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出口专供,大人的良心只对大明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马皇后是看好陈安的,也赞同他的集中生产和流水线。
可瞧见这巨额的出货量,又怕他仗着技术,垄断生意,断了同行的生路。
望着门外的马拉板车,她满眼的忧虑。
可身旁的黄小姐却笑着开口。
“我刚来时见生意火爆,也想过这问题,后来才明白是多虑了,陈大人没打算垄断生意,还派了市场调研大队去查全国需求呢!”
她稍作停顿后,又道。
“比如咱们的布匹成衣,整个大明每年需要一万匹布、一万套衣服,他只让产一千五百份,说要给同行留活路。”
马皇后听完,顿时松了口气,笑着点了点头。
虽说她刻意收敛了身为上级考察下级的气场,可那股自然流露的认可还是藏不住。
看着眼前这位容貌倾城的黄小姐,马皇后是越看越喜欢。
毕竟是江南首富沈家的千金,对生意敏感本就正常,会有和自己一样的顾虑,也一点不奇怪。
既然话匣子已经打开,马皇后干脆顺着这个话题继续考察。
“真没想到,陈大人不仅是个贪财为民的官儿,还是个愿意给同行留活路的仁义商人呢!”
“可,他就不怕得罪外地商人吗?”
“限量供应确实给别人留了饭吃,可后来的商人拿不到货,白跑一趟,下次说不定就不来了呀!”
黄小姐笑着摇了摇头。
“我当初也这么想,后来才懂这是陈大人的高明!”
“一来,咱们园区用他的流水线,货又快又好,老百姓认牌,商人肯定来;二来,供不应求,商人才会早来抢,不敢压价。”
“要是不限量供应,供过于求了,就得降价,这样一来,品质也就得跟着降,之前的好口碑可就全没了!”
随着黄小姐的讲解,马皇后很快弄懂了限量供应、供不应求以及供过于求这些新鲜词汇,也彻底明白了限量生产的好处,眼中的满意之色更浓了。
“这么看来,他不只是仁义商人,还是个懂行且有良心的精明商人啊!”
“是有点良心,但这份良心只给大明!”
黄小姐连忙补充道。
这话一下子勾起了马皇后的兴趣。
“这话怎么说?”
黄小姐示意马皇后稍等片刻,她则大步跑到车间门口,反复确认了外邦商人的排队位置后,才跑了回来。
毕竟她接下来要说的内容,必须确保那些穿着奇特、长相明显不同的色目人听不到才行。
她这神秘兮兮的模样,反倒让马皇后更好奇了。
“你快说说,到底是为什么呀?”
“大姐,你看看后面几张出货单。”
黄小姐笑道。
马皇后翻了七八张,看到有单据抬头写着“出口专供”四个字。
“出口专供?”
黄小姐边解释,边领着马皇后去查看出口专供货物的堆放区。
马皇后出身不凡,对布匹更是十分内行,无论是贵如黄金的紫熟锦绫,还是平价的棉麻布料,只需看一眼、摸一下,就能分辨出好坏。
“这些货有问题!”
马皇后很快做出了判断。
“看着颜色和花样都不错,可做成衣服穿不了三年,肯定就得出问题。”
“大姐你可真是行家!”
黄小姐先是夸赞了一句,又接着解释道。
“这就是出口专供的门道啊!”
“这些卖给外邦的布匹,刚做出来的时候光鲜亮丽,底色、花色都十分好看,可一旦做成衣服穿在身上,经不住汗水浸泡、风沙吹拂,顶多两年就报废了。”
“而且这种问题,还赖不到自然掉色、虫蛀这些正常损耗上。”
她总结道。
“简单来说,卖给大明的布匹结实耐穿,大女儿穿小了改一改给小女儿穿,最后改成婴儿尿布都还能用;可卖给外邦的布匹,穿个两三年就只能当抹布了!”
弄明白这些后,马皇后再次满意地笑了。
也终于懂了“有点良心,但只给大明”的真正含义!
这简直是万全之策!
在国内实行限量生产,既保住了江浦货物的价格,又守住了品质口碑;同时还能腾出精力,源源不断地赚取外邦色目人的真金白银!
“我儿真是个全才啊!”
马皇后忍不住赞叹出声,眼中满是期待。
“要是能把这套方法推广到全大明,那可真是百姓的福气、大明的幸运!”
她本就思念陈安,眼下更盼着能见着他了。
要是铁矿那边,陈安也能给重八一个满意的答案就好了。
不用像工业园区这样完美,只要不触碰重八的底线就行!
要是铁矿那边没问题,那她即便不怎么劝说,重八也不会太为难自己的亲儿子。
然后她再以大明皇后的身份向朱元璋进言,让他快些调安儿进京……
可马皇后不知道的是,此刻陈安就在车间窗外,也正暗中考察着她呢!
陈安和汪江正注视着车间里的情形。
姑娘们都满脸诧异地盯着马皇后,毕竟这位劳改犯竟然还在为国家大事操心。
马皇后也察觉到了周围的异样,却丝毫不觉得自己说的话有问题,反而摆出一副说教的语气。
“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过,‘位卑未敢忘国忧’!”
姑娘们一听这话,立刻收起了诧异的神情,低下头继续干活。
马皇后和黄小姐也不再聊天,专心致志地清点货物。
陈安见此情景,转身就朝豪华马车走去。
没必要再看下去了,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汪江的想法也和他一致,只是两人的眉头都微微皱着。
因为他们已经可以基本确定了,这位看起来颇具底蕴、风韵犹存的中年妇人,不是北元的女探子,而是女钦差!
更有可能是朱元璋派来的钦差夫人。
毕竟钦差带着夫人出门也合情合理,正好能假扮成富商夫人。
单从马皇后和黄小姐的对话,以及她听到事情后的感慨来看,就能知道她绝对不是探子。
要知道,北元的商人也是“出口专供”制度的被收割对象,要是她真是北元探子,听到这个消息就算假装高兴,也难免会流露出下意识的不悦,比如皱一下眉头之类的。
可马皇后没有任何异样,反而还夸赞陈安是个有大才的人,为大明有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高兴,那股真诚的态度,绝对不是装出来的。
再加上她还能随口背诵诗词名言,这般深厚的文化底蕴,哪里是北元探子能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