”


    “又或者,此人与赵家有旧,曾受过赵家的恩惠,故而报恩?”


    “再或者......”


    “其实没那么复杂。”


    不待他说完,魏斗焕便笑着打断道:


    “答案只有一个,代考之人,就是赵家想要送进朝廷之人!”


    魏斗焕的话音落下,四周顿时一片死静,王煜更是目瞪口呆的看着他,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