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殊死一搏

作品:《我叫魏斗焕,打的权贵直叫唤!

    千牛卫属衙内,孙百策前脚刚走,杨清婉便在门前请见。


    魏斗焕没想到杨焕之没来找自己,反倒是杨清婉来了。


    将她请进来后,魏斗焕笑着打趣道:


    “怎么?杨姑娘可是怪罪我没有再邀约?”


    “姑娘,实不相瞒,最近实在太忙了,我尽快搞定手里的事,下次一定还上门邀约,如何?”


    上次说好要与杨清婉一起出城踏青来着,可谁知半途为庄家事所累,抓了唐德容,查出了赵家。


    后来又查到了四个副考官,以及李继先,单万山回京,事情一件接着一件,魏斗焕实在事无法分身他顾。


    “魏大哥。”


    杨清婉并未如以往那般落落大方,贤淑静谧,此刻出声,秀脸上浮现着淡淡的凝重,眉眼眨动间,也藏着丝丝缕缕的愁绪。


    “怎么了?”


    魏斗焕看着她,好奇问道。


    只听她道:


    “今日赵家二公子前来寻我,让我转告魏大哥,赵家之事,请魏大哥放手。”


    “还说,为人为己,魏大哥都应该懂得放下。”


    有些话,她无法说出口。


    但她知道,即便她不说出口,魏斗焕也一样能够明白。


    心意相通,不外如是。


    “哦?”


    “竟有此事?”


    魏斗焕感到很诧异。


    在他看来,赵家之事,赵世雄与赵世平最应该找的乃是自己,毕竟只有搞定自己,今年他们才能顺利将自己人送入朝堂。


    可他没想到的是,居然是赵家老二出面,找的竟然还是杨清婉。


    “赵季烟与你青梅竹马,想必应该不止说了这些吧?”


    “说,都跟我说说,天大的事,若不说清楚,都是一团乱麻。”


    魏斗焕并不着急就赵家之事给予答复,因为他知道杨清婉知道自己。


    闻声,杨清婉抬起清澈眼眸,楚楚目光在魏斗焕脸上转动,好一阵后才问道:


    “魏大哥那日所言,还算数么?”


    “那日?哪日?”


    “哦,你说的那日我们前去邀请庄姑娘时在马车里说的话吧?”


    魏斗焕微一愣神,当即明白了过来。


    那日他在马车里说过,无论如何,他都会迎娶杨清婉,与悦心无关,与庄小莹无关。


    “嗯。”


    杨清婉刚刚抬起的眼眸,又立刻低了下去,顺道发出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


    见状,魏斗焕牵起她的纤纤玉手,微微矮身,看着她的眼睛柔声道:


    “我说过的话,从来算数。”


    两人四目相对,空气中一时弥漫着一股暧昧的味道。


    魏斗焕的心意早已表达清楚,就算没人知晓,有人怀疑,对他而言,不过都是些微不足道之事。


    他既然决定了要做这件事,无论艰险与否,他都要做。


    就算是皇帝站在他面前,那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心。


    而杨清婉喜欢的,便正是这样的魏斗焕。


    这样的魏斗焕让她看到了一丝希望,一丝能够让她真正逃离原本窒息生活的希望。


    活着,快乐的活着,那是她此生最大的心愿。


    “父亲说了,赵家并未将姓名告知,赵家在这件事上,一直留有后手,他不来找你,也是为你着想。”


    杨清婉今日前来,当然不止是为了求证。


    赵家科举舞弊之事,在京城内已然愈演愈烈,杨家被此事牵扯,杨清婉自不能袖手旁观。


    只不过此次面对赵家,杨家所能做的事,极少,甚至可以说什么事都做不了。


    “此事你不必担心。”


    “前因后果,细节种种,我皆已知晓,很快便有最后结果。”


    “你回去转告杨大人,赵家之事,他不用推诿,能做便做,不能做便拒绝。”


    “剩下的,一切都交给我。”


    今日请孙百策前来喝茶,乃是魏斗焕最后的试探。


    当这件事做完,所谓试探,也就该当结束了。


    舞弊之事,历朝历代,无法断绝。


    可他魏斗焕既来到这世上,遇到此等事,若视而不见,袖手旁观,那他对得起自己这张皮么?


    还是那句话,为人为己,这件事他都必须纠察到底!


    ......


    翌日,魏斗焕第一次上疏朝廷,请求严查今年春闱四个副考官。


    奏疏自兵部入,传至中书,经王仲秋,温清源之手,最终才来到太子御案。


    太极殿,早朝。


    太子拿着魏斗焕的奏疏,一步一个台阶的迈上了金銮,就坐在龙椅的前方。


    尚未即位,他自然不能坐龙椅。


    可坐在龙椅前方,监国之权,毋庸置疑。


    “魏卿,这道奏疏,到底怎么回事?”


    春闱延期,本已出乎意料,而今还要严查四个副考官,更是将今年春闱推上了风口浪尖,事情一旦闹大,天下百姓将会如何看待朝廷?天下士子如何看待朝廷?


    如果说天下百姓的声音,朝廷或许还能视而不见。


    那么天下士子的声音,朝廷上下却无法视而不见。


    自古以来,开科取士的终极目的便是笼络天下读书人,让他们不要以出身贫寒而感到羞耻,让他们不要以出身微末而感到卑微。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之道,乃是他们鱼跃龙门的唯一渠道。


    将天下读书人都笼络至朝堂之上,让天下读书人都为了鱼跃龙门而寒窗苦读。


    如此一来,读书人安定了,便是再有人造反谋逆,说到底也不过是些草寇,成不了气候。


    而一旦读书人不安分,扰乱江山,危害社稷,那便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非一朝一夕能够平定剿灭。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并非空穴来风。


    故而朝廷,千不能,万不能,不能让读书人闹事。


    春闱乃大乾读书人目光所集中之事,春闱出了这样的乱子,读书人还能安分守己,不予置理么?


    只不过此事,太子虽有耳闻,实情却是不知。


    他只知道这几日魏斗焕接连将四个副考官都请去了千牛卫属衙,至于他们聊了什么,魏斗焕又查到了什么,他没问,魏斗焕也没说。


    今日,魏斗焕上疏请求严查四个副考官,想必已然查到一些东西。


    “回殿下,臣近日严查今年春闱四位副考官,发现四人皆有异常之举,为保春闱顺利,臣恳请殿下下令严查!”


    是的,当春闱之事发展至此,当四个副考官都将赵家之事掩藏得一干二净,魏斗焕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殊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