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朱允熥完了?老朱的震怒!

作品:《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黄侍读、齐郎中尽管放宽心便是!下官已依原定计策将吴王殿下安排得妥妥当当,此番定要给他一个终生难忘的‘惊喜’!”


    “不出三五日,等他将那些奏表审阅完毕,却半分没能察觉其中暗藏的错漏,届时把奏表移交陛下之时,定然会让陛下对他留下‘不擅政务’的坏印象,弄不好还要被陛下狠狠责骂,从此心生厌弃!”


    就在朱允熥脚步匆匆赶往武英殿的当口,京城某座装潢雅致的酒楼内,一间极为隐秘的包间之中,户部员外郎王冲双手举着酒杯,满脸堆笑地对对面坐着的黄子澄、齐泰二人敬酒,语气里满是志在必得的自信。


    黄子澄与齐泰听闻这话,脸上顿时齐齐绽开笑容,二人也连忙举起面前的酒杯,隔着桌面遥遥回敬王冲一杯。


    黄子澄将酒杯轻轻放在桌上,而后笑着对王冲说道:“这次能揪出那悖逆之徒的无能狂妄本相,全靠王兄从中斡旋,这不仅是帮了献王殿下一个天大的忙,更是为朝堂除去一害。等将来献王殿下顺利登上储君之位,无论是殿下本人,还是娘娘,定然都会对王兄重重有赏。”


    “到那时,王兄必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自不必说,就连‘天子近臣’的身份,也不过是唾手可得之事!”


    齐泰也在一旁笑着附和,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艳羡:“不错不错!王兄这般有才干,又能审时度势,日后前途定然不可限量,真是羡煞旁人啊!”


    “啊……哈哈哈!二位仁兄实在过誉了,不敢当,实在不敢当!这点小事,根本不足挂齿!”王冲被黄子澄、齐泰二人这般轮番恭维,脸色顿时微微泛起潮红——不知是酒意上涌,还是太过激动所致。


    嘴上虽一个劲的谦逊,可眼底的得意却藏都藏不住,随即他一本正经地说道:“下官本就是吕师(吕本)一手提拔起来的,当年吕师仙逝之前,曾私下对下官言明,他此生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娘娘与献王殿下的安危。


    下官既是吕师亲授的门生,又蒙他老人家生前多次提点教诲,如今能为娘娘与献王殿下出一份力,本就是分内之事,全当是报答吕师当年的提挈之恩。”


    “再者说,献王殿下天性纯良、仁厚温和,平日里待人谦逊有礼,又有着虚怀如谷的胸襟、宽宏旷达的气度,日后若能登基为帝,定然是一位仁德兼备的明君,堪称圣天子的典范……这样的贤主,值得下官鞠躬尽瘁,为其效力一生。”


    “可如今储君之位被奸人阻挠,我等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顺应上天之意,协助献王殿下夺回本该属于他的储君之位,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谈不上什么功劳。”


    “所以啊,这点小事,真当不得殿下与娘娘的重谢……咱们之间也不必如此见外,这都是下官身为臣子,理应做的分内事。”


    说到最后,王冲仿佛真的化身成了匡扶正义的使者,言语间一口一个“朱允熥乃叛逆之徒”,一口一个“朱允炆才是最佳天子人选”,那模样,仿佛今日给朱允熥设下圈套,不是为了私人恩怨,而是为了迎接朱允炆这位“仁德之君”回归正位的“正义之举”。


    他说得那般正气凛然,那般理直气壮,仿佛一切本就该是如此……


    这番话听在素来脸皮颇厚的黄子澄与齐泰耳中,都让二人隐隐觉得有些尴尬。


    只不过二人皆是城府极深之人,并未将这份尴尬表露在外,只是相互对视一眼,而后便跟着一起大笑起来,连声附和王冲的说法。


    紧接着,二人便与这位“正义天使”般的王冲一同畅饮攀谈,包间内的气氛一时间显得相当活络热烈……


    只是,在齐泰与黄子澄各自的心底深处,却已然在默默给王冲这人打上了“需严加提防”的印记。


    ——这般虚伪狡诈,又擅长阿谀奉承、献媚讨好,偏偏还具备一定办事能力的小人……日后若献王真的登基,定然要防备他接近新天子。


    二人心中都隐隐有种预感:若是放任王冲接近新天子,以他的油滑手段,定然能把新天子哄得晕头转向、不明是非。


    这种人确实好用,能替自己办不少脏活累活,可也必须时时刻刻防着一手,绝不能让他有机会攀附到权力核心……


    齐泰与黄子澄一边端着酒杯,与王冲碰杯对饮,一边在心中暗暗思索着这些念头。


    酒过三巡,王冲不知是不是真的喝高了,面色涨得通红,语气却愈发笃定地对着齐泰、黄子澄二人说道:


    “两位仁兄就等着我的好消息!不出两日,我定然让吴王那等奸逆之徒灰头土脸地滚出文华殿,定然让陛下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就此厌恶他,让他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与献王殿下争夺储位!”


