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李文忠到江宁,靠右行驶
作品:《大明:开局小县令,红温朱元璋》 钱多福答得跟姚广孝的问题不沾边,可这正是姚广孝想听的。
他要的不是钱多福多聪明、多能干,而是绝对忠诚。
毕竟他跟着的这人现在看着没啥大志向,可人很多时候是被形势推着走的。
就说当今圣上,当年要能吃饱饭,会去当和尚吗?
当和尚后要是天下太平,说不定就当个普通和尚了。
可元末天下乱糟糟的,造反的人越来越多,就算是出家人,朱元璋也不得安生。
朱元璋是被形势推着造反的。
汤和邀他加入义军,他起初拒绝了,最后被朝廷察觉后,他才被迫起的兵。
姚广孝拜了道士席应真,学习了阴阳术数,得知大明二十多年后将因皇室内乱生变,便认定了这是实现抱负的机会。
他暗中观察了朱元璋诸子十来年,朱标虽然是个贤君却面色老衰,况且朱标班底稳固,自己怕是入不了朱标的眼。
朱棣有能力,但是只是四皇子,在朱标在世时难有机会,所以他将朱棣列为了备选。
直到姚广孝从老友处得知了陈安的身份,才将陈安也纳入考量。
此前,他只当陈安是个普通书生,可陈安中进士后就像是变了个人,不仅心眼多能隐忍,做事也心狠手辣,连姚广孝都暗暗心惊。
但更让他惊讶的是,陈安治县的确有一套。
他推行的新政策,几个月就让江宁县变得富庶热闹了起来。
关键是,他还特别维护老百姓。
这样既有手段又有本事,还心怀仁义的人,不正是能成就大事的明主吗?
钱多福早就瞧出了这慈眉善目的和尚精明得很。
他清楚自己没别人机灵,所以在姚广孝跟前,他只能靠表忠心出头。
他不光说自己会卖命,还拉上张大力、李二蛋一起表决心。
毕竟姚广孝才当了十几天幕僚,陈安就把杂事全交给了他,连刘师爷都没这个权柄。
毫无疑问,以后姚广孝就是县衙的二当家,跟他表忠心就是给陈安办事。
而且陈安不爱听肉麻话,姚广孝却吃这一套。
姚广孝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
“话糙理不糙,当差就得讲忠心,空有本事不知感恩,那就活该被埋没。”
钱多福挺直腰板听着。
姚广孝接着又说。
“大人弄报纸,就是要争话语权,你看江宁县被管得多严实就知道,他这是想给大明换个活法,既然跟了他,就得一条道走到黑,但这条路肯定不好走,几乎是跟全天下有权有势的人对着干,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
说这话时,他眼里反倒闪着光,好像掉脑袋的不是他似的。
这大和尚的想法就是跟别人不一样,谁不知道在太平年月鼓捣人造反是找死的事,他偏乐意干。
钱多福点头说。
“大人做事是有点冲,但不管干啥,都是为了老百姓,就冲这,只要大人不嫌弃,我这辈子就跟定他了。”
“既然这样,有件事要你去做,要是露了馅会有风险,你愿意不?”
姚广孝突然说道。
钱多福立马站起来拱手说。
“大师您尽管吩咐,就是刀山火海我也去!”
……
圆月当空。
应天府城门紧闭,街道冷清,只有兵丁巡逻。
而距此三十里地的江宁县,却是另一番景象。
四座城门大开,人流不断。
小贩沿街吆喝,气死风灯通明,整座城灯火闪烁。
官道上,李文忠骑马而来,见城门口人头攒动,不禁皱眉。
“这儿咋不执行夜禁?都亥时一刻了,咋还有这么多人进出城门?”
他身后的侍卫也摸不着头脑,说。
“我去问问?”
“不必了,反正得进城找地方住。”
李文忠说着,夹了夹马肚子往城门走去,可刚到门口就被守城的兵丁拦住了。
李文忠好奇地问。
“上差,咱是要交入城税还是出示路引啊?”
兵丁态度挺好,摆摆手说。
“都不用,就是城里路窄人多,要不是有公事或者特殊情况,不能骑马进城。”
李文忠听了,翻身下马牵着缰绳,又问。
“上差,为啥江宁县都亥时了还不关城门啊?”
兵丁摇摇头说。
“二十多天前,江宁县也执行夜禁,后来副千户大人下令,关城的时间往后推到子时,开城的时间提前到卯时,每天就关三个时辰,所以现在就这样了。”
“至于为啥下这道命令,我就是个小兵,哪儿知道里头的道道。”
李文忠若有所思,跟兵丁道谢后,便和侍卫进了城。
两人牵着马走进县城,才发现这地方确实有不少稀奇之处。
能并排跑八辆马车的大街全拿青石板铺得溜平,看着干干净净的。
街道两边商铺挨得密不透风,生意好得很。
关键都晚上八九点了,街上还是人来人往,热闹得跟赶早集似的。
“嘿,这儿比应天府还热闹呢!这江宁县咋就这么繁华?”
侍卫忍不住嚷嚷起来。
巴掌大的县城里,酒楼、茶馆、钱庄啥都有,看得人眼睛都花了。
李文忠也暗暗心惊。
他南征北战这些年,去过的地儿数都数不清,不论是南方的繁华地界,还是北方的边关重镇,都没一个能比得上这小县城的。
俩人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牵着马左看右看。
刚走到十字路口,便听见有人扯着嗓子喊。
“来往的行人、车马,统统靠右走嘞!”
李文忠和侍卫听得一脸懵,但周围人好像早就习惯了,过路口时都自觉靠右走。
虽说街上人挤人,还有各种车辆马匹混在一起,却没出现推搡踩踏的情况,秩序规整得很。
“啧啧,还能这么管秩序?这江宁县真是让咱开了眼了。”
李文忠忍不住赞叹。
俩人正想找家客栈落脚,李文忠就被街边一家铺子勾住了目光。
招牌上千锻玄英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打仗哪能离得开好兵器和好铠甲?
就这么一眼,他便不自觉地迈步朝铺子走去。
虽说他已经好些年不过问军中事务,但毕竟打了一辈子仗,对铁器的事还是本能地在意。
可走近一看,这家铁匠铺透着股古怪。
没有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也瞧不见烧得通红的铁炉,只见一排排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铁器成品。
两人刚到门口,一个店伙计就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
“二位客官,小店有啥能合您心意的?”
李文忠指着货架上的铁器,好奇地问。
“小哥儿,为啥你家只有打好的铁器,却不见铁匠和铁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