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皂纛出关东指韩,密使入赵北寻郭
作品:《操控祖宗:从长平之战到千年世家》 秦王诏令一下,整个关中,便如一头沉睡的巨兽,缓缓睁开了它狰狞的眼眸。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樊夫乘坐着一辆朴实无华的轺车,在王翦的陪同下,巡视着这座即将开赴战场的战争机器。
车轮碾过坚实的土地,发出沉闷的声响。目之所及,是队列整齐、默然无语的秦军士卒。
“丞相请看。”王翦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脸上布满了风霜的痕跡,但腰杆却挺得笔直,他指着远处一座正在演练的方阵,“此乃我大秦新练之强弩营。三段轮射,箭矢可覆盖三百步内任何角落,其势如蝗,纵是重甲骑兵,亦难当其锋。”
樊夫的目光,平静地扫过那片箭雨呼啸的演练场,微微颔首:“上将军治军之能,天下无双。有此雄师,何愁赵国不破。”
王翦闻言,脸上却没有丝毫轻松之色。他勒住马缰,与樊夫的轺车并行,压低了声音道:“丞相,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赵国虽君主昏聩,然其边军百战,民风剽悍。尤其李牧,用兵如神,深得军心。其人一日不除,我军欲下邯郸,恐需付出十万将士之性命,耗时数年之久。”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从不轻视任何一个对手。他看到的是刀枪,是壁垒,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力量。
樊夫理解他的谨慎,这正是他选择王翦为帅的原因。
“上将军所虑,亦是本相所虑。”樊夫的视线,从军营收回,望向了遥远的北方,那里是赵国的方向。“故而,此战,我等需分两个战场。”
“两个战场?”王翦有些疑惑。
“然也。”樊夫缓缓道,“一个,是上将军您所统率的,位于井陉、太行山下的正面战场。此战场,以阳谋对之。您的任务,不是速胜,而是‘势’。以泰山压顶之势,陈兵边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给赵国以最大的军事压力。要让他们感到,秦国的大军,随时可能撕开防线,兵临城下。这种压力,越大越好,越久越好。”
王翦是何等人物,瞬间便领会了樊夫的意图:“丞相是想……困其军,耗其粮,疲其民?”
“不止。”樊夫的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寒意,“更是要乱其心。当一个人被逼到绝境,饥寒交迫,日夜恐惧之时,他便会做出最不理智的决定。国,亦是如此。”
“而另一个战场,”樊夫话锋一转,“不在沙场,而在庙堂;不在邯郸,而在人心。此战场,以阴谋对之。这个战场,由本相来负责。”
“明白了。”王翦郑重地一拱手,“正面战场,便交给老臣。只要丞相能为我军除去李牧这块最大的绊脚石,老臣敢立军令状,三月之内,必下邯郸!”
“好。”樊夫点头,“那便一言为定。”
轺车继续前行,两位帝国巨擘的寥寥数语,便已将一个强国的命运,彻底规划。
与此同时,咸阳城内一处不起眼的宅院中。
李斯正坐在一间密室里,他面前的桌案上,没有诗书,没有文章,而是堆积如山的竹简与帛书。这些,全是罗网在赵国经营多年,搜集到的情报。
“笃笃笃。”
密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一名身形干瘦,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的罗网刺客走了进来,单膝跪地。
“副使大人,您要的东西,已经备妥。”
李斯抬起头,眼中布满了血丝,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拿上来。”
刺客呈上一个精致的木匣。
李斯打开木匣,里面并非金银,而是一卷绘制精美的地图,以及一份礼单。
地图上,详细标注了河间一带的数十万亩良田,以及几座盐铁矿的位置。这是秦国早已暗中控制的,原属于魏国的产业。
而那份礼单,开头的名字,便是“和氏璧”。
当然,这并非真正的和氏璧,而是罗网耗费巨资,寻访天下巧匠,仿制的一件赝品。但其玉质之美,雕工之精,足以乱真。
“郭开此人,金钱美女,早已见惯,寻常的贿赂,未必能让他下定决心,冒着通敌叛国的风险,去构陷李牧。”李斯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那份地图,“但他最怕的,是秦国攻破邯郸之后,他会失去现有的一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他想要的,更要给他一份‘保障’。”
“这河间的封地,这和氏璧所代表的‘祥瑞’与‘天命’,便是我大秦,许给他的未来。告诉他,只要李牧一死,赵国一破,他郭开,便是我大秦册封的‘赵君’!世袭罔替,永镇河间。”
刺客的眼中,闪过一丝惊骇。
这已经不是贿赂了,这是在策反,是在许诺一个王国!樊夫丞相与这位李斯副使的手段,当真是石破天惊。
“属下明白。”
“挑选最精干的人手,扮作游商,秘密潜入邯郸。”李斯的声音,变得冰冷而果决,“记住,此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若有任何暴露的风险……”
“属下等人,皆为死士。任务若败,便以身殉国,绝不会牵连大秦分毫。”
“很好。”李斯挥了挥手,“去吧。”
数日后。
秦国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
嬴政高坐于王座,俯瞰群臣。
廷尉官高声宣读着一篇由李斯亲自草拟,樊夫最终审定的檄文。
檄文历数韩王安囚禁使臣、残害忠良、不敬上国等数条大罪,言辞犀利,义正言辞。
“……今韩王无道,天怒人怨,宗庙将倾。寡人奉天之命,兴吊民伐罪之师,解韩国万民于倒悬。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王上圣明!”
“大秦万年!”
群臣山呼,声震殿宇。
一道道军令,从咸阳发出,传向四方。
天下的目光,瞬间都被吸引到了这片即将爆发战争的三川之地。六国的探子,纷纷将秦国主力大举伐韩的消息,传回各自的国都。
然而,就在这同一时刻,北方,函谷关的另一条密道中。
一支更为庞大、更为精锐的秦军主力,在夜幕的掩护下,由上将军王翦亲自率领,如一条沉默的黑色巨龙,悄无声息地,转向了北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