    黄子澄与齐泰心中其实觉得王冲太过小看朱允熥的韧劲,也太过低估陛下的心胸——陛下何等睿智,怎会因这点小事就彻底厌弃一个皇孙?


    可二人并未点破,反而顺着王冲的话头,连声附和赞同。


    这一番附和,让本就有些喝高的王冲越发得意,在他心里,几乎已经给朱允熥判了“死刑”——吴王殿下啊吴王殿下,你恐怕万万没想到,我在那些赈灾奏表之中,为你挖了多大的一个坑吧!


    哈哈哈!你还是乖乖认输,趁早退出储位之争吧!


    …………


    “皇爷爷,这是孙儿今日审阅的那些江南赈灾奏表,孙儿仔细核对后发现,其中暗藏诸多亟待核查的问题。”


    就在王冲在酒楼内志得意满、畅想未来之时。


    武英殿内,刚刚见到朱元璋的朱允熥也不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地禀明了来意,紧接着,他便将自己脑海中那张记得清清楚楚的“江南赈灾奏表错漏数据”逐条写了下来,双手捧着递到朱元璋面前,语速清晰地说道:


    “其一,苏州府泰和县上报的赈灾银两账目存在明显造假痕迹,与户部存档的账目数目严重不符;”


    “其二,受灾区内有多个府县的赈灾奏表中,并未详细记录赈灾粮食、耕牛、农具、粮种的具体发放数目,只草草写了一个笼统的‘消耗支出’数据,此处疑点重重,极有可能存在克扣;”


    “其三,去年户部曾划拨两百万两白银,专门用于江南水灾的赈灾事宜,可孙儿将所有账目汇总、归纳、计算、分析后发现,这两百万两白银之中,有一笔十万两的款项莫名不见踪迹,与总账目上的累计数据完全对不上;”


    “其四,孙儿还发现,有好几个受灾区域所划拨的农具、耕牛,竟多是残次品,可上报的价格,却与正常品质的农具、耕牛相差无几,这里面显然有猫腻;”


    “其五,江西吉安府受灾尤为的严重,户部却迟迟没有发放赈灾银两和物资……”


    “最后一点,为防止江南水灾继续泛滥,朝廷本就划拨了一笔赈灾银子,专门用于重建、加固河堤,可孙儿查阅奏表后发现,这笔银子也同样没了踪迹


    ——据那些奏表记录,两百万两赈灾银子早已全部消耗完毕,可江南各地的河堤工程却迟迟没能完工,更有一个县的县令专门上奏,向户部讨要加固河堤的专项银子……其中,定然存在严重的贪腐问题!”


    朱允熥语速极快,几乎没给朱元璋反应的时间,便将所有发现的问题全部汇报完毕。


    说完之后,他便垂手站在一旁,静静等待朱元璋的回应。


    而朱元璋过了好一会儿,才从这份“惊天发现”中回过神来,他猛地抬头看向身旁的朱允熥,双眼瞬间变得锐利如鹰隼,声音里还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沙哑:“你方才所言,句句皆是实情?”


    朱允熥将手中那份写满“审阅记录、心得体会与错漏数据”的纸张又往前递了递,语气郑重地说道:


    “此事关乎江南数十万受灾百姓的生死存亡,更关乎我大明江南地区的安定,乃至整个大明江山的稳固!


    如此大事,孙儿怎敢胡言乱语,怎敢虚报账目?孙儿所说的每一句话,皆为事实。”


    “皇爷爷若是不信孙儿,大可即刻召集户部内精通验算、统计的官员前来,让他们当着皇爷爷的面,一一核对那些账目,看看孙儿所说的这些错漏,是否有半分不实之处!”


    朱允熥的目光平静而坚定,语气里满是笃定与自信,那副“根本不怕深究细查”的模样,让朱元璋心中微微一动。


    可越是如此,朱元璋心中就越莫名地燃起一股怒火


    ——他朱元璋这一生,最讨厌的是什么?


    不是当年强大到令人忌惮的陈友谅、张士诚,也不是曾经统治天下的元庭……


    而是那些吸食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


    因为他小时候,就是被那些贪官污吏层层压迫,才落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下场。


    自从登基称帝以来,他更是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将其视为大明江山最大的敌人。


    大明律法《大诰》之中,更是明明白白写着:


    凡贪污银两达六十两者,立斩!


    死后还要“剥皮实草”,以儆效尤!


