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争先
作品:《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这一届的北大经济系只设了一个专业——政治经济学,总共招了八十人,男生居多,女生只有十来个。分成两个班。林知微被分到一班。
班里情况颇为复杂,年纪最小的十八岁,最大的已经三十一岁。
他们的出身与经历同样千差万别。
有人下乡多年,后来做到村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有人是工厂里的技术骨干,习惯了与机器轰鸣为伴;有人来自机关单位,曾在办公室里整理文件、起草公文;甚至还有现役军人,穿着军装来报到,言谈举止间带着干练和纪律感。
成分复杂、年龄跨度大,是这一届学生最鲜明的特点。
教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三十出头的老大哥与刚满十八岁的新生坐在同一排,讨论起问题来,一个带着基层的实践经验,一个满脑子是课本里的理论,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却并不冲突。
但不论背景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身上那股子发奋图强的劲头。因为谁都明白,这个机会来之不易。
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恨不得把失去的时间都补回来。
入学没多久,班里就组织了晨跑。
每天清晨,东方刚泛起鱼肚白,天色还蒙蒙亮,林知微就和孙雯雯、吴雨桐裹着厚实的棉服,缩着脖子在寒风里快步走向操场。远远望去,操场上已经聚拢了大部队,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里化作一阵阵雾。
她们寝室里,只有三人是经济系的,于是几乎每天都结伴同行。三个人一边小声说笑,一边活动着手脚,等到队伍列齐,跟着班级一起开跑。
第一圈还算轻松,可跑到第二圈时,寒气渐渐被蒸腾的热意逼退,呼吸也急促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汗水混合泥土的气息,脚步声咚咚回荡在空旷的操场上,整齐而有力。
有人跑到半程时,气喘吁吁,几乎坚持不住。就在这时,前排有人大声喊了起来:“同志们,坚持住!咱们未来可是要肩负重任的,身体要先打好底子!”
这喊声像一股力道,立刻传遍队伍。有人立刻应和着:“对!坚持!再咬咬牙就过去了!”
林知微被这种氛围感染,心口的疲惫被一点点驱散。她咬紧牙关,脚步更稳,眼前是一排排整齐的身影,在晨曦的映照下像一支昂扬的队伍。
跑完最后一圈时,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林知微胸膛剧烈起伏,却也忍不住跟着笑了。
那一刻,她觉得生活充满了鲜活的力量,她喜欢这样的节奏,每天只有两件大事:学习和锻炼,单纯而热烈。
在这种氛围下,图书馆几乎成了另一个“战场”。
每天清晨,学校里的梧桐树叶子还挂着夜露,图书馆前的台阶上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学生们裹着厚衣服,手里揣着英语单词本、数学习题集,借着昏黄的路灯低声背诵,直到馆门一开,大家才呼啦一下鱼贯而入,迅速奔向自己盯好的座位。
到了晚自习,更是另一番热闹。
常常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去占座,稍微来晚一步,整个阅览室就已经被挤得满满当当,桌面上整齐摆放着厚厚的资料本、钢笔、草稿纸,甚至连座位上的暖水瓶都是“占位神器”。
空气中弥漫着墨水与纸张的味道,间或伴着翻书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仿佛交织成一曲属于这个时代的“交响乐”。
林知微第一次排队的时候,周围是密密麻麻的背影,很多人抱着厚厚一摞书,眼神专注,神情坚毅。
有人还没等排到,就已经低声默背起公式、或是小声朗读外语。看着这一切,她心口骤然涌上一股热流。
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一种全新的生命力在涌动。她心里清晰地意识到——这是属于一代人的共同热情,是从荒芜中走出来的人们,迫切渴望抓住机会、改写命运的信念。
入学的第一周,学院组织了一场英语摸底考试,根据成绩分成快班和慢班。
成绩一公布,班里就议论开了。林知微和孙雯雯双双进入了快班,尤其是林知微,几乎接近满分的成绩让不少同学都惊叹不已。
“林同学,你能不能跟我们讲讲学英语的窍门?”有人忍不住请教。
那一刻,许多目光落在她身上,既有好奇,也带着渴望。
林知微心里明白,对大家来说,英语是最薄弱的一环,可它又是迈向未来的重要一关。
她没有藏私,把自己这些年整理过的学习笔记、方法,甚至当初托程素素帮忙找来的书籍和资料,全都拿出来,慷慨地分给大家。
“这些材料,你们都可以传着看。”林知微把厚厚的一摞纸递给同学,笑着补充,“学英语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都要接触,不要怕麻烦。单词要一点点积累,口语就跟读模仿,慢慢来。”
同学们如获至宝,有人翻着资料,眼里闪着光:“这比书店里买的实用多了。”
分进慢班的吴雨桐更是下了狠劲。每天吃饭、走路,她都捧着单词本,边走边默念,背得嘴皮子都干裂。常常在食堂里,大家都放下筷子聊家常时,她还在悄声念叨。
有一次,林知微忍不住笑着提醒:“小心噎着。”
吴雨桐抬头,眼里全是认真:“下回考试,我一定要挤进快班!”
林知微看着她,心里微微一暖。她仿佛看见了自己当年在乡下夜里点着昏黄的煤油灯,死死盯着书本的模样。于是她语气笃定地说:“你一定可以。”
在这样的氛围里,林知微结束了第一周紧张而新鲜的校园生活。
北大的校园虽然充满朝气,但一走出校门,便是大片农田和五十年代遗留下来的低矮砖瓦房。道路坑洼,尘土飞扬,格外显得荒凉。唯一能把校园与市区紧密相连的,就是门口那辆往返的 332路公交车。
周五这天,林知微背着书包,手里还拎着一个装了几本书的小布袋,快步走到公交车站。夕阳斜照,天边的余晖染上了一抹橘红,空气里还透着初春的寒意。
远远地,她就看见了周译——他正站在队伍边上,身影高大挺拔,手里揣着车票,似乎已经等了一会儿。
林知微心口微微一热,步子不由得快了几分。
周译一眼就看见了她,眼神里带着笑意,伸手接过她手里的布袋:“累不累?第一周感觉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