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震动!
作品:《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武英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朱元璋沉郁的面容。
怒斥过吕氏后,这位铁血帝王此刻已无半分批阅奏折的兴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上的玉镇纸,眉头紧锁,思绪翻涌。
吕氏那点心思,朱元璋如何能看不透?
无非是想插手朱允熥的婚事,把他的枕边人变成她安插的眼线,好牢牢拿捏住这位吴王。
若是从前,他或许会默许——毕竟那时他心中的储君人选是朱允炆,吕氏作为朱允炆的生母,这般为儿子筹谋,有手段、有心计,倒不算坏事,替朱允熥安排婚事也属情理之中。
可如今时移世易,朱允熥变了,他朱元璋的心思,也早已悄然转变。
这段时日以来,朱允熥的种种表现,从改良燧发枪、研制复合弓,到今日惊鸿一瞥的精盐之法,桩桩件件都让老朱眼前一亮,早已让这位皇孙在他心中占据了重要分量。
如今的朱允熥,已是大明储君的有力竞争者,甚至在朱元璋心底的天平上,隐隐已压过了朱允炆。
也正因如此,朱元璋绝不容许吕氏这般算计朱允熥。
若将来朱允熥真能继承大统,却被吕氏一个妇人掣肘压制,于国于民,都是天大的祸患。
所以他才会严词驳回吕氏的请求,朱允熥的妃嫔人选,只能由他这个大明天子亲自定夺,轮不到吕氏置喙。
吕氏虽是朱允熥名义上的母妃,从前或许有这个资格,但今时不同往日,朱允熥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他可以在能力、才学、手段上不及朱允炆,却绝不能在婚姻大事上被人玩弄于股掌!
深吸一口气,朱元璋强压下心中的不悦,目光转向立在殿角、始终如木雕泥塑般沉默的大太监刘和,沉声道:“去,传吴王进宫……”
刘和眼神微动,躬身便要领命,可朱元璋却忽然摆了摆手,语气中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柔和:“罢了,明日再说吧。今日天色已晚,别再折腾他小子了。”
“是。”刘和心中暗叹——陛下对吴王越来越恩宠了。
他恭敬应下,收回了刚要迈出的脚步。
一提起朱允熥,朱元璋脑海中便浮现出那精巧的燧发枪、威力十足的复合弓,还有今日让他震撼不已的精盐提取之法,方才的郁气顿时消散了大半,面容也渐渐恢复了平静。
不管怎么说,他有了一个如此出色的孙子,甚至……足以成为大明的继承者!
可就在朱元璋心绪稍缓之际,殿外忽然传来一声带着颤音的禀报:
“孙儿朱允炆,求见皇爷爷!”
朱元璋微微挑眉,随即眸中闪过一丝了然。
一旁的刘和也没有动弹,只是垂首静立,等候陛下的旨意——献王此刻前来,用意再明显不过,定然是吕氏知道自己触怒了陛下,想让儿子来求情。
而事实也是如此。
殿外被母亲吕氏强逼着来的朱允炆,此刻正处在极度的忐忑之中,手掌反复握紧又松开,掌心已满是冷汗。
其实他心中也是无奈与幽怨的:早上才在文华殿因问政失误被皇爷爷训斥,傍晚母亲又撞上去挨了一顿骂,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倒霉透顶!
朱允炆本不想来——他是真的怕了皇爷爷那威严的眼神。
可吕氏用近乎逼迫的目光盯着他,撂下一句狠话:“你今日若不去向你皇爷爷认错求情,你的储君之位迟早要拱手让人,到时候只会一败涂地!”
话都说到这份上,朱允炆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来了。
可他的求见声传出许久,殿内却迟迟没有回应,这让他的心一点点往下沉:皇爷爷是不是对自己彻底不满了?是不是已经失望了?难道真的要放弃自己,转而选择朱允熥了?