    可见老朱对贪官污吏的痛恨,早已刻进了骨子里。


    此时此刻,朱允熥却告诉他,有人竟敢在赈灾银子上动歪心思。


    ——做假账、贪污赈灾款、虚报支出、暗中吃回扣、超额挪用赈灾银子……桩桩件件,皆是触碰他逆鳞的行径!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强行压下心中翻腾的怒火,努力保持着最后一丝理智,看向朱允熥,声音冰冷得如同寒冬的井水:


    “你是如何察觉这些错漏的?


    要知道,这些奏表早已经过户部初次审阅、批改,只差最后给咱亲自批红定稿,户部那么多精通账目、熟悉流程的能人都没能察觉异常,你一个今日才初次学习理政的孩子,怎会搜罗到这么多错漏之处?”


    这既是朱元璋的疑问,也是他心底最后一丝“侥幸”。


    ——他侥幸的希望,是朱允熥看错了,或是为了在自己面前表现,故意编造了这些“错漏”;


    他侥幸的希望,这些奏表其实并没有问题,江南赈灾之事也并无贪腐……


    朱元璋实在不愿再大开杀戒了~!


    ——他这一辈子,已经杀了太多人,也失去了太多至亲与心腹,如今只想着能安稳度过余下的几年时光,不想再因“贪腐”二字,掀起一场朝堂风波。


    可朱允熥接下来的回答,却彻底破灭了他的这份侥幸:


    “皇爷爷的顾虑,孙儿完全能够理解。


    孙儿此前从未参与过朝堂理政,皇爷爷对此有所怀疑,也实属正常。”


    说着,朱允熥抬起头,用一种极为真诚的眼神看着朱元璋,缓缓问道:


    “皇爷爷,您相信这世上有一种人,天生便天资聪慧,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吗?”


    朱元璋张了张嘴,半晌才带着几分狐疑的神色,看向朱允熥:


    “你……你是说,你就是这种人?”


    朱允熥忽然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笑容显得格外灿烂:


    “不错,孙儿便是天生天赋异禀,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说完,见朱元璋脸上依旧带着几分不信的狐疑,朱允熥无奈地笑了笑,指了指朱元璋案几上堆放的那一堆还未批阅的奏折,直接提议道:


    “皇爷爷若是不信,大可随意从这堆奏折里,抽一本孙儿从未看过的递给孙儿,孙儿现在就证明给您看,孙儿是否真能做到‘过目不忘’!”


    朱元璋也不犹豫,当即伸手从案几上那堆“刚送来、自己都还没看”的奏折里,随意抽了一本,递到朱允熥手中。


    这本奏折是方才太监刚呈上来的,朱元璋连封皮都没拆开过,朱允熥自然不可能看过。


    朱允熥接过奏折时,嘴角几不可查地抽了抽——这皇爷爷还真是说抽就抽,半点不拖泥带水。


    可他并未推辞,伸手接过奏折便快速翻开,目光如扫雷般掠过纸面,速度快得惊人。


    这封奏折约莫有五百字左右,朱允熥只用了不到一分钟,便将整封奏折“扫”完了,随后便将奏折合上,双手递还给朱元璋。


    这般迅捷的速度,直让朱元璋眼底闪过一丝错愕!


    ——这才多久?你真的看完了?这就还回来了?


    朱允熥见朱元璋神色诧异,便笑着开口,从奏折的开头一字一句地背诵起来,背诵完毕后,还不忘补充自己的看法:


    “这封奏折是甘肃都司指挥使所上,内容是说甘肃一带近几个月来,又有鞑靼骑兵频繁入境挑衅,他担心鞑靼太尉嘎呼尔随时会率领大军南下,故而恳请陛下提前做好准备,尽快调遣大军驻守甘肃边境,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事。”


    朱元璋连忙伸手接过朱允熥递回的奏折,快速翻开,逐字逐句地对照着朱允熥方才背诵的内容。


    结果他赫然发现,朱允熥竟真的一字不差地将整封奏折背了下来,就连其中的地名、人名、数字,都分毫不差。


    而朱允熥最后给出的“核心观点总结”,更是精准地抓住了奏折的要害,这让朱元璋彻底被震惊到了,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好一会儿,朱元璋才猛地伸手抓住朱允熥的手臂,语气里带着几分急促:


    “允熥,你……你这本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朱允熥苦笑着摇了摇头:


    “皇爷爷,孙儿方才不是已经说了吗?


    孙儿天生天赋异禀,从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啊!”


    “以前在大本堂读书时,旁人看着孙儿总是在摸鱼…偷懒睡觉,可那是因为孙儿早就把先生布置的课业烂熟于心了,根本不用像其他皇孙那样,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


    “至于以前为何从不表露……是因为孙儿觉得,有父亲在,父亲会替皇爷爷分忧,孙儿即便有这份本事,也没必要太过张扬。”


    “如今之所以不得不将这份天赋展露出来,实在是被逼无奈啊!”


