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恢复高考

作品:《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小姨将近二十年的婚姻,结束在了一九七七年的八月。


    那是个燥热得让人心生烦闷的时节,天空沉沉压下,巷口的石榴树被烈日炙烤得叶子打蔫,空气里弥漫着灰蒙蒙的尘土味。


    小姨许芸坐在户籍所外的长条椅上,双手紧紧攥着帆布袋的带子,指节泛白。


    离婚的手续办得出奇地顺利,她几乎不敢相信,这段拖了许久、早已千疮百孔的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能顺利离婚,还是多亏了陈母。


    陈母她早就看出许芸的心思已决,一个女人若真铁了心,谁也拦不住。


    更何况,她心里也打着自己的算盘:陈劲年纪还不算大,四十出头,若是趁早再娶,说不定还能给她再添个孙子。可若拖下去,错过了再成家的时机,那才是真正耽误了儿子。


    于是她宽声劝道:“强扭的瓜不甜,离就离吧。她生的那丫头跟你也不亲,等你老了,也指望不上。你若趁早再找一个,说不定还能再添个孩子。”


    陈劲当时沉默了很久,脸色铁青,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终于,在漫长的沉默里,陈劲点了点头,算是默许了。


    许芸那一刻反倒松了口气,仿佛压在肩上的巨石被卸下。她抬眼望向窗外炽烈的阳光,眼底闪过的,不是悲伤,而是一种久违的轻松。


    办手续的时候,陈劲忽然开口,说得很慢,嗓音里带着一丝沙哑:“我还记得第一次见你的时候,你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裙子,在戏台下看戏,那天我负责安保工作。我觉得你像是天上的仙女……”


    他垂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想要把这些话强行塞到许芸心里去,“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最后我会把仙女弄丢了。”


    许芸静静听着,没有插话。


    陈劲叹了口气,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打着,声音低沉:“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我们到底怎么就过不下去了。我娘一个人把我拉扯大,不容易。她这一辈子没别的心思,就盼着能抱个孙子。我没能让她如愿,所以我就想着,对侄子好一点,拿他当亲儿子看待。可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错,为什么你就是不理解?”


    说到这儿,他抬起头,眼神里带着几分迷茫和不甘。


    可许芸心里,却已是一片冷寂。她望着眼前这个男人,二十年的岁月曾让她心动过,也让她失望过。如今听到这些话,心口却只剩下一种难以言说的疲惫。


    她缓缓开口,语气平静:“这些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陈劲,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我是改不了你的。你觉得没错的事,在我看来,却是日日夜夜的煎熬。”


    陈劲低下头,不再说话。


    -


    同一年的同一个月,北京城另一处会场里,另一场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大事正在发生。


    邓公正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场气氛紧张而热烈,教育部的汇报冗长而细致,字里行间尽是多年停滞不前、人才断层的隐忧。


    多少青年困在工厂、田地、机关角落里,怀揣理想,却没有出路。


    邓公静静地听着,时而抬手夹起烟,烟雾在灯光下氤氲一片。他沉吟片刻,忽然一锤定音:“今年就恢复高考!”


    这句话像一声惊雷,震得在场的人心头发烫。会场霎时安静下来,随即议论声此起彼伏。邓公又补充了一句:“要择优录取,德才兼备。”


    这是一个时代的转折。消息很快传出,犹如燎原烈火,点燃了全国上下的激情。


    许多在田间劳作的青年,放下锄头时眼睛泛光;许多在工厂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下了班就去翻旧课本;还有更多人,彻夜挑灯苦读,誓要在这个久违的考场上搏出自己的前程。


    父母们也在暗暗祈盼,盼望子女能抓住这唯一的机会。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议论最多的,不再是调令、不再是票证,而是高考。那是一个躁动而充满渴望的八月,空气里仿佛都带着新的气息。


    而此时的林知微,已经怀孕七个月了。


    她的肚子一天天隆起,走路时不得不小心翼翼,脚步慢而沉重。


    好在正值暑假,她得以在家安心养胎,不必再奔波。天气热得厉害,母亲许茹每天都要煮绿豆汤,放凉后端到她房里,叮嘱她:“外头晒得厉害,你少出门,省得中暑。”


    预产期就在十月,算算不过两个月的光景。想到肚子里那个小小的生命,她的心中总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坚定与柔软。


    外头的世界正在巨变,高考要恢复了。多少同龄人正攥紧笔杆子,准备在考场上搏一个前程。而她的人生,也即将因为这个孩子,翻开新的篇章。


    夜里,她常常睡不安稳。胎儿在腹中翻身踢动,她便抚着肚子,低声哄着,像是在和未来的孩子说话。那低语里,有母亲的温柔,也有女人独有的坚韧。


    周译下个月就会来北京,陪她待产,也陪她一起复习功课。


    因为准备得早,她手边的资料很齐全,心里也有底。


    悠悠也是今年的高考生,经常过来找她,一起复习功课。两个人遇到问题,就摊开书本认真讨论,时常从白天聊到天黑。青春的热烈与求知的渴望,在这小小的院子里燃烧着。


    堂兄林知谦则给她整理了一些内参资料,尤其是政治部分的笔记。“这些都是第一手的,你拿去看看。”他递过来时,语气郑重。


    院外偶尔传来巷子里的闲言碎语,有人说高考恢复是天大的喜讯,有人说这是给尚未返城的知青的机会。


    林知微静静听着,却不多言。


    这一九七七年的八月,于不同的人,意义各不相同。


    有人在婚姻里告别旧日,换来的是解脱与轻松;有人在教育改革里迎来新生,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有人则守着小小的院落,默默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


    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每一个个体都被裹挟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