这短暂的等待,对朱允炆而言,却像是熬过了一生最煎熬的时光。
殿内的朱元璋,自然清楚朱允炆的来意,也在斟酌着要不要见他。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兴致缺缺地摆了摆手:“带献王进来吧。”
罢了,吕氏再怎么算计,终究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情有可原,况且也没造成什么大祸,又被自己严厉警告过,想来往后会安分些。
再者,吕氏有错,朱允炆却是无辜的,不管怎样,这孩子也是他曾经最疼爱的孙子。
如今虽将更多的关注给了朱允熥,但对朱允炆的疼爱,也并未全然消失。
若是今日不见他,这孩子怕是要彻夜难眠了。
刘和应声而出,快步走到殿外,引着朱允炆进了殿。
终于得到回应的朱允炆,重重吐出一口浊气——还好,皇爷爷还愿意见自己,事情或许没那么糟。
他刚要开口,想替母亲解释今日的过错,却被朱元璋率先打断:
“好了,那些事不必再提。允炆,你还有其他事要跟咱说吗?”
朱允炆到了嘴边的话瞬间卡住,咽了回去,半晌才支支吾吾地说道:“孙儿……孙儿就是想来陪皇爷爷说说话,叮嘱皇爷爷别熬夜,该适当歇息了。”
他实在想不出别的理由,只能勉强套了句孝顺的话。
朱元璋自然听出了这话的敷衍,深深看了他一眼,便摆了摆手:“咱知道了。你要是没事,就回去吧。”
顿了顿,他又补充了一句:“之前责骂你母妃的事,与你无关,你不必多想。”
朱允炆闻言,心中又是欣喜又是失落——欣喜的是皇爷爷确实没有继续追究的意思,失落的是,皇爷爷似乎对自己生分了,远没有从前那般亲近了。
他深吸一口气,恭敬地行了一礼:“孙儿谢皇爷爷恩典。孙儿告辞,皇爷爷多保重身体。”
说罢,便低着头,转身退出了武英殿。
朱元璋凝视着他的背影,直到那身影彻底消失在殿门口,才轻轻摇了摇头,低声感叹:“仁义孝顺是不假,可太过软弱,没什么主见,终究难成大器啊!”
一旁静立的刘和,听到这话,心中顿时一震,却又觉得合情合理——有吴王朱允熥这般珠玉在前,献王近来的表现,确实差了太多。
更重要的是,献王身后有不少智囊相助,却一次次败给朱允熥,这实在是……能力上的问题!
这一刻,刘和不由想起了当初在朝堂上,朱允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出的那句话:“二哥朱允炆不是人品有问题,而是能力有问题,当不起皇帝位!”
如今再回想起来,这话似乎真的没错。
刘和心中唏嘘不已,却并不觉得可惜——吴王朱允熥,或许才是大明储君的最佳人选。
甚至连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偏向了朱允熥,觉得这大统,就该由吴王来继承。
没办法,谁让朱允熥待他这个老太监,是真的把他当“人”来看待呢?
朱元璋说完那句话后,余光一直留意着身旁的刘和。
见他虽面色平静,眼神却有细微的变化,心中便对他的心思有了几分猜测,不由眯起眼睛,突然问道:“你是不是也觉得,册封吴王为皇太孙,最为合适?”
“呃……”刘和被这话吓了一跳,下意识地便想点头,可话到嘴边,却猛然惊醒,瞬间吓出一身冷汗,连忙低下头,颤声道:“奴婢不敢插手天家之事!陛下早年便立下规矩,太监不得干政,违者杀无赦,奴婢不敢忘!”
朱元璋的眼神却骤然锐利起来,丝毫没有放过他的意思,继续追问道:“只是不敢,心里头还是觉得吴王更适合当储君,是不是?”
刘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个劲地磕头,却不敢多说一个字——这话无论怎么回答,都是错的。
朱元璋见状,不由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索然无味:“罢了,一切都交给天意吧。是非胜负,皆由天定,能不能有那个命,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说罢,他铺开一张干净的宣纸,提起狼毫笔,便自顾自地书写起来。
跪了半晌的刘和,没再听到其他问罪的话语,这才稍稍松了口气,缓缓起身。
他忍不住偷偷瞄了一眼朱元璋正在写的内容,可这一眼,却让他瞳孔骤缩——宣纸最上方、正中央的位置,赫然写着几个大字:盐税改革之法!
