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忠义二字,赤兔之死
作品:《寒门科举:携嫂子青云直上》 “啪!”
一记耳光清脆,满堂死寂。
方聪捂着脸,难以置信,周遭的同窗,更是惊得瞠目结舌。
而方原则是冷冷的回应了四个字:“目无兄长!”
方聪双目瞪的如铜铃,不等他暴怒的嘶吼出口,一道苍老而威严的声音便从祠堂门口传来。
“肃静!”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私塾先生方秀才手持戒尺,面沉似水地走了进来。
方秀才瞪向方原,语气中满是怒火与失望:“方原,你还敢来私塾!你义兄尸骨未寒,你不思在家守灵,反倒来圣人堂前寻衅滋事,与同窗动武,你……你真是无可救药!”
他声色俱厉,不问前因后果,将所有罪责归于方原一人。
方秀才指着方原,气得手指发抖:“我本念在你义兄张山往日里还算勤恳,为你交了束脩,才允你在此旁听;可你呢?学业荒废,不思进取,如今更是品性败坏至此!我方德正教书育人半生,从未见过你这等顽劣之徒!”
方秀才深吸一口气,似乎连多说一句都嫌脏了嘴,最终一脸嫌恶地摆了摆手:“看在你义兄新丧的份上,我今日不将你逐出私塾;但你也别妄想了,去!到最后一排角落去,跟你该待的人坐在一起,莫要在此碍了我的眼,污了其他学子的耳!”
此言一出,私塾内顿时响起一片肆无忌惮的窃笑声,比之前的嘲讽更加露骨和伤人。
“听见没,先生让他去跟大牛坐一起呢!”
“废物配傻子,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他义兄张山真是瞎了眼,拿命换来的钱,就供了这么个东西?我看他今天就是故意来闹事的,好让先生把他赶出去,他就能名正言顺地变卖家产,守着他那俏嫂嫂过活了!”
方聪此刻已然冷静下来,没有再叫嚣,只是用一种冰冷怨毒的眼神死死盯着方原,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弧度。
他要看着方原被所有人踩进泥里,再也爬不起来。
恶意的揣测和讥讽如潮水般涌来,方原却面色沉静,一言不发地背起笈囊,坦然走向了最阴暗的角落。
身材高大的方大牛正专注地用手指蘸着口水,在桌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圈圈。
见方原坐下,方大牛咧开嘴,露出一个憨傻的笑容,从怀里掏出一块麦芽糖,递了过来。
“方原哥,吃糖,甜,俺娘说,你哥没了,你心里苦。”
看着方大牛清澈纯粹的眼睛,方原点了点头,接过那块有些黏手的糖:“谢了,大牛。”
“咚!”
戒尺敲击了下桌案。
方秀才环视众人,目光在方聪身上时带着期许,扫过其他前排学子时带着审视,却唯独将最后一排的方原和方大牛视作了空气。
“今日月课,非同往常!”
方秀才声音洪亮道:“大宁立朝已逾八十年,扫平前朝纷乱,重开科举,选贤与能……”
现在是大宁朝,景平十三年。
这是一个奇异的朝代,史书上承唐宋元明,明亡之后,天下纷乱百余年,最后由汉家儿郎建立了大宁朝。
大宁朝承袭前代风骨,尤重文风,士农工商,士为首。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普通书生都能受到人尊敬,山贼不敢动,债主不敢欺,说白了就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方秀才顿了顿,继续道:“圣上隆恩,今岁恩科,县试在即,我石溪村共有十个赴考名额。今日,我便以一篇策论,择优十人,上报名册,以应县学大考!”
二十八人只取十人!私塾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方秀才对这等效果颇为满意,提起笔在宣纸上写下两个大字。
“忠义!”
他放下笔道:“忠于君,忠于国;义于友,义于民。此乃我大宁立国之本,亦是尔等读书人安身立命之基石!今日,便以此为题,看看你们的胸中,究竟有多少丘壑!”
题目一出,方聪精神大振,瞥向角落里方原的眼神充满了不屑。
忠义之题,最重经义功底与圣人教诲,方原那等胸无点墨的草包,除了交上一张白卷,还能如何?
一时间,私塾内墨香浮动。
方原坐在角落,凝视着“忠义”两字,思绪飞转。
论忠义,寻常路子无非是引经据典。
写“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以彰其节;或书“豫让吞炭,漆身以雪其主之耻”,以显其烈。
甚至可以引本朝太祖皇帝开国时的忠臣义士……
这些固然是好,却也了无新意,人人都能想到,绝不可能让方秀才那等偏见根深蒂固之人动容。
想要破局,唯有出奇制胜,行险一搏!
要写忠义,何必局限于人?
圣人云“天地有正气”,这正气,又岂是人族独有?
《礼记》有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然,言语尚不能代表人性,风骨却可跨越种族!
一个大胆而奇绝的念头,如惊雷般在方原脑海中炸响!
有了!
那篇在他前世被誉为高考满分作文天花板,以物喻人,借一匹马的结局,将“忠义”二字刻画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的千古奇文!
此文立意之新,角度之奇,情感之烈,足以碾压此地所有陈词滥调!
这同样也是一场豪赌,若先生迂腐,视此文为无稽之谈,那便满盘皆输。
但若能引起共鸣,便是石破天惊!
方原的眼中瞬间迸发出骇人的光彩,胸中郁结的愤懑,此刻尽数化作了昂扬的战意。
嫂嫂的期盼,义兄的遗愿,在此一举!
他不再有丝毫犹豫,无视了周遭的一切,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情绪沉淀于笔尖。
他方原提起狼毫笔,饱蘸浓墨。
在众人或奋笔疾书,或苦思冥想之际,方原在草纸上写下四个字:《赤兔之死》!
这一刻,前世所学文章,仿佛全都浮现在脑海中,一字一句无一丝差错。
除了文章字词都记得,连毛笔字也都如范本中印刻出来一般。
篆隶楷行草,竟能随心所欲。
笔落,满室的嘲讽与鄙夷仿佛都已远去。
方原心神合一,笔锋一转:
“建安二十六年,关公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