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双喜临门
作品:《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许芸新分的房子在西城,离新街口不远,是个老式家属院,虽然楼房不算特别新,但地段很好,交通方便,走几步就是公交站。
周译搬着一个大纸箱,小心翼翼地抱着。
林知微拎着海鲜,许茹牵着两个孩子,林宁远和叶攸宁各抱着一盆花,一行人浩浩荡荡地上楼。
许芸早就在门口等着了,穿着一件新买的碎花衬衫,脸上洋溢着喜悦。
“你们来了!快进来!”她热情地招呼着。
房子有三个房间,两个朝南,阳光充足。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屋子照得通透明亮。
客厅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很温馨。墙上挂着一幅水墨画,添了几分雅趣,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生机勃勃。
“小姨,房子真不错!”林知微环顾四周,“采光特别好。”
林宁远把手里的花盆放在窗台上:“这是我们的礼物。两盆吊兰,听说能净化空气,对身体好。”
“还有这个。”许茹拿出一个精美的盒子,“一套餐具,可以用来待客。”
许芸接过盒子,打开看了看,里面是一套精致的骨瓷餐具:“太漂亮了!谢谢二姐跟姐夫。”
这时,周译把纸箱搬到客厅,开始拆包装。撕开外层的牛皮纸,又是一层泡沫,最后露出了里面的东西。
“小姨,这是我们的礼物。”周译说着,把最后一层塑料膜撕开。
许芸走过去一看,整个人愣住了:“这……这是电视机?”
“对啊!”林知微笑眯眯地说,“牡丹牌的,十二寸黑白电视。”
电视机的外壳擦得锃亮,深棕色的木纹机身,正面镶着“牡丹”两个烫金大字,旁边还有朵牡丹花的标志。
十二寸的屏幕虽然不大,但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哇!”悠悠一下子凑了过来,眼睛瞪得圆溜溜的,伸手摸了摸电视机的外壳,“姐,你们也太大方了吧!”
确实,这个年代,一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要四百多块钱,差不多相当于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
“知道您爱看新闻。”林知微走过去挽着许芸的胳膊,“有了这个,在家就能看新闻联播了,不用去单位礼堂挤了。”
许芸愣愣地站在那里,目光从电视机上移到外甥女真诚的笑脸上,又看了看旁边一脸笑容的周译,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眼眶控制不住地有些发红。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很快,一道道香气四溢的菜肴被陆续端上了餐桌 。
周译从北戴河带回来的海鲜成了今晚的主角。
梭子蟹个个肥美,蟹盖打开全是黄;皮皮虾也很新鲜,直接上锅蒸,什么调料都不用,就是原汁原味的鲜甜。蛤蜊和冬瓜做了汤,清淡爽口。
许芸也准备了几道拿手菜。
一盘红烧排骨,用冰糖炒出的糖色,色泽红亮诱人,排骨被炖得肉质软烂,轻轻一咬便能脱骨,浓郁的汤汁包裹着每一块排骨,在口中瞬间散开,咸中带甜,回味无穷。
还有一道炝炒土豆丝,看似家常,却最考验刀工。许芸切出的土豆丝细如发丝,根根分明,经过大火快炒,口感脆嫩爽口,酸辣开胃,让人欲罢不能。
满满一桌菜,有海的鲜,有肉的香,有蔬菜的清甜,汇聚了亲人们满满的心意。
“来,我们大家一起举杯!”林知微提议,“祝贺小姨,升职加薪,乔迁新居!”
“祝贺小姨!”
“祝贺小芸!”
大家纷纷举起酒杯,杯中都是酸甜的橘子汽水。清脆的碰杯声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许芸眼含热泪,将杯中的果汁一饮而尽,她至今都觉得,这两年就像一场梦。
大家刚放下杯子,准备大快朵颐,林宁远却清了清嗓子:“大家先别急着动筷子,今天啊,还有一件喜事要宣布。”
他这么一说,所有人的好奇心都被勾了起来,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好奇地看着他。
林宁远故意卖了个关子,目光在许芸和许茹姐妹俩之间转了一圈,笑着说:“今天不光咱家一位许主任有喜事,咱家另一位许主任,也有天大的好事情。”
大家的目光齐刷刷转向许茹。
“二姨,二姨!你是不是也升职了?”悠悠最是心急,她兴奋地拉着许茹的衣角问道。
许茹被大家看得有些不好意思,她连忙摆摆手,谦虚地说:“不是升职,不是升职。”
“那是什么好事啊?姐夫,你快别卖关子了!”许芸也急切地追问。
“那是什么?”大家更好奇了。
“以后啊,咱家又多了一位教授!”