仅仅一眼,刘和便不敢再看,生怕自己僭越了本分,惹来杀身之祸。
可他心中的震动,却久久无法平息——他太清楚了,这朝堂,怕是又要掀起一场惊天巨变了!
自古以来,盐税改革便是国之大事,能成功的人寥寥无几,往往改到一半便不得不半途而废。
只因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集团太多,阻碍太大,即便是当朝皇帝,想要推动盐税改革,也常常会遭遇重重阻力,最终铩羽而归。
陛下为何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
难道与今日前往吴王府有关?
刘和心中思绪翻腾,却不敢再多想。
朱元璋却丝毫不在意他的心思,继续专注地书写着自己的计划与目标。
他当然知道盐税改革困难重重,可如今他有了朱允熥这个成器的孙子,情况便截然不同了。
这一次的盐税改革,并非简单地提高盐税,或是换一种收税方式,而是要用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技术,彻底改变大明如今的盐税格局。
朱元璋有十足的信心,这一次的盐税改革,定然能取得重大成功。
……
次日早朝,金銮殿内文武百官齐聚,气氛庄重。
朱元璋端坐于御座之上,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沉声道:
“今日早朝,咱有一事宣布——即日起,推行盐税改革!”
话音刚落,刘和便手持圣旨,上前一步,朗声宣读起来:
“其一:全面更新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广东、海北、四川、云南等诸省产盐设备,务必保障精盐产能;
其二:在各省新增都转运盐使司,实现一省一司,确保各省百姓食盐供应充足;
其三:自改革之日起,各地都转运盐使司全面售卖精盐,售价与往日粗盐持平,或仅略高少许,惠及万民;
其四:册封吴王朱允熥为此次盐税改革技术指挥使,全权负责各都转运盐使司的精盐提取技术指导;
其五:严厉打击私盐贩子,制定严苛刑法,严惩偷税漏税之徒,肃清盐市风气;
其六:明确各省盐税收取标准,每年税额不得低于既定数额;
其七:……”
洋洋洒洒十几条盐税改革的条款,如同惊雷般在金銮殿内炸响,瞬间引爆了朝堂。
文武百官先是一愣,紧接着又是一怔,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直到刘和念完圣旨,将其卷起,金銮殿内先是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可下一秒,寂静便被彻底打破,殿内爆发出惊天动地的议论声,如同炸开了锅一般,掀起了轩然大波。
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纷纷揉了揉耳朵,确认自己听到的是事实——陛下真的要对盐税动手了,而且还是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时间,殿内众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满心兴奋、激动不已的,有面带忐忑、忧心忡忡的,有不甘不愿、甚至暗藏怒火的,也有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人生百态,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御座上的朱元璋,看着下方混乱的景象,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看得津津有味。
而这场盐税改革的幕后推动者——朱允熥,也站在一旁,好整以暇地看着眼前的热闹,俨然一副“吃瓜看戏”的模样。
站在朱允熥身旁的朱允炆,起初还有些恍惚,觉得这场改革与自己无关,可很快,他便猛然反应过来,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猛地扭头,死死盯着朱允熥——这一切,难道又是朱允熥搞出来的?他
不得不这么想:一来,昨日在武英殿问政时,皇爷爷便提起过盐税之事,当时自己还因“一叶障目”被批评,而朱允熥却对盐税一事极为熟悉;
二来,听母亲说,自己从武英殿离开后,皇爷爷便去了吴王府,直到傍晚才回宫,而且心情格外好;
三来,方才的圣旨中,明确提到让朱允熥担任改革技术指挥使;
四来,朱允熥此刻如此淡定,一副早就知情的模样,丝毫没有被改革的消息震惊……
这些线索串联起来,让朱允炆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他忍不住咽了咽唾沫,只觉得口干舌燥——他有种强烈的预感,自家这位三弟,怕是又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了!
