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让大明重现大唐盛世为荣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陈安见朱元璋还在纠结甲胄的真伪,也是服了,从没见过这么固执的人。
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这郭老爷是真的懂行。
想到这里,陈安也不再拐弯抹角,直接说道。
“没错,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监造的甲胄和佩刀。”
“我跟你们说,穿上这甲胄,还能见着太宗皇帝呢!我方才还跟他保证过,定要还边疆一片太平!”
朱元璋三人听了这话,脸色瞬间变了,只觉得自己被当成了三岁小孩耍!
朱元璋阴沉着脸说道。
“陈大人,咱好言好语跟你说话,你却拿咱当傻子一样戏耍?这合适吗?”
陈安瞧着郭老爷夫妇脸色铁青,换成往日,他必定会阴阳怪气地回怼一句,但今日他没这份心思。
这会儿,他满心都是尽快赶到江浦关,好给城墙上驻守的将士们多争取些备战的工夫。
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郭老爷的肩膀,语气也放平缓了些。
“老郭啊,你好好想想,这甲胄是真是假,真有那么重要吗?”
没等郭老爷开口,他便又继续道。
“能骗住你我的假甲胄,在咱们眼里就是真的;咱俩都认为是假的真东西,对咱们而言也是假的。”
“说到底,甲胄虽为护身之物,但却更象征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呐!”
话说完,陈安松开了搭在郭老爷肩上的手,抬起头走到院子中间,望着院墙外面的天空,感慨地说道。
“你们应该也能看出来,我特别偏爱唐朝,就连这江浦县城的布局,都带着几分唐长安城坊市的影子。”
紧接着,他念起了那些描写长安的诗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
这些诗句落在朱元璋三人耳中,让他们心中也燃起了对大唐盛世的无限向往。
朱元璋听着陈安那悠长又富有磁性的嗓音,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天空,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江浦县城的样子,还有史书里记载的大唐长安城的景象。
他还记得当初刚读那些史书的时候,甚至怀疑过那些景象是不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咱们华夏,真的有过那样繁华的时代吗?
后来,当他确认了那些史实都是真的之后,就暗暗下定了决心,要让这从废墟中重新建立起来的大明朝,再次变回像大唐那样的盛世王朝。
可当了快十六年的皇帝,他才真正明白,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多艰难。
初次踏足江浦,他发现这座边关小城竟有长安的影子,便特意多方打听。
没料到一番询问下来,自己反倒成了88号劳改犯。
好在也正因如此,他才有了以郭老爷的身份,重新去认识陈安的契机。
如今,朱元璋总算彻底看清了。
陈安这小子不光能读懂文臣的心思,身上还带着大唐的风骨,甚至和自己有着相同的理想,都盼着国朝能重回盛唐时的繁荣景象。
而江浦县城的布局、这身足以乱真的明光铠,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只不过,陈安的这份理想,眼下还只局限在江浦县这一方天地里。
而朱元璋的理想,却是要让整个大明王朝都重新焕发生机,再现盛世荣光。
他心里盘算着,若能将陈安召回朝廷,以陈安当下的本事,或许不仅能让大明朝重回盛唐荣光,还能让大明发展得比盛唐更胜一筹!
这么一想,再看陈安的时候,朱元璋就觉得顺眼多了。
就在这时,陈安转过身,神情变得十分严肃。
“我将为我心中永存的大唐盛世而战,为那象征长治久安的长安而战!”
这话一出口,朱元璋、马皇后、毛镶三人顿时肃然起敬。
血色夕阳下,那身唐制明光铠泛着金银色的光芒,陈安的拳头正抵在护心镜上刻着的大明二字上,就算是马皇后这样的女子,也觉得胸中热血沸腾。
虽然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里的大明,和大明朝的大明不是同一个意思,但她心里清楚,朱元璋把国号定为明,最初的想法和这八个字的寓意相差不了多少。
“别说了!”
朱元璋突然开口打断了陈安,语气里满是愧疚。
“咱明白了,是咱之前想得太狭隘了!”
马皇后和毛骧都愣住了。
向来不肯轻易认错的朱元璋,竟然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陈安还真是个能创造奇迹的奇才啊!
两人眼看着朱元璋走到陈安面前,依旧保持着近得只要伸手就能捅到对方的距离,可这一次,两人的目光不再像之前那样针锋相对,反而多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陈安眼神里的这种感觉还不算明显,但朱元璋眼神里的欣赏,却是藏都藏不住。
朱元璋问道。
“据王保保战书、锐眼卫回报,他们明早才进攻,陈大人现在就穿上甲胄,是打算去哪儿?”
“咱好歹也是个参将,你去哪,咱当同往!”
陈安看了一眼天色,又看了看郭老爷眼里那股老兵特有的对战场的执着神情,说道。
“时间不早了,我就给你一刻钟的时间准备。”
朱元璋笑了笑,转头对着毛骧大声喊道。
“还愣着干啥?赶紧回房去穿甲胄啊!”
毛骧立刻拔腿就往房间跑,朱元璋也转身准备离开,可刚转了一半就停了下来。
之前明光铠摆在那里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甲胄上了,现在陈安穿上了甲胄,旁边那杆长枪就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朱元璋快步走过去拿起那杆长枪,仔细地研究起来。
这枪身是用百炼精铁打造的,亮得就跟新的一样。
枪头和枪身连接的地方是鎏金虎头的造型,枪头做得像剑一样,两边都开了刃,看起来锋利得很!
他无意间瞥见枪身上刻着的私章印鉴暗纹,眼睛一下子瞪得圆圆的,惊讶地说道。
“这是秦琼的印鉴?”
他用手掂了掂长枪的重量,心里立刻有了数。
以自己的力气,也就只能勉强拿得动这杆枪,要是真把这虎头湛金枪当成兵器来使用,没等被敌人杀死,自己先得累死。
他知道,在历史上,能耍得动这么重的长枪的人,也就只有四个人。
秦琼是其中一个,大明朝已经去世的第一猛将常遇春,也是其中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