    说到这里,朱允熥还不忘轻轻给朱元璋“上了个弦”,语气带着几分幽幽的感慨:


    “若是再不表现出几分能力,皇爷爷恐怕真的要立二哥(朱允炆)为皇太孙了。


    可二哥的性子太过仁柔,又缺乏理政经验,真要是让他继承大统,咱们大明的江山,恐怕就要危险了!”


    朱元璋本来还沉浸在“朱允熥竟有过目不忘本事”的震惊之中,听到最后这句话,顿时有些无语地瞪了朱允熥一眼:这小子,都什么时候了,还不忘给朱允炆“上眼药”。


    他没理会朱允熥最后那番“幽幽感慨”,只是神色复杂地看着朱允熥,缓缓说道:


    “现在,咱相信你真的在江南赈灾奏表中,发现了诸多漏洞了!”


    话音刚落,朱元璋的语气瞬间变得阴鸷森冷,声音冷冽得如同锋利的刀刃:


    “来人!即刻传旨,召户部尚书赵勉,以及户部参与过赈灾账目核算的一干官吏,速来武英殿见咱!”


    朱允熥知道,老朱这是要亲自对账,要对户部发难了。


    他忽然想起了那个在背后给自己设圈套的王冲,连忙补充道:


    “皇爷爷,还有户部员外郎王冲,也请一并召来!


    今日孙儿审阅的这些奏表,便是王冲亲手交给孙儿的,他在交表之前,还特意‘提醒’孙儿‘仔细审阅,莫要遗漏错处’。


    想来他对这些奏表的内容最为熟悉,召他来对质,或许能更快查明真相!”


    朱元璋闻言,抬眼扫了朱允熥一眼,忽然咧嘴露出一个带着几分危险的笑容:


    “好小子,倒是个‘报仇不隔夜’的性子,怪记仇的啊!”


    朱允熥立刻装作没听懂朱元璋话里的调侃,摆出一副“懵懂无辜”的模样,看得朱元璋忍不住笑了笑——这小子,心眼倒多。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对着殿外高声补充道:


    “再加一道旨意,将户部员外郎王冲,也一并召来武英殿!”


    “奴婢遵旨!”守在殿外的太监刘和连忙躬身行礼,而后快步转身离去,急匆匆地去传旨了。


    看着刘和离去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口,朱元璋忽然扭头看向朱允熥,双眼微微眯起,语气带着几分考验的意味:


    “你觉得,咱该怎么处理此事?”


    朱允熥微微一怔,随即思索了片刻,摇了摇头:


    “这个……孙儿年纪尚轻,对朝堂律法、理政流程了解不深,不敢妄议……”


    “说!”朱元璋语气强硬地打断了朱允熥的话,轻哼一声,“这赈灾账目的‘脓疮’是你小子亲手戳破的,既然敢戳破,就得担起一部分责任,别想拍拍屁股就置身事外!”


    朱允熥:“……”


    他心里顿时有些无语——自己好心帮皇爷爷戳穿贪腐阴谋,怎么反倒还要担责任了?


    老天爷啊,这可真是冤枉!


    朱允熥无奈地叹息一声,不再推辞,认真思索了片刻,缓缓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孙儿仔细琢磨过,户部尚书赵勉身为户部最高长官,应当不会亲自参与贪污——毕竟这般大规模的贪腐,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而且那些被篡改的账目,看似做的‘精密’,实则漏洞百出,若是赵勉真的亲自参与其中,以他的经验,定然不会放任这么大的漏洞存在……”


    “所以孙儿以为,那些莫名失踪的赈灾银两,多半是被赵勉手下的中层官员,联合江南各地的地方官员,层层克扣、私分了;”


    “也正是因为这般层层克扣,才导致有些灾区的赈灾物资还没来得及尽数发放到百姓手中,赈灾银子就已经‘不够用’了;”


    “若是让孙儿来处置此事,孙儿会选择‘抓大放小’——先将户部涉事的核心官员控制起来,让他们主动检举揭发同伙,争取宽大处理;


    与此同时,派遣锦衣卫暗中前往江南受灾各地,实地调查清楚每一笔赈灾款的去向、每一批赈灾物资的发放情况,待调查结果出来后,再根据官员的贪腐数额、情节轻重,依法定罪;”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当尽快想办法补齐那些‘赈灾款被克扣、百姓未受益’区域的赈灾银子,尽可能减免受灾百姓的苦难,帮助他们早日脱离灾情,重新恢复生产、过上安稳日子——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江南各地因‘赈灾不力’引发民怨,防止出现动荡,酿成不必要的麻烦!”


    朱元璋一直静静地听着朱允熥说话,没有打断,也没有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