这一刻,朱允炆心中五味杂陈,有苦涩,有羡慕,更有难以掩饰的嫉妒。
朱允炆能想到这些,他的同党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刘仲志等人,自然也想到了。
可他们却没有朱允炆那般复杂的情绪,反而个个面露看好戏的神色——在他们看来,朱允熥不过是个毛头小子,竟敢掺和盐税改革这种大事,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自寻死路。
他们只需等着看朱允熥栽跟头便是。
就在这时,终于有人站了出来,打破了殿内的混乱。
主管国家钱粮的户部尚书赵勉,在短暂的震惊后,快步走出朝列,躬身朗声道:
“陛下三思!盐税乃国家根本,干系重大,绝不可轻易变动啊!”
“再者,即便要改革,也需循序渐进,不可如此急躁。尤其是陛下提出的‘各省设立都转运盐使司’与‘精盐售价等同于粗盐’两条,实在不妥,恐会动摇国家根基,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赵勉的话,如同一声警钟,瞬间惊醒了许多人。
尤其是那些在盐税中获利的既得利益者,或是暗中扶植私盐贩子的官员,纷纷走出朝列,附和赵勉的说法,恳请陛下三思。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官员——他们并非反对改革,只是觉得朱元璋的步子迈得太大了,担心会适得其反,损害朝廷的根本。
毕竟如今连粗盐都常常供不应求,陛下却要推行精盐,还要卖同样的价格,这简直是异想天开,让人哭笑不得!
朱允炆原本难看的脸色,在看到众人纷纷反对后,稍稍缓和了些。
他暗自思忖:即便这事真是朱允熥挑起的,也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根本不可能实现!
真不知道皇爷爷到底哪根筋搭错了,竟会轻信朱允熥的鬼话。
这小子是有些小聪明,可也只能做点小打小闹的事,哪里能担得起盐税改革这样的国家大事?
这一刻,朱允炆不再担心,也不再嫉妒,反而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朱允熥——连一直与朱允熥关系不错的户部尚书赵勉都反对,朱允熥这简直是自断臂膀!
他甚至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借着这个机会,拉拢赵勉,壮大自己的势力。
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刘仲志等人,也大多是这般心思,个个眼神中带着看好戏的意味,静候着朱允熥碰壁。
面对众人的反对与质疑,朱允熥却始终笑而不语——他不屑于跟这些目光短浅的人解释,事实会证明一切。
朱元璋也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六部尚书,尤其是满脸焦急的赵勉,缓缓摆手道:“退朝后,尔等六人留下。”
此言一出,六部尚书顿时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却也不敢多问。
朱元璋说完,便径直宣布:“退朝!”
这场早朝,最终在一种诡异而紧张的气氛中结束。
官员们大多心事重重地离开了金銮殿,连朱允熥的亲舅舅常茂等人,也低着头,沉默不语,神色中带着几分忐忑——他们可算不上什么善男信女,暗中借着扶植私盐贩子捞取好处的事,也没少做,如今盐税改革突如其来,他们自然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
而六部尚书,再加上朱允熥与朱允炆,则一同朝着武英殿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几人都沉默不语,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各自的心思,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眼看就要到武英殿了,户部尚书赵勉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与不安,悄悄拉了拉朱允熥的衣袖,压低声音问道:
“殿下,陛下为何会突然宣布盐税改革?怎么一点招呼都没跟户部打?您知道陛下到底是什么心思吗?”
赵勉心中实在没底,只能向与自己关系不错的朱允熥打听。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可身旁的其他人还是听得一清二楚,纷纷转头看向朱允熥,连朱允炆也不例外——他同样好奇皇爷爷的真实意图。
朱允熥迎着众人探究的目光,笑着拍了拍赵勉的手臂,语气轻松地安慰道:“赵尚书莫慌,事情没你想的那么严重,一会儿到了殿内,真相自会大白。至于皇爷爷的心思……等会儿你们也就知道了。”
赵勉闻言,顿时有些无语——这不跟没说一样吗!
其他几位尚书也纷纷露出无语的神色,连朱允炆都暗自翻了个白眼,只觉得朱允熥是在故弄玄虚,心里对这场改革的质疑又深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