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能麻烦县令大人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闻声,陈安转过身与百姓们相视而笑。


    这一刻,江浦的百姓也总算是对未来有了些盼头。


    可看着那破了的鸣冤鼓,大家又犯了愁。


    当时实在太穷了,连修鼓的钱都没有!


    陈安却笑着说。


    “用纸糊上就成,这是给老祖宗规矩留的体面!”


    “往后百姓报案不用再击鼓,我会帮大家琢磨更好的法子,这面纸鼓就放在这儿,等你们日子过富了,路过看到它,就能记起咱们当年穷到连修鼓钱都没有的光景。”


    “眼下你们可能不相信,但不出半年,我肯定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听着百姓们带着哭腔的回忆,再看看他们身上没有补丁的衣裳,孩童手上那精致的拨浪鼓,朱元璋与马皇后心中顿时五味杂陈。


    马皇后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略带责备的冲朱元璋说。


    “都怪你那么冲动,这下闯大祸了吧!”


    百姓们见马皇后当场责备自家老爷,心里的火气顿时消了大半。


    至于要不要谅解,还得看这位让人瞧着就生厌的老爷如何表态!


    毕竟过错是他犯下的,总不能只靠他夫人道句歉就一笔勾销吧!


    百姓们的目光锋利的像刀子,正死死地盯着朱元璋。


    这时,朱元璋才彻底的回过神来。


    马皇后在身旁默默擦泪,朱元璋全然不怪她当众不给自己面子。


    纸鼓背后的故事入耳,他心里同样翻涌着触动,只是身为男子,向来不擅长把情绪写在脸上。


    北方的凄惨,朱元璋心里比谁都明,根本不用百姓多讲。


    就算没听百姓夸陈安能干,这几天看的、听的也够他判断陈安了。


    只是他万万想不到,这看似寻常的纸鼓背后,还有这般让人动容的过往。


    记得他还是和尚那会儿,地藏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故事早听厌了,也清楚那是旁人编的传说。


    可传说里菩萨都没办成的事,陈安竟真的做到了!


    “你们一日不穿新衣,本官就一日不穿新官服!”


    这句话,在朱元璋耳边反复回响。


    看着百姓们身上没有补丁的衣裳,他心里就算再不愿承认陈安的能力,也不得不在这件事上,承认陈安比那虚无缥缈的神佛要实在得多得多!


    他终于明白了这面纸鼓对江浦百姓的特殊意义。


    就像陈安一年前说的那样,看到它,就能想起当年穷到连鼓都修不起的艰难日子。


    回忆过去的苦,才能懂得珍惜现在的甜。


    这不正是他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吗?


    当了皇帝之后,他总是回想起从前的辛酸岁月,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勉节俭,千万别变成骄奢淫逸的昏君。


    这鼓……


    对江浦百姓和他们的后代来说,都是具有教化意义的宝贝啊!


    更是整个江浦县的精神象征!


    朱元璋皱着眉头,恨不得吞下三斤后悔药。


    可惜这世上根本没有后悔药可吃!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对着众人拱手致歉。


    “乡亲们,这事确实是咱对不住大家!”


    “咱刚到江浦县,不清楚这鼓的来历,又急于办正事,才照老规矩敲了鼓,不过咱不找理由,错了便是错了!”


    “这鼓对你们而言是无价之宝,提赔钱实在太辱没它了,今儿咱就在这儿,亲手把它给糊好咯!”


    马皇后见朱元璋如此诚恳,欣慰地笑了。


    看来在这江浦县,还真能让自家重八改改这爆脾气!


    换做在其他地方,他哪会轻易低头道歉?


    特别是当了皇帝之后,更是把“天子无错”经常挂在嘴边。


    历史上虽有皇帝下罪己诏的先例,可若没有这趟江浦之行,马皇后敢肯定,自家重八绝对不会因为这点小错就主动认错。


    若是能让安儿重新回归朝堂,当个像魏征那样直言进谏的人镜,说不定重八真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圣君呢!


    想到这儿,马皇后又瞥了一眼那恢弘大气的县衙大门。


    只要待会儿见面时,陈安别做得太过分,她便有把握把逾矩,甚至是谋反的罪名,轻描淡写成有了钱就有点飘的小过错。


    百姓们瞧着朱元璋态度诚恳,脸上终于有了笑意。


    “这才像话!”


    “早好好说话,哪用闹到这份上!”


    人群慢慢散开,只有之前要跟朱元璋拼命的那位老伯,主动去买了油纸和浆糊,留了下来监工。


    他紧紧盯着坐在地上糊鼓的朱元璋,片刻都没有移开视线。


    半个时辰后,补好的纸鼓被朱元璋亲手架回到了鼓架上。


    擦了擦手上的浆糊,朱元璋问那老伯。


    “老伯,您看这样还满意不?”


    见老伯笑着离去,他又转向门丁,问道。


    “咱想问问你,既然不用敲鼓,那告状该找哪个部门?”


    门丁脸上堆着笑,抬手朝大门里头的行政大厅指了指。


    “您要是早开口问一句,哪还会闹出这档子误会!”


    他顿了顿,又接着解释。


    “甭管是本地人拌了嘴、夫妻俩要分家,还是得开路引、办各类手续,来这儿都能办,就算是外乡人来咱这儿办事,也都是一视同仁。”


    “生意上的税务盘算,或是其他杂七杂八的琐碎事,在这行政大厅里也都能一并搞定。”


    “至于说要告状,也不用太费周折,只要不是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那样的天大案子,寻常事由,县里的小吏就能给裁定清楚。”


    朱元璋听得心头一阵新奇,暗自琢磨着倒想去那行政大厅瞧瞧究竟。


    可他凝神听了半天,耳朵里压根没钻进半句提及陈安与这大厅的牵连,仿佛陈安从来就不会踏足此地一般。


    他按捺不住心头的疑惑,忙不迭追问道。


    “按你这话讲,只要不是那惊天动地的大案,你们这位陈大人,便是既不升堂断案,也不到衙署里处理政务了?”


    门丁脸上露出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张口便答。


    “那是自然!”


    “陈大人平日里忙得脚不沾地,哪有闲工夫管这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


    他话头不停,又接着说道。


    “更何况,咱江浦县这两年多来,就没出过杀人放火那样的大案,县衙里那间挂着‘明镜高悬’匾额的公堂,早就成了摆样子的物件咯!”


    末了,他还带着几分感慨补充道。


    “不瞒您说,我都有一个多月没见着陈大人的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