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王师入城,三晋父老喜欲狂

作品:《亮剑:我的政委是毒士

    战斗的硝烟味还没散尽,


    街道上到处是弹坑和烧黑的废墟,除了独立旅的巡逻队,看不到一个活人。


    两旁的店铺和民居,门窗关得死死的,门缝里连光都透不出来。


    张大彪带着一队人,正把一具鬼子的尸体从瓦砾堆里拖出来,准备集中掩埋。


    他抹了把脸上的汗和灰,朝着一扇紧闭的院门啐了一口。


    “他娘的,老子们拼死拼活把城打下来了,连口水都没人送!”


    一个战士小声嘀咕:“排长,城里的老百姓被鬼子吓怕了,看见穿军装的就哆嗦。”


    张大彪烦躁地摆了摆手,心里憋着一股火。


    这仗打得是痛快,可这欢迎仪式,也太冷清了。


    ……


    李云龙站在台阶上,看着眼前这条空无一人的长街,


    “老赵,你看看!这叫啥事儿?”


    他指着那些紧闭的门窗,嗓门又大了起来。


    “咱们是来解放他们的,不是来抢他们的!一个个躲得跟见了阎王爷似的!”


    李云龙越说越气,一脚踹在旁边的石狮子上。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让弟兄们挨家挨户敲门呢!老子就不信了,还能找出个给鬼子戴孝的?”


    赵北站在他身边,神色平静。


    “老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赵北看着那些门缝后面可能存在的,一双双恐惧的眼睛。


    “鬼子在这里七八年,他们早就怕了这身军装。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军装,跟鬼子的不一样。”


    赵北转过身,对身后的传令兵下达了一连串命令,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清楚楚。


    “传我命令,全旅所有部队,就地宿营,不准进入任何一间民房!”


    “立刻在城内四个主要街口,搭设粥棚,开仓放粮,救济饥民!”


    “卫生队全体出动,成立临时救护站,免费救治所有受伤的百姓!”


    “另外,抽调各营的战士,组成清扫队,帮助百姓清理废墟,打扫街道!”


    赵北顿了顿,目光扫过李云龙和周围所有的军官,语气变得严肃。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重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谁要是敢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谁要是敢欺负老百姓,不论是谁,不论功劳多大,就地枪决!”


    ……


    命令像风一样传遍了全城。


    战士们虽然又累又饿,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他们把枪靠在墙边,拿起扫帚和铁锹,开始清理街道上的瓦砾和垃圾。


    热气腾腾的米粥,在街口的大锅里翻滚着,香气飘出很远。


    一个叫栓子的年轻战士,正和几个战友一起,费力地抬起一根烧焦的房梁。


    他累得满头大汗,一屁股坐在路边歇气。


    他看到,斜对面一户人家的门,悄悄开了一道缝。


    一个虎头虎脑,大概五六岁的小男孩,从门缝里探出半个脑袋,一双黑葡萄似的大眼睛,正好奇又害怕地看着他们。


    栓子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他从自己贴身的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块东西。


    那是一块水果糖,是他上次打扫战场时,从一个鬼子军官口袋里缴获的,一直没舍得吃。


    他把糖纸剥开,对着那个小男孩招了招手。


    “小孩儿,过来。”


    小男孩犹豫了一下,似乎被那颗晶莹剔透的糖吸引了,刚想往前走。


    “栓子!”


    屋里传来一声女人的惊呼,一个穿着蓝布褂子的年轻妇人冲了出来,


    一把将小男孩死死地搂在怀里,惊恐地看着栓子,


    “长官,别……别伤害我孩子!他不懂事!”妇人的声音都在发抖。


    栓子愣住了,他举着那颗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挠了挠后脑勺,憨厚地笑了笑。


    “大姐,你别怕。”


    他的声音很轻,生怕吓到那对母子。


    “俺们是中国人的队伍,是八路军,是来打鬼子的。”


    他把糖轻轻放在门前的石阶上,然后站起身,退后了几步。


    “这糖,是给娃吃的。”


    说完,他就转身回去,继续和战友们抬木头去了。


    那个年轻的母亲呆住了。


    她看着石阶上那颗在阳光下闪着光的糖,


    又看了看那个战士满是汗水的背影,眼神里,那股子根深蒂固的恐惧,开始慢慢融化。


    她怀里的小男孩,挣脱了她的手,跑过去,捡起那颗糖,飞快地塞进了嘴里。


    一股甜味,瞬间在孩子的口腔里弥漫开。


    妇人看着孩子脸上露出的笑容,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


    这一幕,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越来越多紧闭的门窗,打开了缝隙。


    百姓们看到了。


    他们看到那些穿着灰色军装的士兵,没有闯进任何一户人家,就睡在冰冷的街沿上。


    他们看到士兵们吃的,也是和他们一样的粗粮窝头,甚至还不如。


    他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饥饿得面黄肌瘦的邻居,从粥棚里,领到了一碗救命的米粥。


    他们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正温柔地给受伤的孩子包扎伤口。


    恐惧,在一点点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好奇,是试探,是感动。


    终于,一扇院门,“嘎吱”一声,被完全推开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端着一个粗瓷大碗,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碗里,是刚烧开的热水,还冒着白气。


    他走到一个正在站岗的哨兵面前,哨兵立刻紧张地握紧了手里的枪。


    老人把碗递了过去,嘴唇哆嗦着,声音沙哑。


    “兵……兵爷,喝口热水吧。”


    “天冷,暖暖身子。”


    那个年轻的哨兵愣住了,他看着老人那双浑浊但充满真诚的眼睛,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不该接。


    就在这时,连锁反应发生了。


    第二扇门开了,第三扇门开了……


    一个,十个,一百个……


    成千上万的太原百姓,从他们的家里走了出来。


    他们手里,端着热水的,拿着馒头的,捧着鸡蛋的……


    他们把战士们团团围住,把手里能拿出来的所有好吃的,都往战士们怀里塞。


    “同志!吃个鸡蛋!”


    “这是俺家刚烙的饼!还热乎着呢!”


    战士们一开始还连连摆手拒绝,但很快,他们就被这股热情的人潮淹没了。


    一个战士的怀里,被塞满了七八个馒头,他想还回去,却被一个大娘按住了手。


    “娃!拿着!你们是好样的!你们是咱老百姓的队伍啊!”


    大娘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哭声,是有传染性的。


    很快,整条街上,都响起了压抑许久的哭声,那是喜悦的哭声,是劫后余生的哭声。


    “八路军万岁!”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


    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彻了整座城市。


    ……


    一辆缴获来的军用吉普车,缓缓行驶在太原的主干道上。


    李云龙和赵北坐在车里,看着眼前的景象,都沉默了。


    街道的两旁,挤满了人。


    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无数的鸡蛋、馒头、水果,被抛向他们的车子。


    车窗上,很快就沾满了蛋液和果汁。


    “八路军万岁!”


    “李旅长万岁!”


    “赵政委万岁!”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


    李云龙看着那些欢呼的,流着泪的,一张张鲜活的脸。


    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眼睛,也红了。


    他想起那些倒在冲锋路上的弟兄,想起那些为了打下这座城而付出的牺牲。


    他转过头,看着身边的赵北,声音里带着一股浓重的鼻音,沙哑得不像话。


    “老赵……”


    “他娘的,这仗……”


    “打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