“教授?”
“是副的,副教授。”许茹赶紧小声纠正丈夫的夸张说法,但眉眼间的笑意却怎么也藏不住,“你别说得那么夸张,让人笑话。”
原来,今年,协和医学院正式恢复办学,并且更名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
学校开始大力重建师资队伍,广纳贤才 。许茹凭借着她多年来在临床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她在专业领域内出色的口碑和学术能力,被学校领导看中,正式受聘为学校的副教授。
“哎呀!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姐!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们!”
“这也是前两天才刚定下来的,文件还没正式发呢。”许茹微笑着解释道。
一时间,饭桌上的气氛比刚才还要热烈。
双喜临门,这是何等的幸福。大家再次举杯,为了许茹和许芸两姐妹,也为了这个家越来越好的明天,一饮而尽。
饭后,周译从包装箱的角落里找出了天线和电源线,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安装。叶攸宁则自告奋勇地当起了他的小助手。
“攸宁,把这根线插到电视机后面的那个圆孔里。”周译指着电视机背板上的天线接口。
“是这个吗?”叶攸宁探着身子,小心翼翼地将天线的插头对准接口,轻轻旋紧。
周译则拿起电源插头,找到墙角的插座插了进去。
一切准备就绪,他深吸一口气,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伸出手,“啪”地一声,拧开了电视机上的旋钮开关。
只听见“嗡”的一声轻响,屏幕瞬间亮了起来,但出现的并不是大家期待的清晰画面,而是一片密密麻麻、不断跳跃的黑白雪花。
孩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吓了一跳,纷纷后退一步。
“怎么……怎么是雪花啊?”悠悠不解地问。
“这是没信号。”周译拍了拍叶攸宁的肩膀:“攸宁,你来负责举着天线,我来调台。”
那是一根银色的、可以伸缩的室内天线,叶攸宁接过天线,高高举起。
周译半蹲在电视机前,开始缓缓地转动调台旋钮。每转动一格,屏幕上的雪花就会变换着形态。
“攸宁,把天线往左边转一点。”周译头也不回地指挥着。
叶攸宁听话地将天线向左转动。
“等等!”周译突然喊道,他的手停在了某个频道上,“好像有东西!”
只见屏幕上的雪花突然剧烈地翻滚起来,隐约间,似乎有一个模糊的人影一闪而过,还伴随着一阵断断续续的说话声。
所有人都凑得更近了。虽然画面依然模糊不清,甚至上下滚动,人物也被拉得又扁又长,但那确实是一个正在说话的人!
“别动!攸宁,就保持这个姿势,别动!”周译一边叮嘱着,一边开始调试电视机侧面的另外几个小旋钮,“这是调亮度跟对比度的……”
他耐心地、一格一格地微调着。
随着他的操作,屏幕上滚动的画面渐渐慢了下来,被拉长的脸也慢慢恢复了正常比例。接着,他再转动另一个旋钮,原本模糊的轮廓开始变得清晰。
终于,在某一刻,所有的雪花和干扰波纹都消失了。
一个穿着中山装、正襟危坐的播音员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他字正腔圆的声音也从喇叭里稳定地传了出来:“观众朋友们,晚上好,现在播报一则重要新闻……”
电视里正在播新闻联播,虽然信号时好时坏,画面偶尔会跳动,但大家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这个年代,能在家里看上电视,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
温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这就是最简单的幸福——有家人,有温暖,有希望。
窗外夜色渐深,屋内其乐融融。新的生活,正在徐徐展开。
-
正文分隔线:
关于文中提到的“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它其实就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曾用名,在1979年—1985年之间使用,1985年,更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与另一所学校“首都医科大学”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